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读
朱 磊 张志远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顺应这些要求,近年来,各套高考语文试卷都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加大了考查力度。因此,对开放性试题的解读成为了摆动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因素和教学中的应对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题型,力图对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开放性试题试题特点限制因素应对方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顺应社会重视人才人文素养的形势。逐步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就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开放性试题大多出现在阅读(包括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和语言运用题中。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来探索教学中的应对方法。
先看几道高考试题:
例题一:[2008年北京卷第21题]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发你的真挚感情。
例题二:[2008年湖北卷第21题]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己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例题三:[2004年浙江卷第16题第2小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两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以上三例试题的设问都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无论是为图片配写几句话还是续写电影脚本抑或是就词的表达内容谈看法,考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多角度答题,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考查内容的广泛性。如例题二,考生答题时首先必须构建诗歌意境,其次要感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第三要合理想象出符合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动作、神态,最后必须用简明连贯的语言加以表达。此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与设问的开放性相对应,开放性试题的参考答案也呈现多元趋势。如例题三,参考答案设置了三种,考生无论就哪一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4)考查考生思维的多向性。回答开放性试题,考生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和回答问题,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思维方法才能圆满答题。
二、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非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查内容的广泛性,也绝非毫无拘束地信马由缰:答案设置的多元化,更不是毫无限制地为所欲为:开放性试题在开放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此前提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戴善镣铐在舞蹈。弄清开放性试题中包含的限定性因素,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意义。
(1)材料的确定性对考生思维的限制。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但思维过程受制于材料(文本)。如例题二,试题材料——诗歌——已经限定,考生答题时就必须仔细品味诗句,在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思维,任何超出诗句的想象思维都是无本之木。
(2)教材理论对答案多元化的限制。开放性试题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都力求做到与教材理论相联结。如例题三,答案中的三种理解都没有脱离教材理论:无论是“平林笼烟”、“寒山凝碧”,还是“宿鸟归巢”、“长亭短亭”,都是撩人情感引发思念之景,此时到底是谁思念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是否熟知教材中常见的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正因为这种限制,开放性试题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3)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对思维多向性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受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等限制,这必将影响考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发挥。
三、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方法
(1)夯实基础,提高考生语文素养。诚然,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能力,但一切能力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通过狠抓基础来提高考生认识能力、文化品位、才情秉性等。只有固本才能自强,才能在答题时厚积薄发。
(2)训练思维,培养考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更需要培养考生多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是培养考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避免答题时缩手缩脚,答案平平庸庸。
(3)关注生活,提高考生感悟能力。“生活语文一相逢,便胜却题海无数。”开放性试题大多与生活紧密相关,很多试题要求考生联系自身作答,因此对生活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4)辩证客观,既要大胆解读又不做偏颇之解。无论题目怎么开放,都有其限定性。考生必须找准限制信息,客观答题,切不可走极端。
作者简介:朱磊,湖北省洪湖市文泉中学教师:张志远,湖北省洪湖市文泉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