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与赋权:网络女性另类媒介的传播实践

康华


【摘 要】本文以网络女性另类媒介“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独家发布的416篇文章为研究样本,从报道主题、议题选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传播与组织参与妇女活动实现其另类媒介特性、争取女性权利。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作为另类媒体的实践,最终目的不单是为了同主流传播中的不平等观念进行抗争,而是通过构造女性话语空间、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互动,从行动、思想、经验三个维度传播实现女性平等,为消除男性一元霸权的民主理想进行努力。
【关键词】另类媒介;媒介与性别妇女运动;公共空间;权利平等
一 另类媒介与女性主义
(一)产生背景与内涵
另类媒介作为与主流媒介相对的存在,一出现就与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表达少数群体的声音,形成自己的一种政治立场,与主流形成对抗、补充或满足群体内在传播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化,另类媒介内涵拓展到独立音乐团体、同性恋地下杂志、女权运动广播、街头戏院等,研究者都将其与主流的、大众的、商业化的媒介相区别,多少承认另类媒介是一种与传统政治一经济一文化权力相对抗力量。
(二)女性另类媒介
西方女权运动促进了女性自我的觉醒,女性在运动中创办的媒介,是“为消除针对妇女的压迫以及由人种、阶级、种族隔离和性别歧视所产生的压迫而进行传播的媒介,由妇女经营和控制,具有非盈利和反商业的倾向,对专业主义和行业权威结构充满排斥态度。”运动和理念传人中国,本土也产生了一批独立的女性媒介。它们不光关注女性议题,还天然地与同性恋群体、弱势群体相结合,为弱者发声,挑战现存性别权力格局。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女声网)是1996年由北京一群女性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成立的,中国大陆首个关注媒体与性别领域的民间行动团体。本文以它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原创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试图描绘该典型个案的传播实践,分析它如何体现另类媒介特性,如何通过实践为女性赋权。
内容分析对象选取女声网站上“独家发布”文章。选取时间自2010-07-26发布的首篇文章至2015-06-02,共计416篇原创内容(其中包括113篇外文翻译,占总数27%)。该栏目由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自行采写或编译,并在微信和微博(@女权之声)公众号中优先推送。对其进行文本分析,更能理解观察其另类媒介运作采编的话语立场。
三、通过行动一思想一经验三维度构建女性话语空间
按主题划分可分为如下六类,见表1。
通过传播为女性赋权,是指女性利用占有媒介工具,使完成思想启蒙,摆脱男性霸权偏见和自我审查,公开表达自己的声音、传播维权行动,最终目的是提高女性的主体地位。按照另类媒介的“发声”和“行动”维度对女声独家发布文章主题进行划分,认为女声通过行动传播、思想传播、经验传播三部分实践着女性赋权。
(一)行动传播为导向,以实践争取女性权益
会议运动和交流研讨的主题占了女声报道内容的近一半(48%),一方面注重报道全球女性在各领域的运动、活动(妇女会议运动、行为艺术),一方面传播自身作为主体参与、组织的活动(演讲、交流会)。翻译报道主要涉及国内外女性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生存现状和妇女运动,如主笔吕频强调,希望女声“能够带来社会改变的思想”。女声自身作为行动主体每年会举办参与数十场性别平等主题相关的讲座及交流会,并将讨论内容发布,以行动和话题吸引主流媒体的报道,扩大传播效应。
(二)思想传播为阵地,对一切不平等发声
批判思考和热点讨论文章体裁多为评论和特稿,通过传播思想和观点,促进人们认识到身边的不平等(占全部文章38%)。文章多站在女性主义角度对社会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媒介批判、观点驳斥、权力结构分析等,担负起女性维权“嘹望哨”的职责,向其监测到的一切不平等“发声”,反抗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揭示背后的意识形态霸权。美团网压迫女员工、李彦家暴事件、春晚女性歧视话题等,一直最早参与讨论、最先提出批判观点,并在其官方微博、微信两大平台上持续发声,同公众进行话题互动。
(三)经验传播为辅助,体现未被表达的人生
经验感悟和其他主题的文章提供了一种全球的、个人的、经验的视角,代人不同文化思想环境下个体思想和生活现状,是对主流视角的补充和扩大(占全部文章24%)。穆斯林女性、家政女工、年轻女权者、农家女,这些人物在这里不再是平面化、脸谱化的形象,有更立体的故事呈现。呈现身份个体在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或者点滴的生活感受、艺术审美等,使得读者有机会看到别样的鲜活个体。
