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探究

    陆姿彤 查子雄

    摘 要:在“新工科”高校发展的新时期,“新工科生”对人文社科重要性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对自身人文水平的评估及对课程设置的意见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文社科教育的启示,考查高校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高校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人文教育

    2017年,为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建设工程,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工科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意味着除了要提升科学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品德高尚、能自如应对处理新问题的自由人。这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传统,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七艺”,即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1]人文教育主要培养人们与人交往、阐明事理、处理问题、独立思考、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等能力。

    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现状

    面对“新工科”提出的挑战,传统工科院校亟待转型,“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才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人文教育普遍被置于边缘化状态”,[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出发,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对文科的态度大都是不了解、不重视、不喜欢,报考学校时也大多选择实用的理工科专业。而在大学的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平时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类书籍,几乎从不触碰人文教育类书籍。一无兴趣,二不主动,人文素养自然无法提高。

    第二,从社会出发,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十分严格,出于社会对理工科等技术人才的需要,学生普遍重视理工科专业。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差也与社会大环境下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人才市场传统的筛选中,大多考虑学生的毕业院校、专业知识技能和资格证书等,很少考察学生的人文素质,[2]如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性格气质等。

    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中国历史的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时,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的角度出发,大观中华千年历史长河,指出,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最深厚的文化土壤。[3]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新工科生”,要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使科学的种子在历史文化的土壤上萌发。在此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便显得尤为重要,“新工科生”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值得深入探究。此外,“新工科生”需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取得成功。[4]

    高校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新工科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个人素质,推动科技发展,这对培养合格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科技人才有重要意义。“新工科”院校亦要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特长,将人文社科类课程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

    2.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本身就具有隐效性,而人文教育又属于教育中极具隐效性的一类,即“隐效性中的隐效性”。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一个人跨越时空限制、不受工作类型和主修专业性质限制的思考问题、處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5]这种能力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由于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大数据”“AI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导致社会对新兴的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我国理工科学校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如洋务运动大力提倡实业救国、新中国成立后为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工业人才从而大力建设理工科学校削减人文院系等,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科割裂严重,再加上如今“新工科”的推动,对人文教育更为忽视。[6]“重理轻文”对提高理工科专业知识看似有利,但长远来看,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未必能得到全面塑造或提升。

    当代青年除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理想抱负,有欣赏世界的眼光和[7]“美识”,[1]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塑造出创新型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

    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路径

    改革完善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无论是出于“新工科”的需要,还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显得至关重要。要改变人文教育边缘化的现状,除了要改变对人文教育的固有观念外,还要搭建相关学习平台,改变学生对人文教育价值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的动力。

    3.1 改变传统理念

    思想要跟上时代,冲破以往的思维模式,构建符合“新工科”背景要求、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尤为关键。

    首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将以德树人放在首位。教育要围绕学生、关怀学生、重视学生,一定要把素质教育、精神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体系。[3]

    其次,文理不分家,将专业实践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扭转高校“重技术轻人文”的局面。氛围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可以改变上课方式,采取思考与问答、辩论与展示的方式来教授知识,[3]就能调动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人文教育的成果便会大大提高,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能够实现。[8]

    3.2 搭建学习平台

    目前,“新工科”背景下在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尝试方面,部分高校已率先搭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学习平台,如南京大学发起的“悦读经典计划”、天津大学的“经典导读”计划等,这些平台的搭建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无疑为人文教育的渗透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如中国慕课、网易云课堂等。借助这些平台,学生不但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加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苏宏元,黄晓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困境与重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04-110.

    [2] 陆书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困境及提升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1):27-30+46.

    [3] 范曾.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J].人民论坛,2017(28):128-129.

    [4] 郭铁成.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J].人民论坛,2017(28):30-31.

    [5] 陈映.新型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6] 杨俊辉.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文科——理工科大学如何发展文科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6):95-100.

    [7] 韩颖.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2.

    [8] 韦慧.理工科高校德育课程中的人文关怀基本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上),2011(06):134-135.

    作者简介:陆姿彤(1999—),女,山西运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查子雄(1999—),男,江苏淮安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

相关文章!
  • 信仰荒芜 猎杀自然

    李越霖++阮裕【摘 要】电影《荒野猎人》以美国西进运动为故事背景,探讨了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关系。本文从电影中出现的影像符号:水,母体、

  • 后现代美国社会跨文化传播模式

    但海剑电影《自由作家》改编自1992年美国伍德罗·威尔森高中203班学生们的集体日记,这份具有着强烈群体意识的文档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的

  • 落魄成翁画明珠

    孙国喜杜雨星摘要:徐渭是中国明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切入,分析其代表作《墨葡萄图》的构图、表现形式等阐述徐渭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