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水灾中自媒体救援功能分析

张雯
【摘 要】在余姚水灾的救援活动中,自媒体作为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力量,运用自媒体本身传播范围广、扩散快等特点,在政府即时通讯网络、群众网络动员救灾及网络舆论监督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但是,自媒体在展现了积极作用时,也暴露出了信息失真、情绪泛滥及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并且在灾害前期还出现了独有的“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肯定了意见领袖及自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对网络舆论监管的方式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灾害事件 自媒体 社会责任
一、余姚灾情中自媒体救援功能
2013年10月开始,余姚牵动中国人的心灵。10月7日的水灾造成了浙江甬江地区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余姚城市的城市建设有着严重的打击。在余姚水灾的救援活动中,自媒体作为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力量,运用自媒体本身传播范围广、扩散性快等特点,在政府即时通讯网络、群众网络动员救灾及网络舆论监督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Thelwall和Stuart的文章在《RUOK·Blog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uring Crise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中,将大规模突发事件中人们的信息需求分为三类:总体信息需求(General information need)、个人信息需求(Personal information need)和运用需求(Information usage need)三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雷蔚真副教授将这三类信息进行了概念上的梳理,形成了下面的表格。见表1。
其中运用信息需求这一层次中,建立于现代网络技术中的自媒体能够比传统媒体更满足受众的需求。根据这个理论提供的信息满足方式,笔者对余姚大水中自媒体救援功能做了以下分析。
1、网民利用自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环境
在余姚市这次的台风灾害中,民众通过点击量、转发和跟帖等方式对该次事件形成了舆论“洪流”,对相关政府单位及负责人进行了有效舆论监督,使余姚能够得到政府的及时救援。
截止10月16日22时,微博平台上关于余姚灾害的相关信息高达40万条,事件的微博关注度较高。从事件的走势可以看出,初期呈现出快速上涨态势,10日之后开始下滑,直至爆出“背官员”事件后,关注度再次攀升。②在14日“余姚水灾官员穿高档鞋让6旬村书记背”的新闻快速走红后,整体舆论环境再次升温。
2、政府利用自媒体形成即时通讯网络
在这次的洪水灾害发生之前,余姚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新媒体的强大扩散性,因此他们也建立一个相对来说全方位的自媒体宣传通讯网络,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微博。
余姚政府的政府微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占主体地位的是余姚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余姚发布,这个微博在水灾之前的活跃度就比较高,目前的的粉丝数量已经接近4万,发布微博近4000条。而自10月6日到15日,其发布的微博计700余条,平均每天近80条,内容包括了路况信息、救援电话、爱心故事和物资发放地点等等。③
“@余姚发布”既在单独的传播信息,同时又在综合其他余姚政府微博平台的信息,起到一个删选和处理信息的作用。这些微博信息平台有例如余姚市交通运输管局的官方微博——@余姚交通、余姚教育局官方微博——@余姚教育等等,这些微博平台主要针对交通、教育等关注于各部门分管的信息。如“@余姚交通”就针对灾后交通运输线的畅通情况、救援车辆的数量分布情况提供准确的信息。
3、自媒体中进行网络动员,提供解决方案传递正能量
网络动员是集体行动理论下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现实中的活动主体通过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输入具有诱导性或者鼓动性的信息,得到身份认同和资料支持,并使动员对象在显示社会中按照动员主题的期望从事集体行为。④
在余姚水灾中网络动员以多样的形式进行:灾区外的群众通过微博转发中为灾难者点灯祝福;而灾区内的救援中,灾民通过自媒体报告需救援的地区、急需物品及灾民情况或者联合进行自救,号召捐款捐物等等,以节省救援队救援的精力和宝贵的救援时间。
同时,也有报道救援活动传播正能量的方式。余姚南滨江路上小城大厨饭店的老板俞熠华在三个点为灾民发放盒饭。这种草根力量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快速扩散,引发正面的传播效应。
二、余姚灾情中自媒体救援活动的问题
1、灾害前期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在这次的灾害造成的舆论环境中,出现了前期的“信息孤岛”现象。截止10月11日,“余姚大水”在新浪微博平台的“余姚大水”信息量为17万条。而“芦山地震”和“北京721暴雨”的微博数是499万和61万。而在抽取“芦山地震”中表现活跃的50意见领袖的微博,在此次的余姚水灾中“转发和关注”的27位,“发表评论”的仅有16位。⑤
