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对策 |
范文 | 王金荣 林琳
摘要: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量到质转变的阶段,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的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我国经济在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结构失衡等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了三大产业应该注重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基本矛盾变化,满足人民需求的发展;是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由量到质转变的发展;是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的发展;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具备的条件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5元,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9660元,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国在2017年全球人均生产总值排行榜中位列第70位,根据2017年7月1日世界银行更新的阈值对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的分类,中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3896~12055美元)國家,从385元到59660元,我国改革开放从探索到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之后的5年,党中央出台360多个改革文件,提出改革举措高达1500多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第三产业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表1 所示,2017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8.8%,高出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22.5%,同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47.2%上升到2017年的58.8%,第三产业的占比逐年增加,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对平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就是为需求者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方,也就是生产者或者销售方。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供给侧和需求侧偏离了相对平衡的位置,供需两侧失衡也说明了传统的需求刺激政策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从供给侧入手,解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为经济转型以及其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 (四)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特征,“要素驱动”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这种驱动方式适用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弱的时期,根据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比要素驱动,创新驱动更适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已经超过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行业以及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对供产销活动及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快了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步速。 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新旧动能转换问题 旧动能是指传统的动能,指高消耗能源、高污染的动能;新动能就是新技术、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随着能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以及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传统的动能已经不符合“新常态”的要求以及“绿色”的发展理念。利用传统动能生产经营的产业面临着传统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开发新动能的挑战。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思维方式惯性大,很多传统型企业对新动能不了解或者知道新动能符合国家的发展理念,但是也不愿意消耗很高的成本去开发、引进新能源、转换能源方式、改变基础产业。其次,新旧动能转换时会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动能进行调整,新的产业结构和动能正处于胚胎期,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二)结构失衡问题 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但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除了更深层次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冲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在线化”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效率以及互联网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受欢迎等现状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所以说,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工程中面临供需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失衡的挑战。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有科学的生产技术、智能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这是符合动力创新的发展理念,但是一些制造业仍存在着低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生产技术问题;北上广深的经济繁荣,但东北地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城市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乡村仍有吃饱穿暖的诉求。生产力水平、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发展不平衡、南北区域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等这些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面临的挑战。 (四)政府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改变生产动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对政府政策、监管制度、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政策及监管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政府管理方式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法完全适应。例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要求的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的低污染高质量的生产时,对政府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也说明目前的政府政策、监管模式以及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满足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三、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对策 (一)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处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时,三大产业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注重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文化创新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绿色创新,只有绿色创新,重污染企业才可以利用低污染甚至是无污染的生产工艺生产,制造业才可以去库存,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业才可以提供高质量服务。积极的研发新技术,还可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下行压力的产生是由于传统经济的快速调整,新经济没有快速兴起,产生负向差,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所以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的改变,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转变,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降挡减速为中高速增长,从大规模生产改变为去库存、降杠杆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转为高质量发展。經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进入深水区,处于国民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经济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想改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迎难而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新型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集权到政府放权,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在不断变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要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就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广义的资源配置效率是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是通过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安排而实现的,狭义的资源配置效率是资源的使用效率,一般是指生产效率,通过提高生产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改善生产技术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调整社会的经济制度,提高生产效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提供政策支持 我国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执行《环保法》,201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无论是环保法还是环保税,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使经济以绿色、健康、无污染为底线进行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规定性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门槛,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税收优惠力度,促进非科技企业向科技企业的转型。其次,政府应该出台与银行信贷相关政策,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近些年,民营企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融资困难,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研究开发工作,使一些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放弃研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因素来促进经济转型,加快经济转型的速度,所以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最后,政府应该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研发属于本企业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研发成功的知识产权面临着被盗用、被侵权的风险,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国家知识产局发布2017年共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28157件,同比增长35%,所以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 总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稳定增长速度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目前的政策、动力、技术等基础条件,三大产业应该激发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速度,转变驱动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速度,使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鸣.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18(09). [2]师博.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3]刘万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靠深化改革[J].金融理论探索,2018(01). [4]刘伟,王子晨.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J].理论建设,2017(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