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
【摘 要】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属,也是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体系的基础。文章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背景以及数字出版的现状,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方式。
【关 键 词】转型;数字出版;传统出版;融合
【作者单位】韦向克,广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电子书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动漫网游出版等新的出版业态,不仅形成了庞大的产业新集群,而且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和视觉冲击,使人们形成了新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可以说,新技术给出版行业、社会以及消费者等各个层面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当今世界,在依托高新技术推动出版传媒深入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并加速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趋势来看,数字阅读已经被大众所接受,2014年我国数字阅读率达58%,首次超过纸质阅读。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我国数字出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今后,数字出版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传统出版的未来又在哪里?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文化的发展,屏幕与纸张在阅读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数字阅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阅读过电子书后仍然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在逐年下降,这对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我国数字出版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产值来看,我国数字出版产值从2011年的137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400亿元,年均增长34%;从产品来看,电子书产品从2011年的90万种增长到2014年的160万种,互联网原创作品增加至201万种。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出版强国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统计指标来看,我国作为世界新闻出版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与世界新闻出版强国相比,我国在不少领域还与其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新闻出版业就必须加快转变传统出版的发展方式,而转变的重点就是数字化。数字出版要不断突破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实现内容优势与技术优势的有效结合,培育产业增长的新亮点。
二、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应用服务,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目前,数字出版产品的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刊、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手机报刊、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限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的速度和影响力却十分惊人。据《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规模持续上升,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与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截至2015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规模达17.2357亿人(家/个)(包括重复注册和历年尘封的用户等);电子图书产品规模从2013年的100万种增至2015年的170万种,增长率为70%;互联网原创作品的产品规模从2014年的201万种增至2015年的256万种,这与网络原创作品平台自律机制的不断形成,政府的引导,内容的规范管理和IP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密切相关。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于2016年4月18日公布。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比2014年上升了8.2%,达60%,同时,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达62.21分钟;而在传统图书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最长为19.69分钟;不同人口特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不同,年龄越小的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越高,呈阶梯递增趋势,其中,18—29周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为89.6%,其次为30—39周岁群体,为82.2%。
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加大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和传统出版业转型的政策文件。“十一五”时期,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颁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用于指导和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我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数字出版业已是大势所趋。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方式
随着出版与科技融合的日益深入,我国一些传统出版单位都在数字出版上有所布局,成立了如数字出版中心、数字出版部、数字传媒公司等相关部门,在电子报刊、数据库、数字内容平台等的销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传统出版社在经历了短暂的手足无措之后,没有选择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到来,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积极布局数字出版,探索如何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
1.转变观念,建立思维融合方式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认为,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综合性、全方位的融合,其核心是思想观念的融合。在大数据向出版业疾步走来的时代,互联网思维刷新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调整着整个时代的认知角度。数字出版不仅在产品形态和生产运营模式方面与传统出版迥然不同,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出版业的社会功能、价值属性和思维理念。如果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就容易对数字出版产生疏远和排斥,甚至是故步自封。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首先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融合,需要新思维。出版人要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认清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潮流,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整体改造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只有具备融合发展的理念,形成融合发展的思维方式,才能在行动上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
2.转变升级,加快优质图书内容的数字化
对于传统出版产业来说,将现有的优质纸质图书数字加工制作成数字图书是最简单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现有内容的二次销售,扩大优质图书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进一步增加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这是传统出版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
电子书能够促进纸质书的销售,这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以及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传统出版单位就不再将电子书等视为纸质书的挑战,而是将其视为能带来新的增长点的机会,并且会给自己带来业务模式的转变升级。
3.改进方式,打造数字出版的产业链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和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只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不承担图书销售的责任,更多的是担任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而在数字出版模式下,传统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销售渠道的竞争。通过自建平台,企业既是内容的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打造出一条由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第三方技术团队合作,纷纷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努力掌握销售渠道,缩短产业链和降低销售成本,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4.注重体验,创新“互联网+”的出版模式
在纸质书不能满足用户交互式体验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一些出版单位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交互式体验上弥补了纸质书的信息孤岛效应。
目前常见的技术有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等领域已有实践,并向用户展现出纸质书所不能呈现和承载的内容。在数字平台上推出电子书,获得良好的网络传播口碑之后,出版单位则可以适时出版纸质书。利用众筹与出版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出版业也有体现,如《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社交红利》《本色》等,都是通过众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为出版众筹行业的典型案例。相对于大众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要更快一些,如“西医圖书数据库”“党政图书馆”“党员小书包”以及各种在线学习网和电子课本等。
5.深入挖掘,优化大数据的应用
当传统出版业的从业者还在为图书的印数、定价、开本、装帧设计而发愁时,大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已经在数字出版业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出版的基本流程是编、印、发,而数字出版时代的生产模式可在编、印、发的基础上转型为采、集、编、传。采,是对多维度阅读需求、有效阅读资源、用户行为状态的采集;集,是资源的规模化集成,构建知识点、知识链、知识丛、知识体;编,是指通过协同编辑系统,完成资源的按需定向、定点的立体化编辑;传,是指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基于全媒体、全通道、全介质的传播。
大数据在信息处理方面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方式,进入定位、定性、定量、定点、定制的准确化、零距离的层面。用户的数据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其行为数据能为传统出版单位、发行商、作者和用户带来更大的效益,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也将更好地提升出版单位的竞争力。虽然数据并不能代表一切,也不能决定一切,但是传统出版单位可以依靠政策红利的支持,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大力投入技术开发和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有所作为。
6.加大投入,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人才队伍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提升数字出版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完善数字版权保护的相关技术和制度;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开展相关合作;继续完善重大项目资金扶持政策,给予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以及对数字出版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扶持力度,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新形势,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传统出版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传统出版产业急需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数字出版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因此,传统出版产业应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进行跨媒体扩展,打造新型人才队伍。
四、结语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的路径是以出版数字化为契机,通过整合出版组织机构,推进出版管理体制机制的融合;通过对大型集成化数字出版平台的整合,推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工作流程的融合,实现出版产业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因此,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属,也是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