在余姚应对台风的灾害预防时期,民众反映收到灾害预警的时间不够及时,未能够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做好储备工作。而在灾难发生时,个人传播力有限的受众向微博领袖人物求助以传播救援信息时,意见领袖的参与度并不高,信息的缺失无法实现舆论之间的碰撞,因此造成了余姚在灾害前期的“信息孤岛”现象。
2、自媒体舆论环境中出现虚假信息
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时候,网络在丰富网民信息量的的同时,也带来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在这种机制下,网民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日渐下降。另外,由于沉默螺旋和群体极化作用,网络在某一时段内发表和充斥的是某个不断确证的谣言信息。⑥
在余姚水灾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张某某(女)、唐某某(女)在网上散布的陆埠水库倒塌,造成40多人死亡等不实信息,对救援活动造成极坏的影响。根据@余姚发布的消息,余姚公安在11月9日对其行政拘留处理。张某某行政拘留5天,唐某某行政拘留3天。
3、自媒体公共领域重构过程中出现群众情绪失控
根据公共领域的特性,微博等自媒体已经初步具备了“公共领域重构”的条件。在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用户进行公共领域构建的成本减少了,可以更公平、自由地参与进来。但是同时,在重构的时候也使网络舆论在向网络公共舆论的转换中出现了主体对象情绪化泛滥的问题。
由于网络舆论在形成时没有一个规范性逻辑推理和法制约束过程,使得其往往还有较强大情绪化特征,容易被讨论的具体事件而左右。因此,公共领域中需要具有逻辑判断能力的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做一个筛选和梳理的作用。
在余姚水灾救援行动,自媒体平台中充斥着“余姚政府救灾不力”的信息,而意见领袖中也表现的多是对救援负责部门的负面态度。最后这些负面情绪的集中发酵造成了群众情绪失控,也就发生了余姚民众与政府的正面冲突。
4、自媒体公共资源被个例事件占用
虽然14日“余姚水灾官员穿高档鞋让6旬村书记背”的新闻,让受众的目标再次关注到了余姚大水,激发群众舆论监督热情。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在灾害性事件中利用公共资源集中于发布非救援信息的行为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这些个例事件虽然是群众利用自媒体资源进行的舆论监督,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对提高了余姚大水信息的接受力。但是14日以后的主要信息集中于“干部事件”、“宁波电视台围堵事件”这些冲突性负面消息,这个时候余姚水灾的救援工作并没有结束,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公共资源的占用。
三、对余姚水灾中自媒体救援功能的反思
从上面分析余姚水灾自媒体救援功能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来看,新闻主持人、名记者、社会评论员等公共知识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在灾害事件的舆论环境构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前期,意见领袖的积极参与可以引发舆论,使不同的意见观点和价值判断之间实现碰撞。在舆论发酵期,意见领袖需要为公众辨别虚假消息、分析事件和安抚民众情绪等,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在于要排除公众的负面情绪,其目的是使网络舆论成功转化为代表正能量的、理性的网络公众舆论。而在整个舆论发展期间受到群众关注的个例事件中,如这次的被人背过河的“干部”事件,意见领袖的所言所行则更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由此看来,只有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媒体才能在灾害性事件救援中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正确的发挥积极作用。在今年8月10日出台的“鲁七条”也再次强调了网络名人的社会责任。在这次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召集微博、网络名人进行的座谈中,他们提出“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但是,在前文提到的“信息孤岛”现象中,正是网络舆论领袖的退场让舆论无法实现碰撞。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我国现实网络舆论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今年以来,我国对网络整体舆论环境的管理力度是明显有变化的,秦火火等造谣者被抓捕、“转500判刑”⑦等措施确实使意见领袖们三思而后“言”,从而造成了灾情初期的“信息孤岛”现象。网络舆论的监管是堵还是疏?这个问题又一次在余姚水灾舆论环境中被抛在我们面前。严肃而又活泼的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而建设这样一个网络舆论环境则需要包括大V的每一个网民以理性批判,以良知发帖。□
参考文献
①④雷蔚真、王天娇,《新媒体在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应用——以汶川地震中的信息需求与运用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6)
②人民网,《浙江余姚市台风灾害舆情分析》[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018/c210118-2325
1971.html
③中青在线,《余姚水灾中的舆情AB面》[EB/OL].Http://news.cyol.com/cont-
