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美育素材的发掘
肖琼
摘要:教育要通过美感激发、陶冶和完善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统一。美感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提升审美情趣的最基本媒介。本文从品德美育素材和艺术美育素材两个维度阐述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中国古代史部分所蕴含的部分美育素材,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这些美育素材的价值,涵濡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学生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品德美育?艺术美育
美育,即美感教育。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中强调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谈到,美感教育可以激发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使人们向着善和美,最终达到善和美的和谐统一。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学校教育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高中学生虽会因先天因素、文化修养、成长环境、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造成美感能力存在差异,但后天的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成为完美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是高中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最基本媒介,蕴含了大量美感教育素材,充分发掘利用这些美育素材,可涵濡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品性修养。中国古代历史原本就是一部美丽动人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美学巨著,其中饱含有大量关于社会、人物、自然和艺术之美的要素,记载这些美的资料丰富多彩,是不可多得的美育素材。历史教科书中的美育素材形象直观、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感受,更具教学价值。《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品德美育素材和艺术美育素材最为典型。
一、品德美育素材及其教学价值
为了实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历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融合了美育的思想,吸收了很多诸如家国认同、文化认同和传统道德、民族气节等方面的品德美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此类素材,可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积厚流光,生生不息的发展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是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美;礼乐教化、规范伦理道德是美;道家阴阳和合、墨家尚同天下大义是美;历朝历代君王治理国家、开拓创新是美;商鞅、王安石锐意变法,革除积弊是美;石窟、壁画、汉字、书法、戏曲藝术精湛、美轮美奂是美;各民族交融、文化互鉴,中华民族多元共生是美。
课堂教学中发掘教材中品德美育素材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陶养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升审美素养。如在教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西周时期时,发掘周公制礼作乐的美育价值,利用材料展示礼乐文明中的制度美、遵守礼乐的规范美、礼的秩序美、乐的和同美,培养学生认同古代礼乐文化之美,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教材第2课中写到,统治者要“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在课堂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孔子的思想,突出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等道德之美,并且强调“仁”不仅是孔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世人的要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春秋列国纷争时,在帮助学生建构时代背景知识图谱时,教师可利用教材说明当时士人纷纷出谋献策,希望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体现了责任担当之美。
两汉人民也同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与文化,给后世留下很多灿烂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第24页学习拓展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去发现并感受: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豪情与志向;张骞出使西域的勇气与胆识,“凿空”之行的深远意义;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与精神;马援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胸怀与情怀;班超赍志报国、立功绝域的家国情怀与正气追求;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与担当。
魏晋时期,士人不愿随波逐流,铸就独特的风骨与精神,高扬了传统文化的美德。唐太宗始终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百姓铭记于心成为帝王德之美的典型代表人物。统编教材中人物之品行、使命感、责任感构成中华文明特有的美丽诗篇。
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挖掘这些生动的品德之美素材,让学生发现古人的道德情操之美,参悟美之真谛,提升审美意识的同时,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提高道德情操,从而以美至善,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艺术美育素材及其教学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品有其形象性和情感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因此艺术教育可以产生动人心魄的魔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皆可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能力。
中国古代的文学、雕塑、绘画、建筑、画像砖、瓷器釉下彩绘等艺术形式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美妙的画卷。从《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可以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之美、铸造之美、雕塑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发现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一代文学有一代之美,教材中多处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之美。如《诗经》,其美不胜言:质朴民风之美,情感充沛之美,自然纯粹之美,真情流露之美,社会风情之美,人文景观之美。再如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其中建安文学风格苍凉、生气勃勃之美,田园诗超脱自然、朴实恬淡之美,南朝骈文用典考究、对仗含蓄之美,南北朝民歌清丽直率、慷慨激昂之美,唐诗韵律哲思、情感意境之美。
古代的青铜及雕塑不仅体现历史的厚重、古人技艺的精湛,更是美的深邃广博,是中国乃至人类的艺术瑰宝。商周的青铜器形制雄伟、工艺精湛,无论平雕还是浮雕都堪称一绝,装饰纹更是种类繁多,不同时期青铜器在展现青铜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勾勒出不同时代风貌之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雕刻微妙而又一丝不苟,这种精雕细刻的美,从一根发丝到每个表情都能展现。云冈石窟雕像的异域之风、拙朴之美,龙门石窟中雕像修长的体态、温和的表情,敦煌莫高窟彩绘泥塑精巧逼真、鲜艳瑰丽,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勾画出时代精微的变化,也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精神的物象化。同时,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精神同样展现了美。从产生开始,中国文字与绘画在漫长的文明中一直相辅相成。原始的彩陶画中的图像、甲骨文中的会意表象,展现出中华民族最初的书画文化之美。魏晋时期形成的中國画体现独特的舍形悦影之美,到元明清时期以书入画进入巅峰,此时绘画表达的是文人的意志情感和气节。书法至魏晋成为自觉,书体兼备,从实用走向美学。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自由随性、即兴与自在,北碑的厚重与南帖的飘逸,行草的平正与狂草的险绝,唐楷的法度与庄严,宋书的意境与个性,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不同书体,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书法家的风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些艺术品的教学价值。如学习雕塑艺术时,可用中西对比的方式,突出中华艺术的独特风格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如石窟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交融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品,感受艺术之美,同时体悟工匠的精神。
教学古代书画时,教师可挖掘不同时代绘画所展示的作家精神、社会背景与风貌。如让学生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去感受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特征之外,可补充魏晋时代背景,说明顾恺之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取得极高的成就的个人和时代因素。培养学生发现美、懂得美、珍惜美、维护美、创造美的情怀。关于 “书圣”王羲之,简介时代背景让学生知晓,这一艺术珍品是魏晋士人心性自由的产物,阐述自由与艺术的关系,从而达到美育的最高境界——追求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在教授第6课时,可用教材敦煌壁画《犁耕图》图片,引导学生领略生动逼真的耕作场景展现古代农民智慧勤劳的美;用教材唐三彩的图片分析唐三彩流动自然的美、用《职贡图》分析唐中外交往盛世的美。
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用艺术品鉴的方式,如对唐诗的教学可采用经典诗歌诵读、诗歌鉴赏、发现诗歌中的历史等活动,增强学生感知美、品鉴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如诵读 “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将进酒》感受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体会其夸张浪漫的想象与畅快淋漓的写作风格;发现杜甫、白居易诗中的唐朝的变迁。深入感受每首诗歌的美,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山川的热爱之美,关心民间疾苦之情。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美育素材的发掘和利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产生传播、创新中华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诚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中统编教材中,有大量的美育素材,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寻找历史与美育的完美契合,让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化作翩翩起舞的美的思绪。统编教材中富含大量有完善、高尚人格的历史人物,以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高尚行为而名留青史。他们刻苦拼搏、坚韧不拔、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人物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美学瑰宝。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这些美的要素,给予学生美感的迸发和精神的愉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更好地发挥出历史的教育意义。教科书中的文学艺术作品被历史赋予了新的生命,体现了新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美育素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从而进一步温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海鹏,徐蓝.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