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革命时期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探析

    摘 要 在美国革命时期,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经历了从临时补助到建立补偿机制的过程。英国对其补偿的初衷不仅是因流亡效忠派对英王的忠诚,更多是基于英国的利益需要。因美国拒绝赔偿流亡效忠派、英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及效忠派群体各自为政等原因,使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实际补偿额只达到其期望的1/3。未获得预期补偿的效忠派除少数重返美国外,大部分都参与到英帝国新一轮的殖民活动中。其中,在英属加拿大殖民地的流亡效忠派强烈认同自己的英国臣民身份,忠于英国王室、注重和平与秩序,此温和保守的政治特性已成为加拿大政治传统的一部分。这也与英國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举措不无关系。

    关键词 美国革命,流亡效忠派,效忠派申述审理委员会,巴黎条约

    中图分类号 K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4-0053-06

    18世纪后期,英帝国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强化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但美国革命的爆发打破了这一局面。在美国革命爆发后,十三殖民地的英国臣民迅速分化为效忠派和革命派。基于帝国统治需要,英国给忠于英王的流亡效忠派提供了一定的补偿。此行为从侧面佐证了美国革命是英帝国范围内一场政治分离运动的说法。国外有很多学者关注到效忠派逃亡美国和英属加拿大的情况,而对这群人在英国情况的研究则很少。一些专著的章节或文章在提到效忠派逃亡英国的简要情况时,也主要从英国对他们进行补偿时的世界经济形势、补偿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①当时在英国出版的一些小册子涉及英国在处理流亡效忠派索赔的具体过程,但都没有对英国给效忠派的补偿进行系统论述。②国内关于效忠派研究的论文主要侧重其在北美的情况。③本文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美国革命前后英国给流亡效忠派的补偿进行进一步研究,重点考察补偿的历程和原因,进而探讨获得补偿后的效忠派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及产生的影响。

    美国革命时期,英国对十三殖民地的一部分臣民实施经济补偿。这部分臣民,是因英国当局为转嫁由于战争带来的财政亏空,向十三殖民地实行征税等高压政策,引发殖民地居民不断分化而产生。这些被称为效忠派的人,是由在战争期间因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情感等因素反对独立、效忠英国国王组成的,广泛分布于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基于帝国统治和与殖民地的利益连接,英国向逃到本国的一些效忠派④进行了补偿。

    据记载,1774年,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达特默思勋爵(Lord Dartmouth)接收了4名新英格兰效忠者的补偿请求。随后,英国财政部授予其中3名申请者小额资金补助。1776年7月,上任不久的新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杰曼(Lord George Germain)建议给已经不在岗位的原殖民官员继续发放工资,理由是“他们坚持效忠英王和支持英国宪法”。①1777年初,英国财政部正式列出一个年金补助名单,以每年100英镑的标准津贴分配给在伦敦居住的大约100名效忠者。从那时直到1781年12月,英国财政委员会每年在夏天和冬天分别留出3天的时间专门讨论效忠派的年金申请并给予补助。

    之前由英国财政部发放的年金只是给效忠者提供的临时补助。1779年后,财政部开始意识到他们将必须给北美效忠派支付更多补贴,且没有期限。面对此前景,财政部官员开始尽可能减少开支。随着不断增加的请愿书和年度支出,财政部开始调整年金计划的支出额。同年秋,英国财政部向效忠者支付了40280英镑及超过17000英镑的特殊开支。②

    1781年10月,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Charles Cornwallis)撤出纽约后,英美开始协商处理战后问题。在讨价还价后,双方代表于1782年11月29日达成初步条款,其中第四条、第五条和第六条涉及效忠者问题。第五条规定:美国国会切实向各州提出,恢复战争期间被没收的“真正英国臣民”的财产和权利,其中也包括在战争期间没有拿起武器对抗革命者的人们;在一年内,效忠者可随意在美国领土内居住并寻求获赔损失;在战争期间购买效忠者动产的美国民众将支付给他们适当的资金;国会将考虑修改各州对效忠者的不公平法律,并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权利。因第五条款措辞模糊,而且其解释权取决于美国,效忠者根本不相信美国革命者会履行模棱两可的条款内容,唯一的办法是说服英国政府补偿他们的损失。

