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朱丹丹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建构 “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一再表明需要理论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的新阐释,也是指导处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观念范畴。“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从提出到实施是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相一致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支持和认同,其发展成果惠及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广,这些都证实了需要的全面实现化是人类解放和人们自由发展的实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需要理论; 一带一路; 人民利益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3.013
一、 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尽管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尤其是到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其背后发展的经常性的动力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那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是主观的,是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最初的动因也是经常性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表明,需要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欲望和要求机制,这种欲望和要求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而进行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一旦人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类社会便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是人的客观存在的本性,人类所进行的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历史。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其中精神需要也称为文化需要,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另一动因。人的需要理论的特性说明,其本身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和经常性源泉。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需要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充分论证了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1]这一战略构想包含了无限的机遇,意味着我国携手全世界共圆“世界梦”的战略转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深远,意义远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
二、“一带一路”构想的丰富内涵
千百年来,不同国家在古丝绸之路上形成了延续千年并为世人所共知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文化遗产,并且在当代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精神一直以来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是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宝贵结晶。[2]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先后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不同版本的“新丝绸之路”,其背后的目的都是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打通国家之间的交通、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从而更好地拓展自己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资源条件,并更加有效地辐射自身经济圈和商业圈。相比之下,我国在 “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建设原则下,根据对当今世界的研判而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计划更加详细,内涵更加丰富,涉及到和受益的国家、地区更多也更大。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宏伟蓝图和目标。因此,我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同中亚、南亚、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友好交往中,更好地深化区域之间的经济和技术之间的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的贸易发展,从而对维护周边友好的环境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3]
(一)它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丝路绵延连山海,与时偕行聚人心。“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交往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大约提及了150次”[4],2000多年前祖辈们的交往证明,使世界各国具有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人民共享和平、共享发展,不同文明在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互鉴,共存共融,创造了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当今世界,在建设21世纪“一带一路”的今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也都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潜力,和平发展和变革创新的呼声和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之间面临的利益纽带和艰难险阻也日益增多,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更需要将丝绸之路承载的薪火精神代代相传,在现代文明交流史上续写新的灿烂篇章。“‘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全人类利益,充分贯穿“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以经济合作和人文发展为主基调,抵制封闭性的小集团和既有的多边机制,共同携手构建以合作、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全球价值链,来打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基于此,“一带一路”倡议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应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借鉴,超越宗教的隔阂,超越种族的歧视,超越文化的偏见,取长补短,致力于共同打造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
(二)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诉求,和平发展是全球化持续推进的前提,和平与发展需要相互尊重。追求和平、向往和平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发展,开放发展是友好、全面、多元的开放合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旋律,是全球化广泛谋求的方向。“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5]559交往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国际交往的发展。“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6]566,如若发展中国家人民希望实现自己国家的经济大繁荣,发达国家则希望谋求更高的经济水平,这些都需要通过扩大开放合作的平台和促进生产资源的深度融合;产业革命以来,科技、产业、生产、服务等领域构建了密切相连的经济共同体和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为了释放各国发展的潜力,更需要将世界各国的成果参与大共享,共同响应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将我国自身的对外开放格局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愿景紧密相连,找准将“中国梦”、“亚洲梦”和“欧洲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契合点,并大力支持其他国家的民生改善、就业增加和其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积极为沿线国家的重大國际合作项目创造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正如习总书记所讲:“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为了中国四年来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在坚决反对冷战和博弈思维的原则中,坚持国家不论强弱、大小,一律不干涉别国内政,不谋求对外扩张,不扩张势力范围,积极倡导构建一种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相互尊重,相互互信、共享发展的新型理念。
