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谈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罗佳
〔摘要〕积极心理学认为,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个体心理素质在心理疾病的预防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同时也起着关键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学校心理工作者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为任务的专业人员,他们是校园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任务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新生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我们关注全民心理健康问题之时,有必要先了解学校心理工作者这一群体的心理素质状况。
〔关键词〕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63-02
一、心理素质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在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心理素质”概念。心理素质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它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其内容要素,而适应性(适应能力)体现其功能价值[1]。
二、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意义
学校心理工作者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为任务的专业人员。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2],个人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工作者作为一支直接影响人的心灵的专业队伍,必须具备应有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心理工作的良好绩效。
首先,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具有自我保护意义。对于学校心理工作者自身而言,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护个人身心健康的力量来源之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心理工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耳濡目染各种负性认知、负性情绪、负性行为,受这些负性能量的冲击频率更高,若此时缺乏强健的心理素质提供保护,他们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变化,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其次,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他们是学生心理的导航者和守护者,他们在工作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而言都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和示范作用。由于工作者心理素质不健全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不健康的言行很可能对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伤害(指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这与心理工作者的职业宗旨是相违背的。
再次,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对学校环境具有建设意义。学校心理工作者作为一支直接影响学生心灵的专业队伍,可以说,这支队伍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只有当学校心理工作者们自身具备健全的、高水平的心理素质时,他们才能在工作中展示出持续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所服务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展现出健康的心理面貌,他们所工作的学校才更有可能拥有一个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
三、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结构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力量,也就是增强自己心理的体质,只要心理的体质提高了[3],人心理的免疫力也会相应提高,“心理体质”指的便是心理素质,“积极力量”即各种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结构中应具备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心理免疫力,有助于激发工作者的工作潜能,它们在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品质三个维度上都有所体现。
首先,认知品质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结构的基本成分,主要表现为执行工作任务时的创造力、好奇心、学习能力、思维力与观察力。当学校心理工作者们具备这些积极的认知品质时,他们会在工作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来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也能敏锐地察觉和准确地把握问题学生的心理偏差,并积极地思考与其相对应的工作方法。
其次,个性品质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结构的动力成分,主要表现为执行工作任务时的热情和信念,对所服务学生的宽容和谦虚,对其所处周围环境的感恩与审美。这些积极个性品质让学校心理工作者们对工作始终保持激情和投入,也能帮助他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信任的服务关系。同时由于这些品质的存在总能引导他们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因此他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永远乐观向上。
再次,适应品质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具衍生功能的成分,主要表现为社交活动中的智慧、集体工作时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自己情绪的自制和对自身行为的审慎。这些积极的适应品质有助于学校心理工作者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调节自身情绪,也能帮助他们灵活应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懂得把握分寸,使他们在心理工作的本职岗位上表现出尽职尽责、顾全学校大局的作风面貌。
四、学校心理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思路
基于维护学校心理工作者身心健康和维持学校心理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校心理工作者们的心理素质应该受到工作者个人与学校组织两方的重视。
首先,从工作者自身层面着手。(1)增强健康维护意识。心理素质以生理条件为基础,要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则须重视身体健康的维护。学校心理工作者们的健康体魄能强健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为他们的“心理体质”增添积极力量。(2)主动寻求自我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积极心理品质能增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因此学校心理工作者们应经常为自己做心理鉴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有充分的认识,始终保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在积极寻求心理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防御能力。(3)更多关注积极情绪。更多地体验积极情绪也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能发展个体的身体、智力和社会性资源,促使个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心理工作者们应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积极情绪,并且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工作和生活。
其次,从学校组织层面着手。(1)出台相关政策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境有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学校通过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如休假、专业技能进修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让他们获得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职业幸福感。(2)注重心理工作者团队建设。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实现个人的经验获得与自我成长,可以说,学校心理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实现心理成长的重要途径。团队中资历深的成员可以起到督导作用,他们可以帮助其他工作者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对不良心理状态给予积极引导。(3)建立积极的评价制度。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评价旨在激发心理工作者们的热情、创造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在制定评价制度时应以鼓励为主,着眼于心理工作者的未来发展,使工作者时常能体验到工作环境带来的积极情绪。
五、结束语
学校心理工作者们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担负着较大的压力,这一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学校组织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培养。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则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素质给予自己有力的保护。随着党和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的日益重视,未来的学校心理工作者们在期盼来自社会和学校更多的关怀的同时,心理工作者们自己也将从强健自身心理素质着手,实现自我心理保健,争取为学校乃至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4.
[2]韦志中,阴越.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团体心理技术的新方向[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5):3-5.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昌,330009)
编辑/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