    1783年2月,在英国的效忠派代理机构向英国议会请愿。代理机构出版的《美国效忠派的声明和主张》(The Case and Claim of the American Loyalists)声称,按照英国习惯法和社会契约,英国有责任给遭受损失的英国臣民进行补偿;效忠派有权像其他英国人一样获得国家的保护。③然而,英国政府的回应模棱两可。因为官方并未将效忠派看成像伦敦人一样享有法律绝对保护权的英国臣民,而是将其当成外省人。英国议会认为应当给他们适当补偿,但这样做是出于帝国荣誉和人道所在。当时英国也将给效忠派补偿的希望全权寄托于美国。谢尔本伯爵(Earl of Shelburne)认为,给效忠者的补偿额一定要在英国可承受范围内,如果一旦必须由英国补偿,英国也可以接受。由此可见,英国补偿效忠派的出发点与效忠派期望因忠诚获偿的想法南辕北辙。这为英国未全额支付效忠派补偿款埋下伏笔。

    在效忠派代理机构的游说和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推动下,1783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正式委派一个委员会调查效忠者因忠于英王而在美国遭受的财产损失。委员会成员负责审查每个申述者的忠诚,确定他或她的财产价值并向议会建议补偿金额。该法案规定,效忠者有9个月的申请时间,委员会有两年时间进行调查审核,但补偿的最终数额和付款时间由议会决定。8月30日,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从而开始一项长达6年多的调查过程。

    1783年9月中旬,效忠者申述审理委员会开始对申请人的损失清单和证人证词进行调查审核,主要基于申请者对英国的忠诚,而非因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在调查审核过程中,委员会依据申请者在美国革命中为英军服务的程度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等级给予相应补偿。在审核前,委员会需向在伦敦的效忠派代理商咨询商品在美国的实际价值。委员会对申请者和证人进行分开询问以保证真实性,同时,高标准要求、强调良好的社会关系和需要详细的证明,都是其审核的必要条件。在调查过程中,委员们为获得可靠消息,会亲自前往北美,从申请人和当地证人中获取证据。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委员会便会中止对效忠者进行补偿。可见,该委员会充当了效忠派申请者的陪审团、执行法官和仲裁者。

    英国议会以现金、债券、分期付款等形式给效忠派申请者支付临时补贴和军事年金等,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截至1790年3月25日,总共有5072个人提交了申请,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审核通过3225份损失申请。效忠者声称总损失达10358413英镑,但英国政府给他们补偿了3033091英镑,补偿的实际总额是申请额的1/3。①

    英国对效忠派的补偿经历了从临时补贴到建立具有一定限制的补偿机制的过程。效忠者申述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英国国家福利计划的里程碑,标志着国家慈善救济的开始。当法国大革命迫使大量难民逃到英国寻求庇护时,原效忠者申述审理委员会成员帮忙成立了一个移民救济委员会。同时,英国将对效忠者补偿的人道精神和国家责任延伸至整个英帝国。在帝国范围内,不论种族、肤色、信仰,只要是英国臣民,都在英国的权利保障范围内。此精神也加强了英国国王在帝国其他殖民地的象征性权力。在美国革命结束后的几年里,海外的皇室官员大多使用仪式和庆祝活动来强化与母国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美国革命初期,乔治三世(George III)想要加强在十三殖民地的王权统治,需要效忠者帮助镇压革命者,因此给其支付临时补贴。萨拉托加战役后,英国意识到给效忠者的支付是无底洞,便尽可能想办法减少补贴。在革命结束后的英美协商中,效忠派的补偿问题最为棘手。因美国拒不赔偿效忠派的强硬态度和本国商业利益的需要,英国未能从美国手中讨到给效忠派的战争赔偿。同时,因国内各政党的内讧、英国民众对效忠派态度的转变及效忠派各自为政等问题,使得英国议会给效忠派的补偿大打折扣。

    在英美协商和平条约的过程中,效忠派问题几乎使谈判陷入僵局。英国认为,这些效忠派的命运关乎国家荣誉,他们为王室献出生命和財产,理应受到英国保护。谢尔本内阁认为,除了道义上的责任外,如果不保护效忠者的利益,他们就会遭到政治对手的攻击。英国代表建议由美国人赔偿效忠者的损失,但美国代表态度强硬,拒绝给他们任何赔偿。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威胁说,“如果英国要求对效忠者的财产进行赔偿”,“我将要求英国赔偿美利坚因战争带来的所有损失”。他告诉英国代表,“最好把所有的受难者都提到”。②同时,美国革命者及其拥护者对效忠派的背叛行为无法释怀,痛恨有加,且暴力相向。因各州对效忠派的憎恨和暴力行为,力量弱小的邦联国会对此无能为力。美国国会代表虽在1782年11月与英国签订的初步条款中承诺切实要求各州返还效忠派的财产,但实际执行权在各州。