ent/2013-10/17/content_9168208.htm
⑤人民网,《庞胡瑞:余姚水灾中国网络自媒体信息供给远低于雅安地震》[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
/n/2013/1014/c364176-23189976.html
⑥王国华、汪娟、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3、自媒体公共领域重构过程中出现群众情绪失控
根据公共领域的特性,微博等自媒体已经初步具备了“公共领域重构”的条件。在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用户进行公共领域构建的成本减少了,可以更公平、自由地参与进来。但是同时,在重构的时候也使网络舆论在向网络公共舆论的转换中出现了主体对象情绪化泛滥的问题。
由于网络舆论在形成时没有一个规范性逻辑推理和法制约束过程,使得其往往还有较强大情绪化特征,容易被讨论的具体事件而左右。因此,公共领域中需要具有逻辑判断能力的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做一个筛选和梳理的作用。
在余姚水灾救援行动,自媒体平台中充斥着“余姚政府救灾不力”的信息,而意见领袖中也表现的多是对救援负责部门的负面态度。最后这些负面情绪的集中发酵造成了群众情绪失控,也就发生了余姚民众与政府的正面冲突。
4、自媒体公共资源被个例事件占用
虽然14日“余姚水灾官员穿高档鞋让6旬村书记背”的新闻,让受众的目标再次关注到了余姚大水,激发群众舆论监督热情。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在灾害性事件中利用公共资源集中于发布非救援信息的行为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这些个例事件虽然是群众利用自媒体资源进行的舆论监督,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对提高了余姚大水信息的接受力。但是14日以后的主要信息集中于“干部事件”、“宁波电视台围堵事件”这些冲突性负面消息,这个时候余姚水灾的救援工作并没有结束,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公共资源的占用。
三、对余姚水灾中自媒体救援功能的反思
从上面分析余姚水灾自媒体救援功能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来看,新闻主持人、名记者、社会评论员等公共知识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在灾害事件的舆论环境构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前期,意见领袖的积极参与可以引发舆论,使不同的意见观点和价值判断之间实现碰撞。在舆论发酵期,意见领袖需要为公众辨别虚假消息、分析事件和安抚民众情绪等,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在于要排除公众的负面情绪,其目的是使网络舆论成功转化为代表正能量的、理性的网络公众舆论。而在整个舆论发展期间受到群众关注的个例事件中,如这次的被人背过河的“干部”事件,意见领袖的所言所行则更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由此看来,只有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媒体才能在灾害性事件救援中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正确的发挥积极作用。在今年8月10日出台的“鲁七条”也再次强调了网络名人的社会责任。在这次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召集微博、网络名人进行的座谈中,他们提出“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但是,在前文提到的“信息孤岛”现象中,正是网络舆论领袖的退场让舆论无法实现碰撞。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我国现实网络舆论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今年以来,我国对网络整体舆论环境的管理力度是明显有变化的,秦火火等造谣者被抓捕、“转500判刑”⑦等措施确实使意见领袖们三思而后“言”,从而造成了灾情初期的“信息孤岛”现象。网络舆论的监管是堵还是疏?这个问题又一次在余姚水灾舆论环境中被抛在我们面前。严肃而又活泼的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而建设这样一个网络舆论环境则需要包括大V的每一个网民以理性批判,以良知发帖。□
参考文献
①④雷蔚真、王天娇,《新媒体在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应用——以汶川地震中的信息需求与运用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6)
②人民网,《浙江余姚市台风灾害舆情分析》[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018/c210118-2325
1971.html
③中青在线,《余姚水灾中的舆情AB面》[EB/OL].Http://news.cyol.com/cont-
ent/2013-10/17/content_9168208.htm
⑤人民网,《庞胡瑞:余姚水灾中国网络自媒体信息供给远低于雅安地震》[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
/n/2013/1014/c364176-23189976.html
⑥王国华、汪娟、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3、自媒体公共领域重构过程中出现群众情绪失控
根据公共领域的特性,微博等自媒体已经初步具备了“公共领域重构”的条件。在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用户进行公共领域构建的成本减少了,可以更公平、自由地参与进来。但是同时,在重构的时候也使网络舆论在向网络公共舆论的转换中出现了主体对象情绪化泛滥的问题。
