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疾病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其防制措施

    赵云+李娟

    摘要:介绍了畜牧养殖中疾病的种类、产生疾病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应的防制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养殖;疾病类型;原因;防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12-0023-02

    我国畜牧养殖数量及规模在不断扩大,养殖业的发展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健康。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由市场、饲养成本、疾病三大因素决定。许多养殖户最担心的就是疾病风险,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对抗疾病,畜牧养殖业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且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有效控制措施简单分析,希望给养殖户提供帮助。

    1 疾病类型

    1.1 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是最可怕也是最难控制的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通过病原体来传播,病原体主要分为病毒、真菌及细菌三大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极快,不仅能进行直接传播,同样能通过不同的媒介(如用具、空气、共食等)间接传播,还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1.2 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畜牧养殖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寄生在动物体内外的各种寄生虫(原虫、节肢动物以及蠕虫)是引发动物寄生虫疾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寄生虫就寄居在动物身上或者体内,主要是靠吸食动物的营养为生。寄生虫还能传播其他疾病,如蜱虫能传播80多种疾病。

    1.3 中毒性疾病

    饲料是养殖成败的关键,饲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如饲料霉变则动物采食后会中毒,也会导致怀孕母畜流产,饲料含有农药可能会导致动物集体中毒而死亡,添加剂等也会引起动物中毒。

    1.4 其他普通疾病

    动物常发生但不具有传播性和群发性的疾病,主要是指动物各种内外科及产科疾病等。在饲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幼齡动物的饲养,因幼龄动物机能不健全,很容易发生消化性疾病;其次就是产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难产和产后疾病发病率在增加,最后是动物身体外部受到的各种损伤以及蹄病、眼病等外科疾病。

    2 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养殖环境

    动物健康与否主要是由生长环境的优劣决定的。当环境中出现不利因素时,就会导致畜禽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法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使畜禽的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调节,造成体内的生态失衡,在临床上出现一种病理状态。据有关统计数据,在不同的动物养殖中,环境(气候、养殖密度、养殖场布局等)制约着养殖业的效益,如仔猪出生后温度可以决定其成活率、鸡孵化后脱温是成活的关键。因此,养殖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动物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 人为因素

    在养殖过程中,人的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首先是不规范的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人员进出不进行消毒,从而使养殖场动物发生疾病;其次是不合理的用药,在治疗动物时,因相关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盲目对患病动物进行用药,不仅药物不能被吸收,而且还可能存在毒性,不仅效果达不到,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动物中毒死亡。

    3 防制措施

    动物一旦发病,对于养殖户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掌握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必要的,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养殖场的正常运营。

    3.1 加强对动物的饲养和管理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养殖场的消毒及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注重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选用不会对动物机体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同时保证管理人员和动物的安全。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消毒。根据养殖群体定期进行驱虫。科学处理畜禽粪便,并进行合理安置,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证畜禽生长环境的清洁。

    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配比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季节变化配制饲料、保证动物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注意保持养殖场的空气流通,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3.2 养殖场所的合理选择与布局

    动物疾病的有效预防控制基础就是养殖场所的合理选择与布局,如果动物长期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所以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在地势较高、干燥及通风的地方建设养殖场,此外,良好的排水设施与较好的水源也是选择养殖场所时要特别注意的,且养殖场要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建造,取暖、通风及排污等设备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求空间布局合理(圈舍之间距离、隔离舍、繁育舍与育成舍相互分开、注意每个圈舍的密度等),科学合理地安排饲养种群与规模,从而为动物提供一个舒适且健康的生活环境,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养殖场最担心的就是传染病的发生,应根据养殖模式(商品场、种畜场、综合场)制定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还应该根据各种传染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和规律、疫苗的性质和使用方法、饲养品种和用途、动物的年龄和母源抗体水平、饲养水平和管理方式等综合分析,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对于疫苗的质量以及免疫头份等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疫苗在畜禽种群中发挥最佳效果[1]。

    3.4 制定严格的检疫制度

    3.4.1 防止疫病的传入 对于外引的种群,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疫病检查和消毒。对于刚买进的畜禽首先要隔离观察,然后再进行疫苗的注射和驱虫,确保新引进的畜禽健康,最后放入养殖场的饲养区进行混养。

    3.4.2 严格消毒 制定严格的出入标准,生产区只允许工作人员及饲养员进入,外来车辆或用具一律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尽量避免畜禽交易在养殖场内进行。

    3.4.3 制定严格的疫情治理制度 发生疫情后有些养殖户只是注重眼前利益,并不对养殖场内的环境以及畜禽进行严格的消毒,造成畜禽的群发性疾病,损失惨重[2]。养殖户在疫情发生后,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及时隔离和淘汰病畜禽,一旦发现有畜禽患病,要在第一时间将其隔离或淘汰,根据发病的情况进行隔离或扑杀。第二,要对畜禽的免疫情况和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遵守兽医的嘱咐,及时停药,并将畜禽的用药处方进行妥善保存。第三,遵守兽药停药期限的要求。根据药物及停药期限的不同,在畜禽的用药过程中及时停药,避免畜禽体内的药物残留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3.5 建立动物健康群体

    在养殖过程中最好实现自繁自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交叉传染。根据养殖模式制定科学的驱虫方法。

    4 小结

    面对动物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动物病因的多样性,只靠疫苗以及药物不能完全避免疾病的发生。为有效避免养殖中疾病的发生,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养殖户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保证饲料营养配比的科学合理,逐步增强动物自身的免疫力,从而使动物能够健康成长,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收益。

    参考资料:

    [1] 李 航.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1-153.

    [2] 吴青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32-105.

相关文章!
  • CRISPR/Cas9技术在农作物中应

    武林琳 竹梦婕 王咪 李晓萍 刘跃鹏 裴蕾 杨淑巧 许琦 王华 郭文治摘要 ?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直接对DNA序列进行稳定、精

  • 乡村治理背景下美丽渔村建设研

    袁帅摘要:以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渔村建设为例,探索思考形成适合本地渔村建设发展的新机制,为加强和改进渔村建设、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

  •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困境及对

    彭琼英农业,是中国的基础性产业,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更是影响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0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着“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