    面对美国代表的强势态度,英国也有自身的考虑。首先,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中。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国急需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追求和平成为政府最紧迫的任务”。③如果与美国达成和平协议,农民可以继续耕作,制造商将出口更多商品,增加更多利润。如果战争继续,英国必会增加国债,而且产生更多伤亡人员。同时,一位部长推测:“给效忠者的补偿将少于一年在竞选活动上花费的五分之一,这是一场巨大的利益积累。”④此外,战争使国家债务高达2.32亿英镑。⑤为了尽快减少战争损失并远离战争,一向以本身利益为前提的英国政界决定放弃“无益”争端,牺牲流亡效忠派的利益。

    其次,英国希望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在18世纪末,北美及西印度群岛殖民地已经成为英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但战后,法美联盟的优势会使法国成为英国对外贸易的最大竞争对手。因此,在美国革命结束前的几个月里,一些英国外贸商人敦促政府采取特别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法国竞争。当时代表英国商人利益的首相谢尔本遂以和解推动英美和谈,希望通过维持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与其的经济往来。如果不能将美国留在英帝国范围内,他也打算通过承认美国独立,尽可能实现与其的贸易合作。另外,与美国签订条约有利于拆散美法同盟,防止法国收复北美失地。可见,英方的外交转向是其未向美国效忠派补偿全额款项的重要因素。

    在英美协商中,英国希望美国能够对效忠派在北美的损失给予赔偿,但美国各州及谈判代表强硬的态度使其想法落空。同时,重商主义的英国希望创造一个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便于其进行对外贸易,也能忍受自身对补偿效忠派付出的代价。因此,英国未能从美国那里获得对效忠派的赔偿。

    英国国内政治动荡也是英国议会未全额补偿效忠派的一个因素。英国各政党团体只想利用效忠派问题巩固自身的政治成果,而非真正想给效忠派进行补偿。故在内阁平稳过渡后,并未给其更多补偿。1781年10月,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在约克镇投降,国内舆论纷纷指责英国政府。1782年,诺斯勋爵(Lord North)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走向终结。此后议会一直动荡,政府职能也因党派之争和内讧被削弱。对效忠派的补偿问题也加剧了英国议会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条约谈判期间,谢尔本伯爵想在效忠派问题上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他表达了对效忠派遭遇的无奈:“迫于现实需要,我们只能将这些勇敢的人的财产命运交付给他们的敌人。我这样做也很痛苦,但只有使一部分受伤,整个帝国才不会灭亡。如果有更好的条件,我会不接受他们吗?”①

    但当时的反对党不会因为他的说法放弃攻击政敌的最佳时机。以诺斯勋爵为首的反对党认为,在对待效忠派问题上,谢尔本内阁滥用了帝国荣誉和原则。1783年3月,英国下院投票谴责和平条约,并发表了一份对政府毫无信心的声明。谢尔本立即宣布辞职。同年4月,由托利党诺斯和辉格党政治家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组成联合政府。11月,福克斯提出的《印度改革议案》在上院遭到否决,乔治三世立即宣布解散联合内阁,于12月任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为财政大臣建立新政府。

    尽管英国对效忠派的补偿问题加剧了谢尔本内阁的下台,但后来上台的福克斯-诺斯内阁并未重新考虑他们的处境。在政治纲领上几乎完全对立的两派只因反对谢尔本而联合。新联合政府在1783年9月签订《巴黎和约》时,并未对初步条款内容进行修改,而是延续了原有内容。由此可见,效忠派问题只是他们攻击政敌的工具和借口。

