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谣言传播语用现象分析

    【摘 要】处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新闻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愈发严峻。文章结合语用学基础理论,针对新闻谣言传播现象,对其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基于相同交际图式,探究了新闻谣言传播的言语行为合适性条件及传播的合适性条件,总结了新闻谣言传播的语用公式,详细分析了新闻谣言传播的关键要素,以期制定出有效的新闻谣言传播的语用学治理对策,强化对新闻谣言的管制力度,有效抑制新闻谣言的传播。

    【关 键 词】新闻谣言;语言行为;传播;语用现象

    【作者单位】吴希斌,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新闻谣言传播的语用学基础理论

    1.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

    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方面,奥斯丁结合其本质特点,针对话语进行了二维分类,创新了逻辑命题语言研究思维,不再侧重语言真假值,而是将注意力转向话语施为性[1]。因此基于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施为句在言语行为分类中无真假值可言,只是在有效性、合适性上存在不同。在奥斯丁看来,言语行为下有效的施为句是开展沟通、交流活动的关键。因此,言语行为的两大关键特点即为有效性及合适性。将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谣言传播领域,施为句的合适性仍至关重要,只有当言语交际中的谣言存在合适性,才能够确保谣言的顺利传播。因此可以说,言语交际的谣言存在合适性为谣言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没有片面、单纯地分析命题的真假值,而是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体系,对语力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奥斯丁将语力阐释为通过言语成事的力量,即话语在相应言语交际环境中所拥有的功能及作用,而这种话语功能又同交际目的存在紧密的联系。奥斯丁在明确语力基础概念理论的同时,还探究了语力的影响要素,发话人在表出话语后,环境因素不会干扰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及含义。语言本质规律能够体现出话语意义,处在一致的交际环境中,听话人借助语言规则能够清晰地获取话语意义[2]。语言内在要素同语力的形成无直接、必然性的联系,它涵盖多种语境条件,例如,宗教信仰、社会背景及交流双方关系等。

    2.塞尔言语行为理论

    作为奥斯丁的学子,塞尔在奥斯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形成的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用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下,基于交际环境中的话语必须要实现相应的语言行为,这样才能够使话语体现出以言行事的意义,且每句话均存在与其对应的语用意义及特点,根本不存在无语用含有的话语,交际中的话语并不单单以言指事,还存在其他含义[3]。话语均拥有不同的语力,代表话语的语用特点各不相同,与话语的表意部分相伴,因此话语的含义主要是由语力组成的,不能将话语中的语力进行独立分析。

    针对奥斯丁对言语行为以言行事、以言指事类的型划分,塞尔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塞尔看来,划分言语行为类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施事动词,还应对以言成事的行为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言语行为分类更加科学、准确。由于以言成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均属于言语行为的范畴,如果仅依靠施事动词就判断为以言行事就过于片面化,在对以言成事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分析发话者、受话者的所有交际条件。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弥补了奥斯丁理论的不足和缺陷,使言语行为理论更加完善和健全。

    二、新闻谣言的言语行为及传播的合适性条件

    1.新闻谣言的言语行为合适性条件

    奥斯丁言语行为的类型划分理论依据存在一定的缺陷,与言语行为的内涵定义不统一。塞尔对此进一步分析了言语行为的类型划分,做出完善和补充,依据交际理论,总结出构造性、调节性两大规则[4]。根据构造性规则及调节性规则,言语行为合适性条件如下。

    (1)满足常规语言输出/输入条件。具体指的是交际双方了解语言的运用方式,且彼此正常,不存在语言和听力障碍,均明白语言交际活动并非表演和玩笑。

    (2)通過话语能够体现发话者的命题。

    (3)发话者在对命题进行表示的过程中,会谈到自身未来所做出的行为。

    (4)受话者对发话者所表达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实施意愿,且发话者也同样期望执行该行为。

    (5)通常发话者不愿意对行为进行主动执行,明显的体现在交际双方。

    (6)发话者对该行为存在特意执行的思想。

    (7)发话者希望借助话语将该行为的执行责任施予自身。

    (8)发话者希望受话者能够明白,发话者在表达话语时就拥有执行该行为的职责,其希望受话者能够明白话语所表达的意图,并期望受话者在清楚话语内涵的同时,能够对话语意图进行明确掌握。

    (9)结合语言语义规则,在以上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才能够确保是真诚和正确的话题。

    塞尔针对言语行为合适性条件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主要包括基本条件、真诚条件、预备条件和命题内容条件四大类。从某种角度来看,基于语言交际背景下,言语行为同语力传播二者合适性条件相同。在分析新闻谣言传播合适性条件的同时,也即为探究语力传播的过程。

