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考历史论述题的命制特点与解题思路

    袁从秀

    关键词 日本高考,论述题,科举制度,历史思考力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61-07

    论述题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在教育测量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用来测量高层次的、复杂的学习结果。历史论述题由于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是高考历史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研究历史论述题的命制特点与题解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解题指导,提高学生历史论述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工作。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大学的入校考试,①历史论述题分值较大,加强对论述题的研究和解题指导,也是日本高中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试题特点

    先看几道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历史论述题:

    1.(首都大学东京入学试题)请使用以下全部词语,说明西周分封制的特征。限120字以内,使用的词语:主从关系、宗族、宗法、封土。

    2.(大阪大学入学试题)14世纪欧亚许多地区经历了战乱、传染病等带来的大混乱,其原因首先是北半球气候寒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其次是蒙古帝国时代的中西间交流更加频繁。那么,请举出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3个以上地区的例子,用120字左右进行说明。答题必须使用的词语:倭寇、红巾军起义、黑死病。

    3.(早稻田大学入学试题)戊戌变法运动之前,清朝已尝试改革,那就是“同治中兴”时期开始推行的洋务运动。请在120字以内说明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差异。说明时必须恰当运用“中体西用”和“明治维新”两个词语。

    4.(新潟大学入学试题)关于古巴危机,请使用以下词语在100字以内进行说明。须使用的词语:导弹、海上封锁。

    5.(一桥大学入学试题)20世纪,为了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已经两次尝试建立国际机构。请根据20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在400字以内说明当时面临什么问题?建立了怎样的国际机构?同时,须使用词语:总体战、安全保障理事会、意大利、冷战、PKO(维持和平的活动)。

    6.(京都大学入学试题)就中国的科举制度,试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说明其历史变迁。要求:300字以内说明,包括标点。

    7.(福井大学入学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为了使史料易懂,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改)。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是由造物主赋予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①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无论怎样的政治形态,②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有权建立新的政府,以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

    问题:关于①②画线部分,这样的想法在政治思想史上被称为什么?17世纪将此思想理论化的英国哲学家是谁?请论述这样的原理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200字以内)

    8.(东京大学入学试题)欧洲大陆的莱茵河·马斯河的低洼地区,从中世纪到现代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地区早就发展了城市和商业,包括内陆和海外贸易。16世纪末作为联邦的荷兰,由于是欧洲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并向海外扩展。这就是近代荷兰殖民国家。

    请从中世纪末期开始直到现在欧洲的一体化,论述荷兰和荷兰人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答案在600字以内,必须使用以下8个词语:共同体、咖啡、太平洋战争、长崎、纽约、哈布斯布克家族、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南非洲战争。

    在此仅列的8道试题是日本不同时期、不同大学入学考试的历史论述题,或可从中一窥其命题特点。

    第一,命题内容:主题、时空多元。从主题看,上述8题涉及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多方面。从时间上看,既有某一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考查,如第1题西周的分封制、第4题古巴危机;也有较长时段某一历史事件的纵向发展轨迹考查,如第6题中国科举、第8题荷兰的历史作用;还有考查不同时段历史事件的比较,如第3题。从空间看,既有独立考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如第1、3、6题;也有考查不同区域不同空间的联系,如第2、7、8题。

    第二,命题方式:直奔问题。日本高考历史论述题较少使用材料,上述8道论述题,仅第7题有材料。通常情况下,有用一小段文字描述,引出内容主题,再提问,如第2、3、5、8题;也有直接提出问题,如第1、4、6题。

    第三,答题要求:限词语、限字数。上述8题,除第6、7题没有要求必须使用的词语外,其他均有。题目要求的词语,都是反映该内容的核心和关键,有提示学生答题方向之作用。但同时,既然是要求必须使用的词语,在组织答案内容时,一个都不能落下,否则会扣分,这又限制了学生答题语言组织的灵活性。此外,上述每题均有字数限制,从100~600字不等,有利于考查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当然,难度相应增加,因为答案内容须在规定的字数以内,绝对不能超过,但也不能比规定的字数少太多。

    第四,考查层次:思维水平要求高。在日本,甚至全球都享有极高声誉的大学,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更高。如第8题论述荷兰和荷兰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题目时间跨度大,从近代到现在;给出的词语时序混乱,需要学生按时序把词语进行排列,再联系相关词语的历史事件。从词语看,涉及荷兰的独立、海外殖民扩张(如建立纽约殖民地、在爪哇强制栽培咖啡等商品作物、在长崎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进行贸易)、南非洲战争中与英国联合、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占领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二战后荷兰在欧洲共同体和欧盟中的作用等内容。解答此题,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更要有宏观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特别是纵横联系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总体看来,日本的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大、难度高,个别题目真让人感到手足无措。其原因之一是题目的指向宽泛,如第8题,如果没有限定的词语,要说明“荷兰和荷兰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真不知从何下手。再如第4题,要求学生在100字以内说明古巴危机,即使提供了词语,答题方向仍不够明朗。是要说明古巴危机怎么产生的?还是说明危机怎么解决的?或者是说明危机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呢?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要去详细阐述,100字显然是不够的。怎样组织内容才符合题目要求呢?笔者查阅了该题的参案答案:①