    英国民众对效忠者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同情转为冷漠甚至嫉妒和痛恨。美国革命发生后不久,由于效忠派游说团体的宣传及报纸对十三殖民地的报道,效忠者得到了公众的同情和怜悯。有影响力的伦敦报纸《早晨先驱报》和《晨报要闻》将效忠派比作逃离克伦威尔暴政的流亡人士。其中一人评论道:“对效忠者的迫害总是以一种残酷的、冷酷无情的、持续不断的形式出现”;“我们及其后代将会时刻回想起这种不公正和不人道的对待”。②然而,在美国革命后期,许多政客厌倦了效忠派对英帝国的幻想。很多人不再关注效忠者,甚至不再对他们抱慈悲心怀。1787年,当一个效忠者发表《明显的事实》(Plain Truth),③批评英国外贸商人在“啃食流亡者的面包”时,遭到一些政客的严厉批评。“商人没有引发战争,但他们却得忍受因战争带来的负担。”激烈的言辞继续:“当效忠者来到天堂寻求安全摆脱贫困时,怎么保证商业合同的神圣性?”“继续吧,先生们,直到所有英国人都讨厌你们,就像你们在美国的情形一样。”④

    流亡效忠者的一些缺陷也影响了英国对他们的补偿。虽然有很多效忠者政治精英逃到英国,但人员分散,大多数人影响有限,且只在全力寻求战争补偿,未形成有效组织去影响英国高层,使其制定利于自身的政策。对英国政府高层有影响力的马萨诸塞州最后一位皇家总督托马斯·哈钦森(Thomas Hutchinson)于1780年去世。有幸留在政府中的效忠者也只是政府的执行工具。乔治·查默斯(George Chalmers)于1786年进入英国对美国政策的执行机构,但他只是一个勤奋工作的办事员,并不参与制定政策。也因很多人在获取补偿款时的贪婪和欺诈行为而使效忠派臭名昭著。他们经常沉湎过去并自我怜悯,在社会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托马斯·哈钦森在去世前总结道:“我们很多美国人在这里非常廉价,以为自己很重要,但其他人并不这么认为,很少有人过问我们。”⑤

    基于欧洲中心主义及美洲退化论的影响,英国一直将北美效忠派看做外省人。英国对效忠派补偿形式的改变及补偿额的减少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但更主要是由英国本身的利益需求决定的。

    美国革命期间,作为帝国中心的英国对效忠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因生活成本高,与美国相距遥远,能够来到英国的流亡效忠派只有大多数原属社会中上层的白人效忠者,以及一些原在军队服役的黑人效忠者。在到达英国后,效忠派的遭遇及获偿结果使其身份认同进一步分化,未获得预期补偿的效忠派除少数重返美国外,大部分都参与到英帝国新一轮的殖民扩张中。

    1789年,效忠派申述审理委员会向英国议会提交了第12份报告,英国财政部按时支付了最后的补偿款,此举标志着英国对流亡效忠派补偿过程的最后完成。绝大多数曾经充满希望的效忠者对自身所得失望透顶,且生活日渐窘迫。对补偿金额的绝望使一些效忠者对英国越来越挑剔。本·马斯顿(Ben Marston)在1790年5月写给温斯洛(Edward Winslow)的信中提到:“美洲人过去常常把这个国家称为家,但现在它已经变得非常寒冷,最初的连接和依附已经不复存在了。”①效忠派认为自己是英裔美国人,从美洲来到英国并不是为寻求永久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渴望留在美国的土地。少数人想办法回到了美国。

    另一些效忠者认为,如果十三殖民地留在大英帝国中,其获得的收益会大于损失,这是他们忠于英国王室的原因之一。流亡效忠者认为,美国革命是由不满于既有现状的少数人发动的,他们欺骗了天真、善良的殖民地人。用乔纳森·休厄尔(Jonathan Sewall)的话来说,“几个煽动者将一些曾经快乐无辜的人带上疯狂和叛乱的巅峰,并将其卷入痛苦、贫穷和毁灭当中”。②柯温(Samuel Curwen)认为:“殖民地的独立绝不会有任何意义,因为一旦获得独立,叛军将会互相厮杀,带来的只有破坏和毁灭。”“美利坚会是一个充满血腥冲突和荒凉的地方,这将是世界上最悲惨的国家。”③这些效忠派带着对美国革命的认识散居在英帝国范围内,并影响着英国殖民地的发展。

