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

    姜洪根 荆志强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于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要化结果为过程,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培育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优化结构 创新思维

    笔者曾经在大市范围内上过一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公开课,课前作了深入的思考、合理的安排和精心的准备,课堂在笔者自如的掌控中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但教后却让我感到有不少困惑。

    一、教学设想

    1.《装在套子里的人》并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了表现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缩不前、害怕变革和自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性格,契诃夫只描述了他的“套子式”的生活和“婚姻事件”。文章一开始就以一种“全景”“全知”性的叙述视角,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别里科夫其人:“套子”式的穿着打扮(外表)、生活习惯(行为)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的“套子”,既套住了自己也套住了别人,害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不敢”正常生活和思考。“套子”的涵义的探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前提,是贯穿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2.“婚姻事件”是进一步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重要情节。对它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理解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的矛盾,以区别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从情节发展、神态描写和人物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别里科夫,加深对其形象的认识。

    3.本课的教学重点:找出“套子”的种类,并找出相关描写;从“套”自己、“套”别人、人物之间的冲突中,分析、归纳别里科夫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实际操作:

    第一步,先从契诃夫的《变色龙》导入,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变”。接着,指出契诃夫小说刻画人物的特点,即抓住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幽默、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讽刺效果。学生结合初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感悟,指出这篇小说刻画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刻画了“套子”。

    第二步,指导学生找出别里科夫的各种“套子”,归纳为生活中的“套子”(有形的)和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由此得出“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守旧、僵化。(板书)紧接着,我又问: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一天到晚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的“套子”式的人物啊?(学生回答:不可能真正存在,有夸张的色彩)我接着说,从别里科夫的自身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含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由此,可以看到:别里科夫是“可笑”的。(板书)

    第三步,让学生四人一组,联系时代背景,讨论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投影出相关背景资料,指出别里科夫的卫道士身份及他在本质上与沙皇专制制度的一致性。因此,全城人害怕的其实是沙皇专制的制度和统治,并由此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恶”的。(板书)

    第四步,分析第5段中对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害怕新生事物的描写,探讨别里科夫紧张害怕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别里科夫害怕新生事物对旧秩序的冲击与破坏,这个“套中人”与“套子”一样是外强中干的,可见别里科夫是“可怜”的。(板书)

    第五步,请学生概述别里科夫结婚悲喜剧的情节,并且分别从神态、语言、情节、人物性格冲突的角度,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保守、僵化、虚弱,并且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憎”的。(板书)(学生不知道如何说是好)然后,讨论别里科夫最后心理崩溃的原因。结论是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旧的信条被打破了。可见,他又是可悲的。(板书)

    最后,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节,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套子”和“套中人”的看法。

    二、分析与反思

    从思维的延续性考虑,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语贯穿起整个课堂,串连起人物性格的各个要点,很有层次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初看起来,这种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概括也是比较全面的。

    可是课刚一结束,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给学生设下了一个套子。”我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但冷静下来反思,并仔细琢磨这句话后,我开始有点明白——预设性的答案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五个“可X”运用得的确清晰连贯,但是也把课堂上的奇思妙想限定住了。活泼生动的语言只剩下五个“可X”的词语。于是,我又想起当时的情景:原本热热闹闹的课堂一下子冷静下来,原本活跃兴奋的眼神逐渐失却了光彩。“老师事先早都已经安排好了”“事先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还要我们回答干什么,不是让我们当场出丑么?”……我仿佛再次听到课上那几个学生的窃窃私语,当然更多的还是沉默。为了配合公开课的课堂气氛,有几个学生似乎拼命地想跟上我的节奏,费力地猜想我下面可能会说出什么答案来,然后假装恍然大悟。可是他们的眼睛却骗不了人。

    回想起备课时的情景,由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课文中的名篇,备课资料翔实,我只知道“备课文”,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多,没有着意于“备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我始终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推进,盲目地赶进度,人为地给学生的思维“加框”,以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定势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时,概括为“可笑”;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概括为“可恶”;分析他的“战战兢兢”时,概括为“可怜”;分析他与柯瓦连科的正面交锋时,概括为“可憎”;分析他一命呜呼时,概括为“可悲”。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是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课文的理解。而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经历、阅历和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一方面是未定型、不完整的,另一方面也是灵活的、独特的。现在我却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套”住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们,并不是让他们自己来理解。

    其实,学生的理解虽然有不成熟、不完整之处,但是他们的思路是丰富多样的,语言是鲜活灵动的。例如:当我在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学生们讨论得相当激烈:有的说别里科夫是沙皇进行舆论控制的工具,有的说包括别里科夫在内的俄国群众都满怀恐惧,还有的同学讲到了等级制度的危害,以及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学校所起的宣传工具的作用等等。大部分学生都结合实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我板书上的“可恶”二字,未免就显得单调、苍白了。

    由此看来,这节课确实存在不足:在教学中,只看重结果,没能注重过程;没有很好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时显得过于刻板单调,未实现多元解读;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与启示

    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哪些呢?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化结果为过程,解读文学作品时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品读多体会,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会抓住问题的要害。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鼓励多元解读,预设与生成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要重视思维开发,优化思维流程,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师生应该着力注意如下问题:

    (1)突出多元解读,构建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中过程应该重于结果,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过程,尽量多营造对话契机。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说,在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中,应该化结果为过程。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陶行知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要是“哈姆莱特”,又何必强求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一模一样呢?

    多元解读能够彰显学生个性,完善主体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体生命。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因此,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具体操作时,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见解,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领、点拨和归结。例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在抛出问题之后,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在“读读议议”中相互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最终得出不完全是预设的结论。

    (2)重视思维开发,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重视智力开发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智力形成的条件,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思维品质的开发、培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中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探究问题应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重视思维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倡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创新,开发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活泼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见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个性得以张扬。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德秀教授在《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教学》中指出:“求异思维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各科的学习上,皆常用到。”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模仿,不抄袭,不与人雷同,努力做出独创的成果。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必须尊重学生的异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2)创设问题情境,钻研提问艺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思维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准备情境冲突,精心设计一些核心问题,优化提问的“梯度”,避免简单、零碎的提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把语文学习中“读——思——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进步。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指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外显活动可以经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因此,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历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激发兴趣,诱发求知欲,开启思维,感悟知识的真谛和作用。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加强多种方式的思维训练。联想和想象常常能诱发灵感,平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欣赏课文、构思作文。思维训练的“体操”,不但能巩固已有知识,甚至还能引起兴趣,例如开展趣味性强的语文知识竞赛与游戏等。

    总之,这一节看似成功实际上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公开课,让我体会到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现实之间还有着极大的二元背反。我们必须从实践入手,立足课堂,决战课堂,决胜课堂,深化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姜洪根,江苏省镇江中学特级教师;荆志强,江苏省镇江中学一级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效率的实践策

    张永国摘 要: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英

  • 探究经典绘本给小学作文教学带

    张久俊绘本具有叙事性、画面美观、内容充满趣味、主题富含哲理等特点,将讲故事与学知识完美结合,可以帮助孩子全面构建精神世界,培养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