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VUCA时代南京金箔产品传承与创新研究 |
范文 | 付志雅 张一帆 杨光 摘 要:南京金箔制作工艺考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享誉世界的重要手工技艺。时过境迁,南京金箔产品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本文将结合VUCA时代的特殊性,运用SWOT分析,综合考量当前金箔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南京金箔未来发展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南京金箔;传统工艺;SWOT分析;创新发展 一、南京金箔历史发展 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一克黄金可以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厚度为0.12微米。黄金厚重,金箔却具有“薄如蝉翼轻于尘”的特点。南京金箔工艺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南朝时金箔锻造技艺日益成熟,并流行于于宋、齐、梁,历史底蕴深厚,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于佛教的引入兴盛和寺庙的修建,大量的金箔被需要用于佛像“塑金身”和寺庙装饰,进而刺激了金箔锻造技艺的发展。大量的金箔需求对金箔锻造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天工开物》中首次记载了乌金纸,“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止留针孔通气,重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乌金纸的运用,使得金箔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古代金箔锻造技艺走向成熟。 2006年南京金箔锻造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成功申报,近些年南京金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VUCA时代下南京金箔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对民族工艺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既符合国家的发展策略,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VUCA时代下南京金箔发展现状SWOT分析 目前,我们正处于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时代,即VUCA时代。在VUCA时代背景下,技术在不断迭代,产品需要不断地更新升级。 南京金箔锻造技艺在世界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世界金箔业生产中心的南京,金箔产量占中国产量的70%,占世界产量的60%。然而,由于金箔大多是以工艺品制作原料出售,处于产业链下游,导致近年来金箔产量急剧滑坡,产业发展踟蹰不前,对南京金箔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下将结合VUCA时代的特殊环境,对南京金箔传承与创新进行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南京地处江浙一带,江南水乡独特的温润潮湿气候是制造金箔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金箔制造核心的乌金纸也是以盛产于江浙地区的山竹为原料。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人才資源优势明显,为南京金箔传承创新和市场开拓提供了经济技术支撑。 (2)南京金箔历史底蕴深厚,社会认可度高。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南京金箔锻造技艺独特,色泽纯正,薄如蝉翼,金箔产品质量在世界范围领先。 (3)2006年南京金箔锻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的创新发展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4)金箔产品的衍生品丰富多样,可以和文创产品进行较好的创新融合,如金线和蚕丝织成的南京云锦、用金箔贴花的宁波朱金漆木雕、金线与彩色丝绒合在一起进行刺绣的宁波金银彩绣等。 2.劣势(weakness) (1)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金箔产品形式单一,用途也局限在贴饰装修等方面,产品类型陈旧。且衍生产品包装落后,金箔产品品牌影响力不高,在塑造民族传统工艺上稍显不足,市场较为狭窄。 (2)南京金箔作为传统手工艺,受现代工业影响颇大。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金箔业的专业人才稀缺,创意研发人员相对匮乏,南京金箔锻造工艺陷入传承乏力的困局。 (3)金箔大多作为工艺品制作原料出售,处于产业链下游,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并且金箔产品受众面有限,未能很好地迎合青年人的喜好,缺乏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3.机遇(opportunity) (1)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为南京金箔走出国门开辟了良好的道路,世界各国在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往日益密切,加速了南京金箔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 (2)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消费水平日益上升,黄金不再是少数贵族独享的物品,普通大众也有能力购买黄金产品,南京金箔作为典型的黄金制品之一,其也在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3)南京金箔制造工艺成熟,但其衍生品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改造。通过加强金箔和其他手工艺品的结合,推出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可以在提高金箔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艺。 4.威胁(threat) (1)近年来,日本金泽的金箔产品迅猛发展,给南京金箔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同于南京金箔采用的整块贴金,金泽金箔选择用金箔点缀物品,在彰显黄金贵重的同时,更加突出工艺品自身价值。日本金箔产品的发展理念使得其产品成本在低于南京金箔产品的情况下,质量上却更胜一筹。成本和质量上均处于劣势,是南京金箔产品未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优秀的传统金箔工艺大师日益减少,热爱并且愿意学习金箔制造工艺的年轻人寥若晨星,金箔工艺缺少后续继承人。