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思考

李肇溪
摘? ?要: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负面作用也毋容回避。立足于界定科学技术价值的概念,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确科学技术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只有认真探究和面对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成因,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应对之策,才能全面追求科学技术的真正效应,以规避负面价值。
关键词: 科学技术价值; 负面价值成因; 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 B0-0?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1.017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9)01-0089-04
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扩张,我们更加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因素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无法像过去一样,把这些要素纳入主线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原有的条件,资源和环境是无法承受的。我们应加速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积极的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揭示了科技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自从18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而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发展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创造出了比过去更多的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也凸显出来,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社会技术化与人类异化等负面效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科学技术价值分析
学者们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而对科学价值的不同理解是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那么,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什么呢?
(一)科学技术价值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主张的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最为重要的力量。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时指出:“正如在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时代,最近的资本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生产力的历史发展为前提——当然,这些科学也包含在生产力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1988年,邓小平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在经济中的巨大效应,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结论。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所面临的挑战出发,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股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给世界的格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力量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的未来和民运。”随着科学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进一步显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思想,这对于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一种表现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反映人的本质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一种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意识特征,它从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段非常著名的话:“……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巢或庇护所,比如蜜蜂、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直接本身或其幼崽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物质需要的直接控制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物质需要的支配,只有当人不受这种需要的约束时,才能真正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与它们的身体直接相关,而人类则可以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产品……”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科学技术关系的统一性。他明确指出:“一切科学都是人类的活动,因此都包含着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科学研究既不是这种存在者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也不是这种存在者最接近的生存方式。萨尔顿也曾说过:“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都是人的本性。”因此,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其价值基准,从本质出发,以人为核心,科学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自觉地将“本质力量”与客体的“本质力量”相结合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此,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物的“本质力量”是指事物自身运动和变化的内在规律。这一定义反映了科学技术的一些特点:第一,科学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构思、设计、生产、使用等几个阶段;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活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技术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第三,科学技术活动旨在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因此,技术价值是指人类行为尊重客观规律,以人为核心,追求人的价值目标,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在科學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历史作用中,马克思曾称之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他也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似乎都蕴含着自身的消极因素。”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从科学技术的本质来讲,科学技术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由于缺乏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有效控制或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反而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在于实现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树立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大和谐观,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调控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制度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和社会文明价值。
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或科学技术的社会异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率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科技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程度越来越高,个人似乎越来越成为他人或自己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无知的黑暗背景中发亮。我们所有的发现和进步似乎导致了物质力量的理性生活,使人类的生活变成了沉闷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是一个显而易见、不可避免和无可争辩的事实。”
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在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损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如环境污染、生物安全、资源枯竭、信息安全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和世界和平的问题等。而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的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是如何使用的,它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们自己,而不是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二、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成因探索
为了加深我们对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理解,只有对产生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为遏制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技术风险因素
科学技术活动是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人类在研究、运用科学技术时,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社会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让原本具有进步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实际社会应用中产生的价值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即具有正面价值,也具有负面价值。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在于科学技术有着无限开发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标明其风险的无限可能性。21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不确定性是一条比确定性还要基本和普遍的规律,人类只能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把握暂时的确定性。信息科学技术延伸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和大脑,使人从部分繁琐的脑力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人的身体机能也出现各种问题;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药、抗虫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大量应用,有效地治疗了各种疑难杂症和人口膨胀可能导致的食物短缺,但基因工程是否会引发生物品种链包括人本身基因的恶性变化,则无人可以预知;空间技术开创了宇宙时代,为解决地球上的能源、资源短缺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但太空垃圾会对太空的空间造成什么样的威胁,同样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处于不可预知状态。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的发展内容,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越发展,科学技术系统越脆弱,很小的事故也能够被无限放大,引起非常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使科学技术负面价值凸显和加剧。
科学技术风险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全球化,并随着全球化的潮流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世界的秩序乃至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使得个人、集体、国家把对经济目的的追求视为最基本的追求,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实现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科学技术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空前地发展。由于世界交往密切而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压缩现象,发生在某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科学技术负面价值不再局限于该地区和该国家,相反,影响会迅速蔓延和扩散,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卷入其中。这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风险即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
(二)科学技术主体的局限性
科学技术主体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科学技术人才、企业和政府。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用于客观对象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作用的效应,被人类用于不同的目的,就必然出现满足人类需要的正面价值或者出现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负面价值。所以,如何使用它完全取决于人,而不是工具。科学技术效应的价值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由人们选择,即价值取向来调节。科学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完全独立的,总是受有意志的人来控制和引导。
科学技术主体认识的非至上性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及其規律的认识,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对利用技术可能产生的中长期后果的分析不那么全面,那么透彻,更别说预测技术的使用后果。虽然研发技术的初衷是好的,是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但是任何技术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即使当初出于善意的技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示出负面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指出:“我们认为,今天人们的伦理道德堕落如此严重,主要是因为我们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灾难性副产品。”
(三)技术手段的失控及技术目的的滥用形成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过快,无法对自然进行平衡和调节,导致科学技术手段的不可控性,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像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述的:“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大多数是无法治愈的;它所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存在于基本上不可逆转的生物组织中。”
科学技术价值的协同性与竞争性造成了科学技术目的的滥用。在科学技术、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科学技术价值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同步发展。当科学技术主体对发展状况的认知存在偏见时,科学技术主体会加快自身发展,从而破坏了科学技术价值的同步性、协调性和稳定性,造成了科学技术目的的滥用。
三、防范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对策
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根据科学技术的起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这更是科学技术、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想将该技术用于造福人类、避免灾难,关键还在于人类自身对技术目的的认知与运用上。
(一)应树立“以人为本”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美国科学史专家普赖斯在《大科学、小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大科学”的概念。并指出:科学在巩固对自然世界原有認识基础上,应与对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联系起来,不仅要拓展研究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技术与人类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可见,在处理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时,要明确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建立与科学技术、人文相统一的“大科学”,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与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相结合。其次,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科学技术的可能性,还要考虑该科学技术是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二)应完善和健全现有的科学技术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与规范
科学技术发展绩效评价制度与规范是科学技术主体对这一科学技术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而科学技术的功利原则是社会评价科学技术发展绩效所关注的制度和规范。传统的功利原则是以经济功利占主导,而健全、完善的功利原则,应当涵盖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人文等全部价值。当这些价值在一定时候不能同时兼顾,要有所取舍,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物是手段,人才是最终的目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追求局部利益,不能损害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以破坏人性、损害和剥夺人的自由为前提。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与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三)法律、法规对技术的监管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双重价值,为了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使科学技术有利于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通过法律、法规对技术进行规范管理是遏制技术负面价值最有效的手段。首先,要把科学技术研发、运用进行立法,限制科学技术自身不利于人类发展和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其次,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发挥法律、法规强制力,让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服从,从而增强科学技术促进人类发展的效率。如:从封堵造纸厂的非法环保到禁止毁林的规定,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三,广泛宣传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它使人类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科学技术。如呼吁全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改变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同时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正确对待科学技术价值的双重性,采取积极措施,克服科学技术价值的负面价值,正确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这样,才能使人类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1995:46.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15.
[7]〔美〕萨尔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2.
[8]钱学成,乔宽元.技术学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献出版社,199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10]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11]方世南,杨征征.从技术风险视角端正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18-22.
[12]李庆云.略论科学技术的社会负效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3(2):71.
[13]官宪.浅论科学技术的负效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
[14]〔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72.
[15]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9.
[16]任大伟.论技术负面效应及技术发展导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
[17]张明仓.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J].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6).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