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环境新闻报道研究

张静
【摘 要】不断加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焦点。本文根据1990年至2014年《人民日报》中环境新闻报道的数据统计,对《人民日报》这25年内对环境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报道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民日报;环境新闻;报道研究
一、研究背景
西方业界与学界对于环境新闻定义较为完整。能够为众多人所接受的是曾在爱达荷、佛蒙特与西华盛顿大学执教的教授麦克·弗络姆先生的定义:“(环境新闻)是在制定决定过程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充分准确的材料为依托、反映(最新)环境问题的作品”。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各大媒体的焦点,环境新闻在媒体报道中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果。播出24小时内,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量破亿。由此反映出民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从1989年第一部环境保护法颁布以来.《人民日报》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足迹,为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传播环保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已正式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在修订过程中。
媒体建构和形塑着我们对环境环境问题的认知,因此,媒体对环境新闻的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环境新闻学的相关理论对《人民日报》关于环保新闻的报道进行初步探讨。由于《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提升,其环保新闻的报道倍受国内外读者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统计时,《人民日报》有关环保新闻的报道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通过标准检索共搜到1285篇(始于2000年1月1日)。这些报道的主题主要为: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解读;报优曝光、污染事故的报道;污染防治、生态意识的传递;焦点专题、焦点人物的报道等。
二、文献综述
对环境新闻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于美国兴起。上世纪90年代,国外关于环境新闻学的研究传人中国。整体来看,国内环境新闻研究在个案分析、中外对比方面为少数,多数为针对一家媒体在一段时间内报道的分析或进行纵向上的比较和梳理。
在中国知网以“环境新闻”、“环境报道”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共得出22条结果。经过对检索结果的整理,可以将国内环境新闻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环境新闻业务。环境新闻业务的探究最为集中的领域,占全部篇数的45%。此类研究有对报道手法、报道视角的探讨、亦有针对报道理念、核心价值的分析。如梁雅丽和邓苏勇在《环境报道中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总原则,也是新闻报道,特别是环境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王积龙在《中美环境新闻杂志的编辑思想差异之比较研究》中则通过中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两组环境新闻杂志,对比分析其编辑思想差异来挖掘环境新闻编辑思想差异的背后原因。
第二,环境新闻与社会。此类研究包括社会效应与社会控制两个方面。如陈静在《浅谈环境新闻报道衍生的负效应》一文中分析了环境新闻报道衍生负效应的原因、典型表现及其危害;王莉在《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公众参与及调整》中反映我国在环境风险控制中遇到一些现实困难,强调公众参与和政府控制的重要性。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过对1990年-2014年(9月)《人民日报》中环境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其报道特征及变化趋势;第二阶段为在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影响报道表征形成及变化趋势的诸多因素,进一步深入探讨《人民日报》在环保议题建构中的角色与功能、优势与不足,以及《人民日报》将如何发挥自身重要地位优势完善环保议题建构。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日报》近年来环境新闻的内容分析,总结其特征与演变趋势,深入探讨《人民日报》在环境议题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在方法、视角等方面推动本土学术界环境新闻研究进程,并推动此类议题研究的理论深入度。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选取不同年份的报纸样本以尽量能够全面地反映《人民日报》对环境议题的构建。针对此次研究,提出理论假设:《人民日报》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度提高。在理论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一)所抽样本随年份的增长,环境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加;(二)所抽样本随着年份的增长,环境新闻报道的版面位置越来越重要;(三)所抽样本随着年份的增长,大篇幅环境新闻的报道越来越多。
因为我国于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4年4月进行了修订。所以,本文以《人民日报》在1990年到2014年总共25年时间发行的报纸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样本总量是从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所有的有关环境话题的文字及图片报道,由于样本总量非常大,因此将采用构造周抽样法,在总体中从不同的星期里随机抽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样本,并把这些样本构成一个全新的“周”。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在每一年中抽取四个“构造周”。例如:对于1990年有关环境议题报道的抽取,就随机在一年中抽取4个星期一、4个星期二等,以此类推,抽取完毕后将会产生四周即28天,这28天的环境议题报道就是1990年的最终样本。因此25年一共有100个构造周样本,共700期报纸。最后通过对所抽样本的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环境新闻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
