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假设条件的演变折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异 |
范文 | 和文华 [摘 要]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是经济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到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背景在发生变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推进。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要素变化、市场变化、角度变化、对象变化等方面。新贸易理论引入了技术变化、需求,重点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强调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政府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获取竞争力,公开的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助于中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合理的竞争约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差异;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从十八世纪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二十世纪前半叶至七十年代末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新贸易理论(佟家栋2000),模型的假设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我们统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李锦,王必达2005),假设条件的共同点是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到新贸易理论我们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假设条件的演变可以折射出贸易理论的主要差异。 一、新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设条件的共性 国际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来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为了从理论分析中得出贸易可以增进所有参与国的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之前作了必要的假设,这些假设条件会成立吗?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共性是什么?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伊莱·赫克歇尔及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新贸易理论主要有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规模经济说、劳埃德、兰卡斯特为代表的部门内贸易等等,都认为大多数国家愿意并且能够进行贸易。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一条条航线的开通为国际贸易客观上提供了可能,主观上多边贸易组织WTO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趋势不变,虽然保护贸易兼而有之,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各国福利增进是显而易见的,1947年10月GATT最初23个缔约国到2012年8月WTO随着俄罗斯加入成为156个成员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多边贸易体系,主观上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把本国纳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获取更多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显然,这个假设条件是成立的。 不考虑运输成本,不考虑商品在交换运输中及储备过程中腐烂、变质因素。2014年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距离的远近对进出口影响越来越小,运输业的发展使货运成本在降低,贸易的产品其价值与体积和重量无关的货物上,高科技、高技术的运用,使储存成本、包装成本大幅度降低,如果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人们将通过直接投资取代贸易,所以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考虑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是可以成立的。 劳动在国内是同质的并且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上不可以自由流动。在所有要素中,最难流动的要素是劳动力,除了人为障碍外,由于人是情感动物,国际流动还要考虑情感得失,所以国际间的流动性虽然增强,大规模的流动难以实现。在本国市场上,如果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货币市场,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工种之间、不同岗位之间通过工资率的高低市场上的供需会发生变化,长期来看工资率的差异应该是缩小的,行业垄断所带来的高收入就应该取消,每个人每小时创造的劳动的价值应该是有差异但差异会慢慢变小。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标准化和个性化是同行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消费者的偏好差距在缩小,特别在制成品领域,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往往地区差异作调整的成本要小,在不同国家之间,收入群体相同的人,其需求偏好相似度高,高收入者偏好奢侈品和高端产品,低收入者偏好生活必需品,这就是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收入群体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的主要购买者,同时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成为很多国家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偏好的相似性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的差异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贸易理论时期,国际贸易的广度深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论的假设条件作了部分调整,这些假设条件的变化是否符合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进程呢? (一)研究的要素变化 2×2×1到2×2×2再到X×Y×Z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分析假设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并且都只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在十八世纪劳动在产出中的贡献居支配地位,从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知道在1899年到1922年期间,在产出的贡献率方面资本只占四分之一,劳动却占了四分之三,与传统贸易理论时期的假设主要考虑劳动是相符合的。到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时期,即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末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迅速扩大,以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理论说明二战后国际投资的新变化,在直接投资的带动下国际贸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资本在产出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所以考虑的要素肯定要增加资本,也就是要素不仅仅需要考虑劳动,更需要考虑资本。再到新贸易理论时期,即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技术创新和多要素的组合在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中发挥的作用有了很大差异,产出中劳动、资本、技术等等要素在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中重要性各不相同,同样是服装在孟加拉国劳动这种要素重要性超过其他要素,马来西亚资本的重要性要突出一些,法国要素中技术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国家。这种模型的变化完全符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格局和现状。 (二)研究的市场变化 市场的假设在传统贸易理论中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者很多,每个生产者拥有市场份额很少,单个生产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产品是同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是对称的;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成本为零。在传统贸易理论时期交换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其产品的差异性小,类似于同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左右国际价格的能力较弱,所以比较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