    2.新闻谣言传播的合适性条件

    新闻谣言归属于言语行为的范畴,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但是也要从谣言传播以言成事的角度开展探究,所以在语用学视角对谣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探究言语行为的以言成事性特点。对新闻谣言的传播而言,这种作用存在语力功能,所以在研究新闻谣言问题时,才涉及谣言传播的合适性条件。而语力作用在以言成事角度下的体现即为合适性,同时也为新闻谣言的语用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探究新闻谣言传播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语言交际的关键语力因素入手,包括人的因素、语境因素及语言自身因素。在探究新闻谣言合适性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模糊指数、语境系数和价值关联度是新闻谣言传播的主要语用力量因素。要想有效传播新闻谣言,必须要保证谣言拥有一定的自身语力作用,从而能够在多种语言环境中进行传播,并形成一定的以言成事效应[5]。

    基于语用学层面,研究新闻谣言传播的逻辑公式时,可以将新闻谣言传播力及其言语行为语力用F(R)来表达,新闻谣言言语价值关联度用V来表达,而语境系数和新闻谣言模糊指数分别用C、A来表达,则有V×A×C=F(R)[6]。

    传播新闻谣言的时候,所处的交际模式相对复杂,具有多次传播动态性的特点,即在合力作用下才能够有效传播新闻谣言。针对新闻谣言的合力传播现象,能够借助公式F1(R)+F2(R)+F3(R)+…+Fn(R)=F(R)来表达。式子中的新闻谣言语力合力表示为F(R),其为相同主题谣言R在不断进行交际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合力效果;特定交际中的新闻谣言语力表示为F1(R);相同主题下新闻谣言在其他交际下形成的语力表示为F2(R),在最终传播n次后,交际可合成新闻谣言语力Fn(R)。

    三、新闻谣言传播语用现象分析

    1.新闻谣言传播语用分析的实例

    人们对于国内每年发生的时事新闻事件非常关注,也会围绕这些社会事件形成一系列的新闻谣言,透过新闻谣言的表象,人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作为一条世界性新闻,2014年马来西亚航班失联事件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失事残骸至今仍未找到,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们心有余悸。由于该航班中中国国民数量多达154名,所以这场事故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灾难。自新闻发布飞机失去联系,大量新闻谣言开始传播和散布。

    最初传播的新闻谣言是马航MH370 被迫在南宁机场降落,《成都晚报》官微发布新闻——“马航在越南南宁地区降落!”并在标题中添加叹号来提高新闻醒目程度,顿时备受社会新闻媒体的关注。而南宁国际机场发表声明,根本没有收到备降信息,新闻报道有误,这一谣言事实上很容易识别,居然把广西南宁写成越南南宁,本身就荒诞不经,但还是引发了传播效应;随后据国外媒体CNN报道,MH370在越南地区发生坠毁事故,且飞机残骸于土珠岛西南地区发现;国内《羊城晚报》也立即跟随CNN进行了报道,在新闻中说明马航飞机坠毁地点为胡志明市北部地区。但上述新闻谣言马上被澄清,声明报道存在误差;此后还相继出现菲律宾海事船发现失事马航、明确马航坠毁地点、接收到马航飞机信号等一系列新闻报道,但这些新闻报道也一一被相关国家政府辟谣。关于马航坠毁信号、失事地点等相关新闻谣言一直层出不穷,在群众中广泛传播[7]。之后波音公司也通过媒体发布找到马航飞机信号的新闻讯息,但该则新闻立刻被删掉,这就更引发人们的猜疑,从而使相关新闻谣言大肆产生和传播。

    2015年天津发生了重大的爆炸事故,该事件在当时成为一项社会热点话题,很多新闻媒体对有关信息、视频进行了播报。自爆炸事件发生之后,新闻谣言随之产生和传播,众多媒体不断进行造谣、辟谣,当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因此很多新闻媒体把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报道方向。最初播报的新闻谣言是:天津市的空气遭到严重污染,这同爆炸事故有直接的关系。但之后也有媒体说天津日报在之前就已经报道过当地空气污染状况比较严重,表示这仅仅是主观猜测,对新闻谣言进行了辟谣。随后在公众群体中逐渐出现爆炸释放有害物质会危害大气环境的谣言,对此问题,媒体对专家进行了采访解释,表明爆炸事故虽然释放了有害物质,然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危害性不大;国内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也进行了说明,天津港在发生爆炸事故之后,根据风向及设计监测结果,有害物质、污染物能够在风力作用下逐步扩散,不会影响天津主城区和北京的环境。天津爆炸事故的氯化物扩散现象是当时一则主要的新闻谣言,众多新闻媒体将标题设置为:北京将会出现毒雨、津京地区降雨会因氯化物成为剧毒雨、爆炸事故的氯化物严重超标等,这些新闻谣言立即在公众中大规模传播,产生了不良影响……公众因为缺乏对事件和真实状况的了解,存在严重的恐慌心理,再加上新闻报道不够科学、准确,专业人士没有做出解释,也就为新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开阔的渠道。