(三)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5]538,交往的范围才会逐渐扩大。近年来,虽然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合作之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各种发展鸿沟的扩大仍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文明交往。因此,为了更好地方便商品、物资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往来,“一带一路”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民心相通,政通人和” 建设。不言而喻,若跨越世界各国的现代版的互联互通“世纪工程”能够获得更多沿线国家民众的大力支持,则未来均衡发展的格局则会迅速提升,否则,将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宣传和加强旅游合作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和资源整合机制,增进彼此合作和理解,促进民众共同携手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共荣、文化互惠的共同载体。唯有这样,才能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亚非欧的广袤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生的巨大经济活跃地区,才能让古“丝绸之路”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才能让沿线国家搭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缩小发展赤字,共同对世界的发展基调和底色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不同战略间的交织与斗争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5]562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战略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加之美国的“逆全球化”思潮日益抬头,此外,由于同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一些人从地缘政治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谋求获取资本的另外一种方法;有人则将“一带一路”战略等同于“马歇尔计划”,认为我国在输出同样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的同时,会干涉别国的内政事务,从而插手控制别国的经济命脉[3];还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为了平息维吾尔族人对政府限制其文化与宗教实践,但是这样不实的报道只会进一步加剧我国边疆地区的动荡和民族之间的矛盾。[7]此外,种种不和谐的言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和很长时期内造成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局势关系的不和谐。相反,“一带一路”在其本质上不仅涉及到许多的沿线国家和很多合作领域,而且只有得到沿线各国人民对于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更深入、更广泛、更积极的建设共识和支持,甚至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拥护与认同,世界各国和各区域才能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保证开启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和新战略计划的顺利推进。
(二)生态环境的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包括了陆上发展方向和海上发展方向。 陆上方面,从中国的西部地区到达欧洲地区和地中海地区,其中我国的西部地区,中亚地区以及西亚地区则都是运输和贸易的必经之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沿线一带的国家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考验。受我国的西部地区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其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困难。直至今日,由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处大陆腹地,沙漠地带广阔,植被稀少,过去主要依靠石油和化工等资源的开发、原材料的加工利用来带动和支撑经济,但是由于每年干旱缺雨、绿化不足,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由于历史、环境、气候等发展因素,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同我国西部地区一样甚至更为严峻的生态问题。同样,由于过度的渔业捕捞以及重工业对环境和海洋污染等因素,致使东南亚和南亚等区域的海岸线不断消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多种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众所周知,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好的生态环境为保证,如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势必会带来生态环境和资源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8]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们所依靠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压力依然很大,所以我们要竭力避免让沿途国家充当环境污染的避难所,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三)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时不时出现了一些西方媒体质疑和否定的声音。有媒体宣称“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传统思想和“马歇尔计划”的延续,这是对此发展战略的误解。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存在差异和对立的情况下,尤其在当前 “西强我弱”的世界传播话语格局中,我国的国际话语传播权仍然处在弱势的位置上,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着力建构和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目前,“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对接各国的合作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力,通过发展解决了一切世界难题,也为我们在国际上消除了误解,增加了共识。这源于我们提出的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价值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前提。“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2]559-560价值共同体特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的话语体系。据此,这一战略意味着我国应该以媒体宣传和文化交往为契机,让中国为全世界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我国软硬实力的途径。因此,我们要保证在今天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过程中,要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传递给世界更多的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国际秩序方面,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打破现有国际秩序,谋求霸主之位,而是致力于把我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惠及世界,这样才能打消参与国的疑虑。这样才能在释疑“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9]
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产业创新的需要
1978年至1979年间,我们先后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并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的行政园区。在国内,由于“一带一路”战略从我国的西部地区延伸至西亚地区和欧洲地区,这必将使得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的一些优质过剩的产能企业和优质资源被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区加以合理利用。但是,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坚定地遵循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定律、秉承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原则。在原有区域性合作组织存在的情况下,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合作机制,而是将这些机制联合在一起,以实现区域内更深层次的合作。另外,这些国际原则及发展规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方向上和内容上的指导,致力于打造一条开放、共赢的友好之路。
(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国际产业创新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落后,亟须借鉴国外的资本,来提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因此,在1979至2012年间,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来吸引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的外汇投资额已达千亿美元,已经成为了资本净输出国。因此,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区别于他国的特殊利益,而所有的国家都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路”。“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表明: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已经在各国合法利益的实现上达成共识,不仅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还为相关国家提供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实践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追求的永恒利益,该利益决定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与综合国力能否得到提升。我国的一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具有相通之处,并且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在为构建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
在对外开放的早期,欧、美、日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手里掌握着大量的经济命脉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而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恰好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商品贸易和商品投资的对象。而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贸易之间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所需大量充足的资金,但其大量充足的资金流的需求却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实现。虽然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来解决资金的问题,但是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一定会发行各种类型的金融证券、并创立各种类型的金融基金和金融机制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兴建肯定会带来丰厚的红利和利润。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们在不仅要实现世界各国的金融创新,也要携手助力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第三产业、甚至重工业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资源和技术的共享,也促进并带动了中国产业技术的升级。
