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及评价机制研究 |
范文 | 白宇鹏?牛媛媛 【摘 要】 本文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入手,研究“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形式及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荣辱与共的合作意识,通过不断的小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养成相互探讨、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以及组间成员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关键词】 荣辱与共;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太原市外国语学校G1406班和G1407班为主要研究对象,G1406班和G1407均为平行班,G1406班在课堂教学采用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G1407则采用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 二、研究过程 1、教学实践的第一阶段 高一学年,学生刚刚步入新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上较为主动,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由于初三一年没有接触地理,地理知识遗忘较多。同时对合作学习的理念、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太多的体会。所以,在高一刚开学时进行小组合作比较困难,尤其是小组的划分,直接影响到课堂小组合作的效果。所以第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合作的有关技能,通过前后左右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养成相互探讨,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以及组间成员的社会性交往,为第二阶段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2、教学实践的第二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对小组合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个人成就感的获得。這种方式的多次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善于倾听,善于交流,善于发现别人思想中的闪光点等小组合作学习所必需的品质。这些必需技能通过多次相似的活动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为下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1)小组的划分。本次研究所实验的2个班,在期中考试之前只是对G1406班进行“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而对G1407只是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期中考试之后对两个班都进行了“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 “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具体过程:将其划分为七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甲类、乙类、丙类学生,学生的分类根据学生表现及成绩要实时调整,对班级的每个同学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尽量使小组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差异性。即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合作学习分组原则。 (2)活动规则。“荣辱与共”是小组合作的重要原则,即活动过程中注重强调生生互动,全员参与,共同提高。在小组活动前,特别要使学生了解如下小组活动规则:第一,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应周到、耐心而又和蔼的对待同组成员;第二,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能算完成学习任务,作一个好的参与者,鼓励成员参与讨论;第三,在请教老师之前要先请求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第四,参与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而不能是个别组员或总是小组长回答;第五,交作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交,待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时,方可上交。 (3)评价机制。考核以小组为单位,主要从预习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预习完成情况以组员实际完成的预习任务情况为依据,只要小组内成员全部认真完成预习内容的小组可以得2分,组内若有雷同学案,小组不加分;其次,课堂表现情况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实际情况按三个等级甲类学生回答加1分,乙类学生回答加2分,丙类学生回答加3分,即鼓励差生回答并参与课堂活动,每组的每位同学一节课最多回答2次问题,多者不加分,但可做参考分(如两个组的分数一样时,可做参考);课堂上若有睡觉,看小说,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情况,组员如有违反上述要求的,小组每次扣1分。第三,作业完成质量情况按三个等级(优/良/差)依次计3、2、1分,小组成员全部按时上交作业的小组奖励得1分。 小组长按周真实的统计本组得分,并以周为单位算出月、半期、期得分。(小组长的得分必须得到本组组员和其他小组的认可,若小组长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取消评比资格) (4)评价结果。每周汇总一次,累计每月进行排比,并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及优秀小组长一名。下个教学月归0,从新计算,并给予适当奖励。学期末班内将评出年度优秀小组长,并给予适当奖励。 三、成果分析 1、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情况 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在期中考试之前只是对G1406班采用“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而对G1407只是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通过表1可以看出,采用“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的G1406成绩要好于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的G1407。从均分来看,G1406比G1407高3.8分;从及格率来看,G1406班高于G1407,但优秀率G1407要比G1406高。对照分析,可能“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会使得部分优生在课堂的效率降低,这也是本论文值得探讨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低分率来看,G1407低分段的人数要比G1406多,这也可以证明“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使得班级里差生的成绩提高比较快,达到“荣辱与共”的目的。 在期中考试之后,G1407也采取了“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与传统小组合作方式相比,G1407班的期末成绩较期中成绩取得较大进步,首先均分比期中考试高了5.5分,及格率也提升了18%,进步最明显的是,低分段的同学明显减少,我们可以再次证明,“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能促使差生的成绩提高,主要是表现在课堂上,能够较好的调动起差生的积极性。但“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是否会影响优生的学习效率,或者我们应该在制定评价机制或者规则时应多考虑优生,这都值得讨论和进一步探究。 2、对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G1406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合作后的效果三个方面内容,共发放54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4份。 通过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和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所有的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口号和约定,92%的同学都明确自己组内的奖罚制度,100%的同学都乐意帮助小组内的成员,其中,73%的同学接受过小组内成员的帮助。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87%的同学认为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更适合现在的课堂教学,且有84%的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且95%的小組认为每个成员都有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但也有少数同学反映在讨论中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在制定“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中要注意的问题,有88%的同学认为他们的讨论始终围绕主题,且小组内的纪律较好。 从小组合作效果调查结果看,92%的同学认为他们表达能力以及与其它同学交流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小组内成员关系更为密切,在作业方面,因为实行“荣辱与共”,所以同学们比以前的作业更加认真,更懂得小组的荣誉,84%的同学认为“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意识不仅仅用于课堂,也应用到班级管理等方面。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使得小组的命运与每位同学息息相关,学生合作意识落到实处,集体观念得到培养。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2)“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使得小组展示不再是好学生个人的展示,充分调动了差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形成新的学生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之后,尤其对差生实行“加高分的措施”,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开发,有些原来教师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有时竟然能独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发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刻见解,这一现象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教师的学生观。 (3)“荣辱与共”的小组合作方式不仅贯穿整个地理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及组间交流而完成学习目标并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也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或“伙伴教学”。它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要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而发挥作用。 2、讨论 (1)对学生“荣辱与共”小组合作方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以及如何使“荣辱与共”小组合作方式较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每一堂课中进行“荣辱与共”小组合作方式与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之间的矛盾仍需花大力气解决,解决的关键仍需老师在课前如何充分地进行预设。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燕著.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 [4] 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 [5]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6] 任常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7] 李洪鑫.揭开合作学习的面纱[J].科学咨询,2008.12. [8] 李明,陈希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思考[J].教法研究,2010.6. [9] 张海燕,吴红梅.“伪合作”值得教师关注的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10] 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11] 王彦芳,孟新国.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J].教师研究,2011.7. [12] 高洁英.高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10.5. [13]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14] 张晓冬.新课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再思考[J].新课程.中学,2007. [15] 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 【作者简介】 白宇鹏(1984.01-),山西太原人,就职于太原市外国语学校,中教二级. 牛媛媛(1984.11-),山西太原人,就职于太原第十二中学,中教二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