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式 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
孙启祯
摘? 要 以“9加几”这节实验课程为例,畅谈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素养;9加几;数学实验;凑十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124-03
1 前言
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但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小学数学一直采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倡导“做”中教、“做”中学,让学生在亲手操作过程中实现知识主体构建,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提升。
2 对比数数:在实验中建构意识
加法运算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和开端,如“9加几”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加法运算学习课程。在具体实验课程开展前,教师要认识到“加法运算”与“数字数数”是有直接联系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将“运算意识”的构建作为教学重点,这也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为此,在数学实验开展前,教师可以“数数”为基础,带领学生开展“凑十”活动,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师:请观察图1,快速数一数小猴子为大家准备了多少个桃子?
生:12个。
师:你们是如何数出的?
生1:一个一个地数,1,2,3,……,11,12。
生2:两个两个地数,2,4,6,8,10,12。
生3:圈出10个,外面剩2个,一共就12个。
对于上述多种回答方式,教师要先给予学生肯定,肯定他们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对上述三种数数方式进行思考:哪一种方式最简单,可以快速数出图片中桃子的个数?
【设计思路分析】相比较于传统教学中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此种教学方式效果更优。这是因为以往学生学习计算的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只需通过数的分与合就可以得出结果,主要依靠的是记忆,真正涉及算的成分比较少;而进入“9加几”课程学习后,学生运算的范围更广,此时就必须要突破记忆模式,借助算法求解。换言之,这也是学生学习掌握运算策略的开端[1]。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将旧的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借助“加法运算”与“数字数数”之间的联系,将“9加几”转换为“10加几就是十几”,从而调动学生过往学习过的“20以内的数”方面的学习经验(圈出10个或将10根小棒捆成1捆的经验),为学生出示上述图片,于是就帮助学生建立了“数数”与计算之间的联系。而学生的知识储备一旦激活,学生的数学计算意识就会得到有效培养,而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开端。
3 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探索方法
在“9加几”这节实验课程教学中,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已经建立了“加法运算”与“数字数数”之间的联系,数学运算意识也有了显著提升。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并获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计算方法。下面是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师:小猴子又来了,这次它给我们带来的是苹果。小猴子带来9个红苹果、4個青苹果,请问小猴子一共带来多少个苹果?
生:13个。
师: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就得出答案了!可是小猴子还在一个一个地数呢,数了半天也没有得出答案,你们能否帮一帮小猴子,告诉它你们是怎么快速得到答案的吗?
生1:数的时候,可以直接从9个红苹果开始数,然后再数4个青苹果就好了。
生2:把一个青苹果移到红苹果这边来,这样红苹果这边就变成了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青苹果,就可以知道总苹果数为13个。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好,能不能对比一下这些建议,看看哪个建议想法最好,能快速地帮助小猴子?
生:(经过反复的思考,异口同声)第二种“移一移”的方案更好。
师:既然你们说“移一移”方案更好,那么接来下我们就使用圆片代替苹果,亲自动手试一试吧。(为了让学生方便地看出10,在给他们的纸上提供了画出10格的“盒子”。)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13个”的答案,如图2所示。
师:你们能将操作计算过程跟老师说一说吗?
生:从4里面分出1,跟9合成10,再算10+3=13。
在有了这样的计算操作基础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对“9加几”的操作计算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告诉学生“9加几”的加法计算就是“先分再合”的过程:先思考几和几合成10,然后将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最后算10加几等于多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图3所示板书。
然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计算9+6=?这一计算过程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填写图4所示实验单,作为这一阶段实验学习结果的检测。
【设计思路分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对于儿童而言,动手操作是他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相比较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为学生赋予动手实践知识的机会,学生可以在手、脑结合过程中构建专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在上述实验教学流程方案中,笔者就是基于这一教学观点出发,引领学生在“移一移”“摆一摆”的过程中,借助实验材料操作,自主理清计算步骤、探索计算方法,把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处。
4 绘制图形:在实验中总结算法
在“9加几”这节实验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步骤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总结“9加几”算法,以此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一教学环节,笔者主要是采用“绘制图形”的方式,具体教学流程步骤如下。
师:请同学们快速抢答9+5等于多少?
生:14。
师:你们这么确定答案么?我们要不要再做一次实验?
这次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采用画图的方式,不仅画圆,还可以画三角、画五角星、画爱心,通过画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出答案验证。整合操作过程要让学生独立活动,并完成实验单填写。
师:你们完成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过程,总结思考我们是如何通过“移一移”“摆一摆”算出9+4=13、9+6=15的。思考一下:这些计算过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和小组互动交流)?
生1:都要从加的数中分出“1”。
生2:计算过程中都要先把9和1合成10。
生3:在9和1合成10之后,再算10加几。
师:在“9加几”的计算中,为什么要分出“1”呢?
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计算更加方便。
师:从加的数中分别取出1和9,然后凑成“10”,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凑十法”,你们现在完全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了吗?
……
【设计思路分析】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必须要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思维→符号思维的发展过渡。因此,在“9加几”这节小学数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迅速给出答案,也并不表示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算法[2]。而本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思维空间上有一个缓冲过渡,通过进一步的画图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并在对算式用图形进行表征的过程中对“凑十法”有符号思维的上升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核心素养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升。
5 问题质疑:在实验中激活思维
古语云:“学贵有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是十分宝贵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疑的方式,在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之后,继续以引疑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究一些更深层次的特殊“9加几”算法,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计算“9加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凑十法”,但并不表示“凑十法”是唯一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思考一下,除了“凑十法”,还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9加几”的计算问题?(为学生出示“9+9=?”的计算案例。)
生1:可以將2个9看作2个10,先算10+10=20,再算20-2=18。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其他同学赞同这种算法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器材“摆一摆”,验证这种想法呢?
生1:先摆出两行9个圆片,然后借2个圆片过来,这样2个9就变成2个10;最后将借来的2个圆片拿走,也就是要减去2(具体操作如图5所示)。
师:你的实验操作非常正确,但是你知道这种“9加几”计算方法怎么称呼吗?
生1:不知道。
师:这种方法被称为“假设法”。数学世界是不是非常神奇?“先分再合”就是“凑十法”,而“先借再还”就是“假设法”。其实像这样的计算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愿不愿意进一步深入探究呢?谁还能提出创新的“9加几”计算方法?
……
【设计思路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授学生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在“9加几”这节数学实验课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凑十法”只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应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本实验教学环节就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主动研究探索过程中掌握更多有效的计算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6 总结
数学实验是改善传统教学的有效方式。借助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构建知识,而这无疑有助于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芸.基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8):55.
[2]吴丽.小学生数学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教育,2003(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