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人民日报》从1990年1月到2014年9月关于环境新闻的报道总量(总计658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从1990年的36篇,增长到2014年的89篇,由平稳转向上升状态。报道主题主要集中于法制宣传与政策(理念)变动、污染防治、生态建设、资源能源保护四方面,分别占报道总量22.64%、22.64%、22.19%、19.30%。报道总量中有78.88%的报道未使用图片,图片使用意识还不够强烈。其中多为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负面报道仅占II.55%。
(二)环境新闻报道篇幅总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人民日报》1990年至2014年关于环境新闻的报道篇幅为1/16、1/8、1/4版面的报道数量居多,分别占报道总量的38.6%、28.12%、16.72%。整版和1/2版报道较少,仅占报道总量的10.49%、6.08%;《人民日报》的报道一直以1/16版和I/8版为主。其中,整版、1/2版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了《人民日报》用了更多和更大的版面去报道关于环境的新闻。
(三)环境新闻所占版面位置越来越重要
根据报纸版面视觉重心四级分布图,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读者的视觉重心在报纸上的不同区域是不同的,可分为四级,一级到四级呈递减状态。由分析结果可知《人民日报》的环境新闻报道主要以一级和四级显要位置为主,并且两者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二级、三级无明显变化。说明随着年份的增长,环境新闻报道所占的版面位置越来越重要以及环境新闻报道数量越来越多。
(四)《人民日报》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提高
从环境新闻的数量、篇幅和版面位置来看,《人民日报》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理论假设成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多得益于环保政策的推动和社会各方面关注度的提高。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公布,这部法律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并决定新法于2015年1月1日施行。在两部法律中间,还有无数环保政策的出台,都推动了《人民日报》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除此之外,社会各方面关注度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随着环境问题的多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重,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兴起给了公众一个大规模发布信息、制造舆论的平台,使得公众掌握了话语权。外部环境和技术层面的支持使得公众有机会表达意见,同时为环境新闻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
六、总结与思考
环境新闻是目前迫切需要倡导的新闻报道类型,也是动员民众参与环保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舆论监督作用。《人民日报》虽然环境新闻的数量、篇幅和版面位置都处于增长或上升趋势,但是为了增强其传播力,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有所改善。
丰富报道主题,加强公众参与类报道。由于《人民日报》的官方媒体定位,1997年以前,其报道多围绕法制宣传、政策(理念)推动,而1997年后,随着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与重大事件推动,其报道主题转为以污染防治为主,但以“公众参与”为主题的报道量始终不足,而公众是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公众参与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机制,加之受众本位时代兴起,以《人民日报》应充分考虑受众力量,提升以公众参与环保为主题的报道比例。
丰富报道体裁,增强深度报道。综观1990年至2014年《人民日报》中环境新闻报道体裁分布,深度报道数量有略微上升趋势,但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的兴盛,使得报纸面临重重危机,加之受众即时性、碎片化阅读习惯,以及各大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报纸需要树立深刻权威的形象,完整反映事件来龙去脉,深层次剖析社会问题的报道应成为报纸竞争力提升的“利器”。
融合媒体资源,丰富报道形式,增加图片比例。1990年至2014年的环境新闻报道中,使用大型图片的报道数量虽有所上升,但所占报道比例总体较低,纯文字报道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人民日报》可丰富报道形式,一方面,需增加新闻摄影照片比例,增强报纸可读性;另一方面,可灵活运用漫画报道,通过新闻讽刺漫画针砭时弊,增强报道整体传播效果。
相关文章!
  • “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

    2017年3月9日上午,“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在山东青岛正式启动。“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是青岛出版集团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共

  • 从《南方都市报》探析媒介融合背

    赵红<br />
    摘 要 媒介融合环境下,报业是否成功转型,直接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南方都市报》在转型方面做出了榜样,报网融合、探索全

  • “浙江文丛”项目已出书500册

    2017年3月10日,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古籍出版社协办的“浙江文丛”编辑出版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议透露,“浙江文丛”项目自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