    结合上述两大新闻谣言,能够看出社会新闻性事件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媒体播报的新闻谣言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会大规模传播,也会引发公众的热议。

    2.新闻谣言传播综合治理的语用分析

    根据新闻谣言传播的特性,在整治过程中要调控适应性,根据新闻谣言公式F(R)= V×A×C ,可以研究出科学、有效的语用学治理策略。

    首先,政府必须对各个公众媒体机构进行严密、缜密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根据各个媒体以往报道的相关信息和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核查,建立可信度档案,从而结合可信度来设置等级,对各个媒体进行等级划分。一旦出现有散播新闻谣言的媒体或中介,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相关事件进行检查和监督,若这些传媒机构的确存在散播新闻谣言的现象,要立马对其进行整治和处理,也可以在可信度档案中记录相关事件,然后进行等级划分的处理。如若情节严重或者多次发生散布新闻谣言的现象,则需要对相关媒体进行降级处理。提高等级设置的管控力度后,相关的媒体机构及传媒中介必定会加强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和监督检查,在发布报道之前定会更加关注自身所报道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传播速度,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可信度和等级保护[8]。政府还可以设置权威网络发布平台,如果出现新闻谣言散播的现象或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权威网络公众发布平台可以进行公正、合理、正面的报道,瓦解新闻谣言,逐步缩减新闻谣言散播的范围、速率,对散播谣言的传媒机构进行侧面的攻击和管控。在实际的谣言散播控制措施中,必须不断地缩小新闻谣言散播的范围及新闻谣言在人民群众中散播的速率,及时有效地控制新闻谣言的进一步散播,使语境系数C在新闻谣言传播公式中的数值得到有效降低。

    其次,若新闻谣言的言语行为合适性条件中真诚条件下降,就可以针对新闻谣言传播的命题内容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结合新闻谣言传播逻輯公式F(R)= V×A×C,在降低C值后,减小模糊指数A的值能够有效控制新闻谣言的传播。运用缩短谣言主体距离度、调控谣言命题内容条件的方式,能够使新闻谣言的模糊指数A得到有效降低。可借助新闻事件主体、当事人进行现场解释的方式,使主体距离度明显减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谣言的大肆传播。当前公众很容易受到新闻事件中造假视频及图片的误导,因此在对新闻谣言的传播进行控制时,必须要做好新闻信息的管控工作[9]。政府部门应设置加注认证符号,严格考察新闻信息的准确程度,通过统一的渠道来整理新闻报道资料,从而使新闻谣言证实度得到改善。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语用学的角度对新闻谣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针对新闻谣言的传播方式,开展了合适性条件分析。把新闻谣言的传播看作对语力进行合成的效果,符合公式 F(R)=V×A×C ,正基于此新闻谣言才能够大肆散布,甚至出现失真的状况。语力的这种合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新闻谣言的危害性,产生不良的新闻谣言传播后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有效的新闻谣言语用治理策略进行控制,强化新闻谣言的证实度。

    参考文献

    [1]王澜. 微博传播中的话语权滥用现象解析[J]. 新闻传播,2011(08):85.

    [2]刘军,葛苑菲. 新闻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4):78-81.

    [3]朱冠桦,蒋国平,夏玲玲. 社交网络上从众现象对谣言传播影响的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6(02):135-139,143.

    [4]郑路. 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2011.

    [5]向卓元,陈宇玲. 微博谣言传播模型与影响力评估研究[J]. 科研管理,2016(01):39-47.

    [6]蔡盈洲. 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谣言传播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7]金枚.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J]. 出版广角,2016(21):85-87.

    [8]周裕琼. 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郭小安. 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相关文章!
  •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直播研究

    常立志<br />
    摘 要 新闻客户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亦是新闻媒体的新型经营平台。新闻客户端能够有助于受

  • “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

    乔伟华<br />
    【摘要】“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络、互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受到了巨大冲击,原有

  •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

    王阳<br />
    摘 要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明确阐述了当个体进入群体之后,其心理以及思想的变化特征。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