标题 |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 |
范文 | 【摘 要】 本文叙述了楹联文化的个性特色,分析了楹联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对策: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楹联文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宽宣传普及楹联文化的渠道路径;进一步提高活化利用楹联文化的创新水平;进一步规范创作使用楹联文化的市场环境。 【關键词】 楹联文化;传承;应用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汉语言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楹联习俗自形成以来,在中国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且影响深远。楹联文化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以短小的形式,精炼的文辞,协调的韵律,丰富的蕴含加上中国书法特有的表现艺术,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深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短短的楹联中往往体现着对人生的深刻体味,对未来的向往追求,对子孙后代的规勉祝愿,对风光景物的描绘赞美,表达着人们真实而美好的情感。千百年来为文人雅士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具有历久不衰的旺盛艺术生命力,尤其是它承载传统、传播文明、教化民心、美饰环境的功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一、楹联文化的个性特色 楹联文化作为一种兼容思想性、文学性、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融合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个性特点,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1、楹联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文学特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存在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楹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是几千年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它以汉字对仗为主要方式,以传统的民俗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内容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歌、绘画、书法及篆刻等艺术形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品格和思想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结晶,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楹联文化已然成为展现民族精神,传递时代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楹联文化对提高国民的精神境界,增进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楹联文化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楹联文化是一门应用性的文化,按其使用的范围可分实用联、专用联、交际联、装饰联等种类,按内容又可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楹联文化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它的产生同社会劳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首先,楹联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楹联作品词语凝练,内涵深厚,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字里行间蕴含着创作者对人生和现实的认识和感悟,凝结着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传递着古人的真知灼见和无穷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使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其次,楹联是教化育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楹联文化不仅讲究形式上文字对仗、音律和谐,更注重内容上对世人进行哲理宣示、道德教化、催育后人的实用功能。人们阅读一副好的对联,不但会从外在形式上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通过欣赏品悟还可以得到启迪、教育、激励和警策,这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再次,楹联文化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自古以来,楹联文化和美丽山水、名胜古迹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体,楹联在旅游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大地多少美景因优秀的楹联而出名,古往今来多少楹联又因美景而广为流传,大自然给我们留下鬼斧神工的美景和能工巧匠们不朽的创作与文人墨客的璀璨作品总能相得益彰。如今,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楹联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更加活跃,深入各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3、楹联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楹联凭借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特点,始终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道德价值、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状况紧密联系,能够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的变化,宣传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国家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我国的文化事业正逐步走向繁荣,楹联文化也应该顺势而为,不断推陈出新,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发展理念,创作出更多更好,让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二、当前楹联文化传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楹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学瑰宝,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现实传承应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不利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和作用的发挥。 1、发展运作不够规范,楹联文化日趋作用单一、内涵庸俗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楹联文化也未能幸免。由于商家利润至上的趋利性和普通民众对楹联内容的好坏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对楹联经营管理疏松,市场运作不规范,致使楹联作品机械化生成,片面追求楹联印制材料和表现形式上求新求特,文字和内容上或不合规矩,或文不对题,或千篇一律,淹没了本应精益求精的文字格律之美,在应用方面也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楹联文化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楹联文化日趋沦成为“小圈子”文化 尽管2006年楹联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的传承发展机制体制仍不成熟。政府对楹联文化保护传承重视程度不高,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靠一些自发的民间组织和爱好者协会,新一代青年人缺乏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和路径,对楹联文化关注和了解甚少,楹联渐渐成为“小圈子”文化,不利于楹联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创新利用意识不强,楹联文化与其他产业发展融合不够 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楹联文化独特的形式、诗化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由于产业主体对楹联文化创新利用意识不强导致有效利用不足,无论是提升名胜景点品牌、宣传地方优势特色产品,还是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没有充分利用楹联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三、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的对策建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强调文化自信,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自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必然包括楹联文化的自信。当前,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充分发挥楹联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1、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楹联文化的体制机制 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和压实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加强保护传承楹联文化的共识,完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特别对地方楹联文化要重点宣传和保护。政府可以采取统一规划的方式,积极地将传统楹联文化植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通过打造建设楹联文化街区、楹联文化公园、楹联文化村社等项目,提升城市、街道的文化品味,宣传城市特色。 2、进一步拓宽宣传普及楹联文化的渠道路径 文化宣传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媒体创新表达方式,普及楹联知识,充分彰显楹联文化魅力。要组织楹联组织或学者普及楹联文化知识,诠释楹联中蕴含的价值理念。要积极倡导和推进楹联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增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培养楹联文化后备力量。要充分利用节庆日、旅游景点等搭建平台,开展楹联征集比赛等活动,扩大楹联文化影响,扩大楹联创作队伍。 3、进一步提高活化利用楹联文化的创新水平 积极将楹联文化的创新利用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景点品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逐步扩大楹联应用领域,结合楹联文化的创新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宣传地方优势特色产品,扩大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提倡和鼓励楹联创作者结合时代诉求,创作“廉政楹联”“道德楹联”“家风楹联”等,充分发挥楹联文化寄寓褒贬、陶冶性情的功能作用,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软实力。 4、进一步规范创作使用楹联文化的市场环境 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楹联的制作、销售及使用。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紧紧抓住千家万户的家门以及春节和红白喜事等人们最需要好楹联的节点,把优秀传统楹联文化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语言优美、内涵丰厚、启迪人生的优秀楹联进入家庭,占领市场。 总之,在世界文化多样融合和信息媒体科技突飞猛进的形势下,需要我们突破观念藩篱,不断适应时代趋势的要求,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楹联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楹联文化的巨大作用,也才能让楹联文化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 【参考文献】 [1] 陈杨.加快推进川滇藏结合部文化教育发展高地建设[n].甘孜日报(汉文),2012-06-14. 【作者简介】 雷小奇(1981.09— )男,汉族,甘肃张掖人,中共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员干部及社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党史党建、政策理论、经济与社会保障等专题研究和理论宣讲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