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黄金市场的逐步放宽,南京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民间家庭小作坊式企业,由于缺乏合理化分工,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加工环节,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开始压缩成本和价格,使得金箔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南京金箔创新发展策略 1.基于金箔制作的文创设计思路 金箔制作工艺是项传统手工艺,但是随着市场的更新迭代,消费者更加青睐包含时代气息的传统产品。关于金箔和文创的对接以往也有先例,但在投放市场后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类结合产品大部分只是简单地将金箔以覆盖的形式贴在原有的工艺品上面,抑或是采取将金箔部分嵌入的形式加工产品,在加工手段和形式上都没有太多创新。对文创产品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金箔文创产品的外观和设计理念创新 外观的创新多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对于金箔这个极具地理文化特色的产品,我们可以考虑在产品的外观中融入当地的人文特色和乡土风情,加入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等元素,通过创新产品设计理念处理这些创作素材,凸显城市记忆和文化烙印。新颖而又不失传承的外观既能增强本地居民的自我认同感,也能引发外地游客的浓厚兴趣,成为本地特色的文化符号。 (2)金箔制作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金箔制品主要通过人工制作而成,经过倒条、下条、做捻子等十几道工序锤炼制成,不仅生产时间间隔长,而且受从业人员数量的限制出现产量不固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总体产量,不能满足多样的销售渠道,进而无法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始终处于小品牌的区域化发展。 在制作技术上,为了适应机械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并且还要保留金箔制作的核心技术和工艺精神,我们就要对制作技术和产品内涵进行匹配性的创新。比如技术人员通过电脑绘图和建模设计,再借助3D打印技术、激光雕刻技术和适配的机械化设备产出金箔艺术品。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加快了生产步伐,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2.简洁包装,凸显设计 包装是美学精神的传递,完美的艺术品也需要包装的衬托,相辅相成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好的包装不一定都是复杂繁琐的,往往简洁大方的包装却可以掷地有声,俘获顾客的芳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也需要考虑简洁包装的重要性,着重通过包装反映产品的内涵和价值。 3.丰富业务层次,推进企业集约化 传统的金箔产业主要通过对金箔的加工和销售实现创收,上下游渠道相对单一,生产加工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无法紧跟市场变动。依托简单的业务流程也很难维系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丰富业务层次多元化,集中打造强势品牌的迫切性。 首先,针对生产及销售链条的上游生产企业需要推进集约化发展策略,通过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吸收合并小微企业来获取生产资料和技术人才,提高产量和技术水平。其次,对于下游的消费市场,企业要明确市场定位,扩大消费群体,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开发多种多样的金箔产品,从而丰富业务层次,打开销路。 4.打造金箔特色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业 南京金箔历史悠久,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了成为地区名片的条件。应当鼓励企业依托金箔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通过线上互动、广告宣传和旅行社合作等多种形式提高景区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群体认识和了解金箔。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增创营收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5.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箔品牌 南京金箔产量大、出口多,在国内以及世界的金箔市场有着不小的分量。如此庞大的产量和销量却很难形成品牌影响力,这是因为我国出口的金箔停留在简单加工层面,大多是经过国外的品牌商进行再加工之后进行销售,难以形成品牌溢价,陷入国际知名度不高的窘境。 由此可见,企业不仅要拓宽国际市场,更要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通过海外的广告宣传、门店销售等形式实现金箔产品和外国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提升品牌价值和认同。 四、结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形而下”的南京金箔不仅是南京峥嵘岁月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历史的沉淀让南京金箔在展现形式美的同时兼具意蕴美,使得南京这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充满着精致与奢华。VUCA时代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南京金箔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应顺应局势变化创新发展,让南京金箔真正走进文化艺术领域,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朱云峰.基于金箔工艺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策略[J].轻工科技,2018,34(05):143-144+163. [2]何晓宁.金箔工艺在现代装饰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艺术教育,2018(17):187-188. [3]张楠.文化产业视角下南京金箔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以龙潭地区金箔为例[J].商,2015(24):283+282. [4]冯宽.南京金箔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反思[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61-64. 作者简介:付志雅(1998- ),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审计学专业;张一帆(1999- ),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会计学专业;杨光(1998- ),男,汉族,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会计学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