(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机制转型的需要
2001年,中国成功地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名成员。可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实践中取得重大成果,比如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平台在层次上愈来愈高、中国企业承办境外工程的合同愈来愈多,贸易额逐年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认同我们的发展模式……同样,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也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从最初仅对“一带一路”的内涵、实质及其对国内外发展意义进行讨论,逐渐深入到合作机制、国际经贸机制,同时这些机制又有了新的动向和新的发展。有资料表明,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在建的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的32个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而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实施。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到开展再到如今取得成果,每个过程、每次协商、每项政策的提出都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在过去的4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丰富“一带一路”的内涵,而且多次对国内外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国际情况以及各国面临的生态危机、霸权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急需各国通过一种机制加强合作、协调行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到沟通、联结的作用,能快速将沿线各国的利益结合起来,这些实际情况与“一带一路”理论的提出相符合。由此證实了,我国不仅力争在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上,创立了为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丝路基金,并联合亚投行、金砖国家等为其建设提供贷款和人才技术指导;从资金的投入和贸易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吃、行、住、穿等相关的农业、能源、运输、房地产等行业,其中对交通运输的投资比重高达18%;从改进民生的举措来看,在沿线各国各地区实施的“紧急粮食援助”、“爱心助困”、“幸福家园”、 “康复助医”“难民奖学金”等项目将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人民的生活面貌。“一带一路”使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中,而且在参与国的数量上已远远超过构建之初的预期,只有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新篇章,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五、“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和国际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寄托着多层次、多国家、多领域的合作愿景,对中国和整个国际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国内而言,引领了未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地区与13个国家相邻,27%的人口占据72%的国土面积,并且陆境线将近长达1.85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和利用外资的比重却不足6%。因此,西部区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我国亟待要解决的问题。西部地区是我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地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我国的主攻地区。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已实施了15年,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其呈现出的经济增速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增长动力问题等都与结构性产能过剩密切相关;空间上,对外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扩大出口已经不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高比重,要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扩大内需和创新驱动。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未来的西部大开发仍是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的重大战略。
(二)就国际而言,“一带一路”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的整体性
自汉代以来,我国就与沿线各国有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我国的瓷器、丝绸以及生活方式等影响了沿线各国人民,沿线各国的特色物产同样流入我国,这些双向的交流成为维护我国与沿线各国几千年友好关系的纽带。因而,沿线各国以及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千年的友好关系,亦离不开“一带一路”的开辟。从几千年来各国在物产方面的交流到如今各国在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互联互通、相互借鉴,无不为我国与沿线各国发展的共同需要而服务。从现阶段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有的国家有丰富的资源而缺乏高端的技术,有的国家却拥有雄厚的资金却缺乏投资的途径,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一国之难题,而且有助于整个地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而得到共同发展。
(三)就整个国际而言,展现了中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发展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
中国与全球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全球整体发展出现危机,中国不能幸免也不能置身事外;当全球整体经济出现良好势头时,也必然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契机。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中国不仅要融入到全球整体的发展洪流中,更要兼顾自身发展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以及技术等机遇,又要防范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生态破坏带来全球性挑战。既要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又致力于让全球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是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总之,在全球利益互相交融、安危与共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在统筹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倡议并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还保障了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不仅在新阶段为解决当前区域性难题指明了方向,弥补了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方案,实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福了欧亚大陆、非洲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对打造和平进步的大国新型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结语
自2013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理论界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理论等多种视角论证了该战略理论。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和人的需要和发展是一致的,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屏障。我国以友好的态度、以科学的论断以及丰富的发展成果向沿线各国人民诠释“一带一路”的科学性。“一带一路”从提出、到内涵逐渐丰富再到如今的发展成果,都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其中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合作大计中,其涉及的100多个国家不仅延伸至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而且还包括亚欧非等一些国家,其在参与国的数量上已远远超过构建之初的预期。“一带一路”以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导,共同打造超越资本的命运和利益共同体,只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原则的正确指导下,“一带一路”必将改善人们各个方面的生存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宣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R].北京:外交出版社,2015.
[3]趙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5.
[4]彭萍萍.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7]田烨.“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15,(6):21.
[8]周方银.“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J].国际观察,2015,(4):65.
[9]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当代世界,2015,(4):18-20.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