    1962年,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实行海上封锁,一度出现了紧张的局势。最终苏联的赫鲁晓夫让步,解除了危机。以后,世界由紧张走向了缓和。(注:日语是99个字)

    参考答案言简意赅,说明了危机的产生、解决和影响,在规定的字数内使用了要求的全部词语。但学生要形成这样的解题能力,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方能达成。二、解题思路

    针对大学入学考试历史论述题的特点,日本高中教师提出分析-框架-要素-关键词-判断-调整-形成答案的解题思路,①值得探讨与借鉴。

    笔者试以日本京都大学入学考试历史论述题“中国科举考试”一题为例,②结合自己的理解,认识日本高中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的。

    题目:就中国的科举制度,试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说明其历史变迁。(要求:300字以内说明,包括标点)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清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并最终于清末被废止。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不仅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给世界文明也带来深刻的影响。

    此题时间跨度大,从隋创立到科举的废止,长达1300多年;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答题要求高,300字要说清楚道明白它的历史变迁。

    第一步:分析(analyze)。仔細阅读问题,分析应该解答的内容。

    这个问题的主题是,陈述作为中国选拔官吏而知名的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从隋朝科举制度创立到1905年被废止。在列举有关变迁的重要事件的同时,要归纳总结,乍一看好像是非常单纯的论述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须“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条件要注意。要能十分准确地找到这个条件,必须好好斟酌内容,并控制好字数。

    实际上,第一步就是审题,分析题目的核心内容和要求。题目考查的核心内容是科举制度的变迁,要求是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说明,且300字以内。准确审题,是做对、做好历史论述题的前提和关键。

    第二步:框架(framing)。决定论述的“框架”,确立全部的“预测”

    从隋朝科举制的创立到1905年被废止,关系到这期间诸多历史事件。所以,论述时定要把握大的框架,根据题目要求,最好按照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条件来组织内容。

    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与每一个王朝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隋朝创立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宋朝为什么要实行“殿试”?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元和清与科举的关系又是什么关系?

    在科举的社会因素方面,科举考试辈出的人才成为政治、社会、文化的担当者,如宋代的士大夫和明清的乡绅。另外,作为文化因素,由于科举考查儒学知识,应重点叙述以科举关联的儒学内容,如唐朝的《五经正义》和明朝作为官学的朱子学。

    框架,乃指事物的组织与结构。根据题目的要求,确立按政治、社会、文化进行叙述的基本框架,同时教师分析了哪些是政治因素,哪些是文化因素,哪些是社会因素,并举例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答题的基本脉络和框架,并能将具体内容融入其中。

    第三步:要素(factor)。写出能想到论述这一问题的全部的“要素”。

    就各朝代特点,要试着把符合问题条件的内容写出来(见表1)。

    除了表中内容,可能还有其他方面,如唐朝除进士科外增加了秀才、明经等新的科目;科举制度不仅仅在中国推行,还向朝鲜、越南等周边诸国扩展;通过传教士把科举制度传播到欧洲。

    要素,即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各要素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隋、唐、宋、元、明、清是构成该题的时序要素,是表现科举制度变迁的时间纬度。政治、社会和文化要素,是科举制度变化及其影响在不同领域的反映。所以,每一个时期的科举制度,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表现。如宋朝,为了防止出现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张“宰相需用读书人”,①“以文化成天下”,②故继续沿用唐朝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广泛开放,成倍增加科举名额,扩大录取范围。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忠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还实行殿试,这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此正式确立了解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这是宋朝科举制度变迁在政治上的表现。随着科举制的推行,整个社会出现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以学术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朱熹为代表的思想家,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并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后被尊奉为官学。这是宋代科举在文化上的反映。社会方面,衍生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尚,科举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通道,推动了整个社会阶层的流动,孕育了一个拥有政治权力、经济优势和文化修养的士大夫阶层,也出现了享有封建特权的地主阶层形势户。据此分析,就能理解上表中的相关内容了。

    第四步:关键词(Keyword)。探寻绝对不会脱离“要素”的关键词。

    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框架”,按时期逐个进行说明

    (1)关于隋

    因为要说明科举制度历史变迁的问题,论述的起点从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开始,可从社会方面考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贵族仍占据高级官位,隋朝建立后,为了避免皇权再度被门阀贵族所挟持,开始重视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开始创立科举制。因此,“门阀贵族”是关键词。

    (2)关于唐

    因为科举考试考查的是儒学知识,所以,需要关注唐代的科举与儒学的关系。从文化方面寻找关键词,就是唐代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的《五经正义》。

相关文章!
  • 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

    何孝荣摘 要 明代尤其是明代初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同时也有恤商、通商之举,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确立恤商、通商政策。明代恤商、通

  • 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

    黄牧航 张庆海关键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素养评价,分类分层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09-07随着历史

  • 为学之本 贵在知“道”

    采访时间:2019年11月采访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