由于网络舆论在形成时没有一个规范性逻辑推理和法制约束过程,使得其往往还有较强大情绪化特征,容易被讨论的具体事件而左右。因此,公共领域中需要具有逻辑判断能力的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做一个筛选和梳理的作用。
在余姚水灾救援行动,自媒体平台中充斥着“余姚政府救灾不力”的信息,而意见领袖中也表现的多是对救援负责部门的负面态度。最后这些负面情绪的集中发酵造成了群众情绪失控,也就发生了余姚民众与政府的正面冲突。
4、自媒体公共资源被个例事件占用
虽然14日“余姚水灾官员穿高档鞋让6旬村书记背”的新闻,让受众的目标再次关注到了余姚大水,激发群众舆论监督热情。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在灾害性事件中利用公共资源集中于发布非救援信息的行为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这些个例事件虽然是群众利用自媒体资源进行的舆论监督,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对提高了余姚大水信息的接受力。但是14日以后的主要信息集中于“干部事件”、“宁波电视台围堵事件”这些冲突性负面消息,这个时候余姚水灾的救援工作并没有结束,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公共资源的占用。
三、对余姚水灾中自媒体救援功能的反思
从上面分析余姚水灾自媒体救援功能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来看,新闻主持人、名记者、社会评论员等公共知识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在灾害事件的舆论环境构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前期,意见领袖的积极参与可以引发舆论,使不同的意见观点和价值判断之间实现碰撞。在舆论发酵期,意见领袖需要为公众辨别虚假消息、分析事件和安抚民众情绪等,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在于要排除公众的负面情绪,其目的是使网络舆论成功转化为代表正能量的、理性的网络公众舆论。而在整个舆论发展期间受到群众关注的个例事件中,如这次的被人背过河的“干部”事件,意见领袖的所言所行则更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由此看来,只有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媒体才能在灾害性事件救援中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正确的发挥积极作用。在今年8月10日出台的“鲁七条”也再次强调了网络名人的社会责任。在这次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召集微博、网络名人进行的座谈中,他们提出“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但是,在前文提到的“信息孤岛”现象中,正是网络舆论领袖的退场让舆论无法实现碰撞。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我国现实网络舆论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今年以来,我国对网络整体舆论环境的管理力度是明显有变化的,秦火火等造谣者被抓捕、“转500判刑”⑦等措施确实使意见领袖们三思而后“言”,从而造成了灾情初期的“信息孤岛”现象。网络舆论的监管是堵还是疏?这个问题又一次在余姚水灾舆论环境中被抛在我们面前。严肃而又活泼的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而建设这样一个网络舆论环境则需要包括大V的每一个网民以理性批判,以良知发帖。□
参考文献
①④雷蔚真、王天娇,《新媒体在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应用——以汶川地震中的信息需求与运用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6)
②人民网,《浙江余姚市台风灾害舆情分析》[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018/c210118-2325
1971.html
③中青在线,《余姚水灾中的舆情AB面》[EB/OL].Http://news.cyol.com/cont-
ent/2013-10/17/content_9168208.htm
⑤人民网,《庞胡瑞:余姚水灾中国网络自媒体信息供给远低于雅安地震》[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
/n/2013/1014/c364176-23189976.html
⑥王国华、汪娟、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文章!
  •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短视频社交软件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社会化媒体之中,形成了一种网络传播的新风潮。短视频内容

  • 如何做好传统纸媒、PC端、移动端

    李明<br />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移动终端的普及,新的阅读和学习方式(PC端、手机客户端、在线教育等)的出现,给传

  • 原创科普图书畅销之路探析

    【摘要】文章以《癌症·真相》的策划出版为例,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原创科普图书的畅销之路:培育没有“背景”的中青年作者;瞄准拥有众多粉丝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