    那些从英国和美国来到英属加拿大殖民地的效忠派,在不断适应并创建着加拿大早期雏形的同时,也为加拿大成为英联邦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涌入英属加拿大的效忠派大约4万左右,不仅将很多森林開垦成农田,而且携带着英语文化,初步改变了加拿大地区以法语文化为主的特征,形成两大主流文化基调。与南部的美国相比,英属加拿大殖民地的效忠派因依附于强大的英帝国而感到自豪。一些效忠派认为,在英属加拿大实现的免税待遇正是美国在独立前所追求的目标。认同英国宪政的效忠派在英属加拿大实行精英统治,同时极力提升英王的地位。精英效忠派认为美国共和制的暴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普通民众是一群无知的人,只有通过精英引导才能走向一个更稳定的社会。效忠派强烈认同自己的英国臣民身份,忠于英国王室,维护英国宪政,信奉精英政治和等级观念,厌恶美国式的共和主义和革命,注重和平与秩序,主张在英属加拿大采用改革渐进的方式建立民主政治。此温和保守的特性成为加拿大政治传统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效忠派充当了英国征服其他殖民地的代理人和拥护者。在给效忠派补偿的同时,大英帝国通过扩张新的殖民地来弥补失去美国造成的损失,同时加强对全球英属殖民地的管理。英帝国的势力在爱尔兰、印度、加拿大、加勒比海、非洲、澳大利亚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重塑。依附于英国的效忠者成为巴哈马群岛和塞拉利昂的开拓者,展示了大西洋帝国的持续活力。第一个提出将澳大利亚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建议是一位效忠者。澳大利亚曾作为英国安置逃亡效忠者的考虑对象,只因国内不断增加的罪犯而使该计划作罢。④

    随着大英帝国在全球的扩张,效忠派也将商品、宗教、政治制度等传播到全世界。查尔斯顿家族用印刷机制作了圣·奥古斯丁和巴哈马的第一份报纸。①查尔斯·英格里斯(Charles Inglis)牧师于1787年被任命为圣公会在新斯科舍省的第一位主教。这是英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殖民地的主教。此次任命扩大了英格兰国教在殖民地的影响力。弗吉尼亚州黑人奴隶大卫·乔治于独立战争结束后在新斯科舍省、新布伦瑞克省和塞拉利昂开始布道形成浸礼会。乔治的精神导师乔治·利勒(George Liele)于1793年在牙买加建立了第一个浸礼会教堂。他们的活动将英属北美、牙买加与一个日益壮大、遍布大西洋的黑人福音网络相联系。在巴哈马群岛和塞拉利昂的效忠者们向统治当地的英国总督要求获得选举权。巴哈马效忠者呼吁用英国宪法保护自身权利,公开反对滥用权力,并通过印刷媒体、请愿书和法律宣传他们的事业。

    綜上所述,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是美国革命的一个副产品。补偿结果在加重英国财政负担时,也加深了效忠派群体的进一步分化。它分离出一些对英国更加忠诚的人。这些忠诚的英国臣民在帮助英帝国巩固原有殖民地的基础上,又成为英国新一轮殖民扩张的活跃支持者。其中一些人甚至期待英国能重新夺回十三殖民地并为此奔走呼吁。这些效忠派将维护英国宪政、反共和等政治观念传播到英帝国其他殖民地,促进了殖民地之间的交流互动,强化了英帝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推动英第二帝国的崛起和繁荣。同时,也将对美国的仇恨带到这些地区,为英帝国范围内的反美意识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王卿卿,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北美史。

    【责任编辑:王向阳】

    Britains Compensation for the Exiled American Loyalists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bstract: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ritains compensation for the exiled loyalists went through a process from the temporary assis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Britain was based on British interests, rather than the exiled loyalists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King. As a result, Britains actual compensation for the exiled loyalists reached only one-third of its expectations due to Americas refusal to pay compensation to the exiled loyalists, the change in the policy of British foreign trade,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loyalists. Except for a few who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most of those loyalists who did not receive the expected compensation were trying to involve with the forthcoming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exiled loyal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colonial domin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 some North Americans identity as British su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nti-American consciousness in the British Empire. The generation of this consciousness is also related to Britains compensation for the exiled loyalists.

    Key Word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Exiled American Loyalists, American Loyalist Claims Commission, The Treaty of Paris

相关文章!
  • 日本高考历史论述题的命制特点

    袁从秀关键词 日本高考,论述题,科举制度,历史思考力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61-07论述题集论述、

  • 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

    何孝荣摘 要 明代尤其是明代初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同时也有恤商、通商之举,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确立恤商、通商政策。明代恤商、通

  • 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

    黄牧航 张庆海关键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素养评价,分类分层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09-07随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