四、讨论议题紧扣女性权益、体现另类视角
按照具体的议题进行归类,议题呈现分布如图1。
女声在议题上关注权利平等、反对压迫歧视;关注少数边缘群体的权益、参与社会热点女性问题的讨论;并注重如何用传播维护权益的议题讨论。议题呈现特点:
(一)始终心系女性所遭受的压迫遭遇
女声关注的议题中反暴力(83篇)、反歧视(68篇)、促进平等(49篇)分属前三大议题,占全部文章48%。遭受暴力与歧视、受到不公正对待是女性遭遇压迫最普遍的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遭受暴力问题。这些文章分别从事件、立法、媒介传播、公众讨论、运动活动多个角度围绕反暴力议题进行报道和思考,同时将议题讨论引入社会机制建设中来。比如一些民间专家学者以女声为平台,发布立法决策建议。2014年11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前后,女声连续发布7篇民间专家学者文章嘲提出立法建议、指出目前意见稿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公民讨论。
(二)视野涉及不被主流媒体关注之处
在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关注妇女劳工的生产生活、灾害中的性别数据、嫁人农村妇女失地问题等,这些议题是较少甚至没有受到主流媒体关注的地方,女声进行了连续的关注与报道。虽然女声受众多为学生白领,传播形态属新媒体,但其议题的关注点涉及了各个阶层的女性。并在热点议题上,呈现了不同于主流媒体的报道角度。如对家政劳工的报道,不限于报道经济立场或其所受压迫,更注重展现她们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生活、精神世界。体现出她们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困惑与挣扎,展现她们如何利用媒介和社区参与身份建构。女声对家政劳工群体的报道打破了部分主流商业媒体将家政劳工平面化的角度,呈现出时代的深度和作为另类媒介的人文关怀。
(三)积极参与公共议题、与主流媒体建立对话,构建议题讨论的公共空间
另类媒介的边缘话题加上边缘地位,使得其发声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因此女声在传播妇女运动、批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状同时,还积极的参与公共热点问题讨论(东莞事件、薛蛮子事件、邓玉娇事件),从性别权力、舆论监督等多个角度分析事件,与主流舆论形成互动。主笔吕频是传统报纸媒体专栏的约稿对象,常应邀就社会某一现象问题撰文。可见另类媒介和主流商业媒体在传播思想内容、价值取向上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另类媒介需要参与公共讨论发表自己的独特声音;主流媒介需要另类媒介的不同角度呈现舆论的多元性;二者共同制造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
五、结论与思考
女声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另类媒介价值路径。学者曹晋一再强调女性另类媒介传播对女性赋权的重要性:“另类媒介的生产实践对那些受压迫、被殖民、被剥削的挣扎中的妇女尤其重要,她们从沉默到发声,创造了自我身份认同、发挥了抵制社会性别与媒体等级权力结构的能动性,彰显了勇敢改变现状的积极抗争精神,而不是被动地成为主流媒介塑造的商品消费者或是色情消费的对象。”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用实践证明了对抗不仅仅是另类媒体传播的独家主题,也不一定都是歇斯底里、激进的,通过传播与行动促进公共讨论和社会互动、对现状进行批判监督,在与主流媒介的对抗互动中构建性别平等的舆论环境,从而努力实现为女性赋权。
相关文章!
  • 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的困境与对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面临诸多困境。文章从完善政策体系,创造良好产业环境,促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

  • 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未来发展探

    刘玥<br />
    摘 要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综艺节目的娱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试图“回归”演戏本身,改变颜值重于演技的

  • 进一步深化出版体制改革面临的

    【摘 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出版体制改革阶段性地完成了以集团化、证券化为重要标志的规模化发展,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在“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