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范文

    【摘 要】 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156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关键词】 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工业化;意义

    一、“156项目”的引进背景

    1、国际背景

    建国伊始,面临的国际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扰他国与中国建交。尽管如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立刻对苏联进行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寻求得到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谈判过程的不顺,使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都形成了猜忌和不满,沈志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1]纵然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军事装备极其落后的局面下,毅然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中苏领导人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揭开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国内背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我国农业落后且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工业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建国后,我国工业数量少,工业分布不合理及畸形发展,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对此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 再加上1949年,受自然灾害我国农田大面积受灾,粮食大幅减产,给我国生产生活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刚建国就面对这样的巨大困境,再加上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尤其是国民党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使得中国经济无法达到真正自立。但是就像毛泽东说的“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3]鉴于我国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愿意对我国进行经济援助的国家只有苏联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我国也只能向苏联寻求帮助。

    二、“156项目”的基本情况

    中苏两国政府经过多次商榷才将“156项目”确定下来,它是我国“一五计划”中苏联重点援建的项目,其中经历了三个建设阶段。

    毛泽东正式访苏联始于1949年12月—1950年2月,在此期间中苏两国政府就签订定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此协定第一条就规定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贷款,以美元计算,总数为三万万美元。”,此贷款“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包括电力站、金属与机器制造工场等设备,采煤、采矿等矿坑设备,铁道及其他运输设备,钢轨及其他器材等。”苏联政府利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了第一批项目,共50个,以此帮助中国恢复和建设重点经济部门。由此拉开了苏联政府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帷幕。

    在“一五计划”期间历时8个月开展制定了第二批项目。周恩来于1952年率团访问苏联,商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中国工业化建设问题。最终由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该协定中“苏联政府承诺在1953—1959年内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4]同时加上1953年以前由苏联同意援建和改造的50个项目,总计141项。按照协定,在1953—1959年内,141个企业建成后我国从此将拥有国产的汽车和拖拉机工业,在机械和国防工业方面也将拥有自己的新产品。

    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在这一年赫鲁晓夫应邀庆祝并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三批项目就是在此期间确定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确定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再援建15个项目。至此,苏联共援建中国156个项目,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156项工程”。

    由于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项目被推迟,有的被合并,最后投入建设的项目共150项。这些项目陆续实施,极大地改变我国工业落后,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初步形成我国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为巩固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性作用。

    三、“156项目”对中国工业化建成的意义

    “156项目”的确定及实施,中国一夜之间“变成”了工业化国家。它对中国工业化的建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正视这段历史,客观评价其意义。

    1、“156项目”的确定及其贯彻执行,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从相关文献记载看出,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主要涉及重工业领域。根据当时的国内情况和所处国际环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苏联学习,引进并建立以“156项目”为中心的成套设备和重工业。“156项目”在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使“我国在短期内建成了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而过去又非常薄弱或根本就是‘空白的基础工业,初步形成了各种设备的制造行业,其中,有冶金设备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采矿设备制造业、炼油和化工设备制造业等等。”[5]正是这一批批的重工业建设,使我国在经济技术相当落后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

    2、“156项目”的确定及其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

    “156项目”的建设实施,分批次、有梯度地转移了苏联的成套技术,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比较完整、比较系统、效果较好的一次技术转移。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国在工业化建设初期,许多工业技术就达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水平。这次成功的技术转移也说明我国历来是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国家。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才能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又何以敢想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200多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在我国竟用半个多世纪就已实现。所以说,“156项目”的引进,大大缩短了旧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3、“156项目”的确定及其贯彻执行,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建国之初我国的工业建设主要集中于东北及沿海地区,这对于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是极不利的。基于此因素的考虑,深谋远虑的领导人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尤其商定“156项目”时,充分考虑了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西部地区也部署了国防工业。50年代末,我国不仅能独立自主进行武器装备的生产和研发,而且使国防建设初具规模。

    四、结语

    苏联援建的“156项目”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纵然6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给我国工业建设带来巨大损失,以及我国照搬苏联的经验,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回想那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苏联对中国的援建是极好的契机和机遇,试想如果没有苏联对我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没有成套技术设备和苏联工业体系的转移,中国不会有今天的国力与国威。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抓住机遇,结合本国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上)—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J].俄罗斯研究,2001(1)49-58.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3.

    [4] 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1953年5月15日)[Z].党的文献,1999.

    [5] 李德彬.五十年代我国引进技术设备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80-87.

    【作者简介】

    夏慧芳(1989-)女,甘肃张掖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