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荒芜 猎杀自然

    李越霖++阮裕

    【摘 要】电影《荒野猎人》以美国西进运动为故事背景,探讨了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关系。本文从电影中出现的影像符号:水,母体、杀戮来全面解析影片主题。从影片的主题寓意上看,格拉斯为承受命运苦痛、折磨的灵魂再度重生也是象征人与自然斗、与命运斗,最终复仇成功后,从非人恢复到人,又从文明人恢复到自然人的状态。

    【关键词】影像符号;主题分析;文明与野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43-01

    美国西部是美国疆土板块上一块敏感又丰饶的土地,它既拥有辽阔肥沃的自然地貌,还有极具原生态的印第安民俗文化。19世纪70年代,淘金热蔓延。印第安人不满大量涌入的白人,发起了全面袭击。无数印安战士成了荒野孤魂,皮毛贸易埋下的悲剧种子,终于在世纪末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由墨西哥三杰伊纳里多执导的影片《荒野猎人》就是以这此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美国西进运动中的血与泪。本文通过影片中所出现的影像符号,从宗教信仰、人文生态等几个方面对该片的主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探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野蛮与文明两元对立关系的相生相克。

    一、生命之水与命运之水

    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具有多变性,可以表现为固、液、气三种不同形态,变化为云、雾、露、雨、雪、冰、江、等多种不同状态。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常被影视作品当作隐喻的工具。《荒野猎人》作为一部西部片,放弃了传统的沙漠牛仔模式,将整个故事置于阴冷潮湿、水流密布的丛林里,具有其特殊的意图。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讲述的是主人公的梦境,但从第二个镜头开始就充斥了水的意象。在水流密布的树林里,主人公和儿子浩克等人在狩猎,这个长达三十多秒的长镜头像极了前苏联影片《伊万的童年》里的镜头,人们在泥泽中前行、寻找猎物,就像是混沌中的胎儿开始了生命中最原始的杀戮,也预示着终将受到的惩罚。水在西方话语中除了代表着生命意义之外还预示着再生,表示旧生命的结束和新生命的开始。主人公在经受了被同伴遗弃,儿子被同行杀死的惨剧后,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存活了下来。他挣扎地爬到悬崖边,镜头里出现的是初升的太阳和冰雪下的滔滔大河,这时候水就象征着一种重生的力量。水在西方信仰中还有着罪与罚的含义,上帝后悔造出人类,决定“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圣经》)。而除灭的手段,就是制造滔天的洪水来惩罚人类的罪恶。《荒野猎人》中也多次展现着这一主题。美国移民的大踏步西进,伴随的是印第安人无尽的血泪。面对威胁、利诱和种种不公道,印第安人一次次奋起反抗,又一次次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影片主人公格拉斯一行人也是西进队伍的一员,他们所犯的过错也终究在水边偿还。最明显的还是影片中大反派约翰·菲茨杰拉德,他在被复仇者格拉斯交给族人后,被杀死并被抛尸于河底,而且导演还给了水底的约翰一个长长的特写,这种水与罚的主题得到了彰显。

    二、母体:重生之地

    重回母体的主题在前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里就曾被广泛讨论过。泥泞的树林被当作是女性的子宫,是伊凡重回子宫的意象。而在电影《荒野猎人》中,这种重回子宫的意象更为明显。主人公格拉斯身负重伤逃脱了各种灾难并在雪夜遇见了一位神秘的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晕倒的格拉斯被放进了一个用树枝搭建成的小木屋中。昏迷的格拉斯在昏迷中进入了幻境,触摸到了圣母壁画,也见到了残破的教堂和失去的儿子。这座由印第安人搭建的木屋,就像是一个母性的子宫对格拉斯进行了生理和精神上的修复。第二次重回母体是在冰雪交加的夜晚,主人公为了躲避风雪的袭击掏空马腹,钻进死马温暖的腔体内,躲过一劫。格拉斯在经历了濒死的累累重伤和追杀坠崖后,从马腹中出来时,赤身裸体,阳光落入林间,积雪开始融化,存在着某种新生的意象。

    三、杀戮:文明与自然的和解

    印第安落后的部落社会,毕竟抗拒不了先进力量的扩张和渗透,最终必须适应文明社会迈进的步伐。问题在于,作为先进一方的白人,并没有很好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与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是一味执行了一条为文明社会道德所不齿的民族和种族歧视政策,导致了《荒野猎人》中杀戮的发生。

    影片中男主人公格拉斯是白种人,他所代表的群体是具有高度文明的美国大众,隐藏的女主人公则是印第安人,她所代表的原始族群有着与自然亲近的原始形态。他们深深相爱,试图化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芥蒂,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随着西进进程的加速,这种短暂的成功迅速被瓦解,格拉斯的印第安妻子被残忍杀死,儿子也死在了格拉斯的眼前,格拉斯所做的一切努力在这里化为灰烬。

    《荒野猎人》是一部宗教色彩很浓的影片,短暂的两个多小时中既有着极富震撼力的镜头语言,也有着多层次的主题内涵,我们所面对的影片也正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问题,意味深长。

相关文章!
  • 后现代美国社会跨文化传播模式

    但海剑电影《自由作家》改编自1992年美国伍德罗·威尔森高中203班学生们的集体日记,这份具有着强烈群体意识的文档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的

  • 落魄成翁画明珠

    孙国喜杜雨星摘要:徐渭是中国明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切入,分析其代表作《墨葡萄图》的构图、表现形式等阐述徐渭花鸟画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探

    陆姿彤 查子雄摘 要:在“新工科”高校发展的新时期,“新工科生”对人文社科重要性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对自身人文水平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