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作的源头活水
刘云飞
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难点在于找不到素材,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课程就是“从生活中找到‘米”。生活化写作策略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素材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对象要习得一种知识并对其加以灵活运用,既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同时对其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有特定要求。就发现素材、运用素材这一过程而言,主要可分成素材累积、素材选择、素材组织三方面。因此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米仓”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使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在生活中持续不断寻找写作素材,保持写作热情。
一、乡村生活化写作策略
(一)素材积累策略
构建“米仓”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提供素材积累的基础知识,包括技术性知识、情感体会、深入思考与联想等。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素材对象的同时,审视内心的情感与具体感受,并在自我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思考,或者就自身的疑问进行深入探索。并且,教师在给予学生主动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围绕自己的兴趣分阶段完成素材积累的量化目标。
(二)素材选择策略
一般情况下,一到两周的时间,学生基本都能积累到一些基本的素材内容。此时,教师要着手引导学生对初步观察积累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素材时要重点考虑自己想要表达的感受、观点、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字数在500-600字之间。此外,还要注意,筛选素材时还要考虑到其与主题的匹配性,如写以“养小猪”为主题的习作,写作重点应该放在“我”是怎么“养”上,而不是“小猪”一天都在干什么。
(三)素材组织策略
与素材累积、选择相比,素材组织的技术性更强。在对素材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字、词、句的搭配,以及不同句式的具体应用场景。并在字词句搭配以及句式应用的基础上,对段落组织、篇章结构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学会“正面材料反向组织”,或是“反面材料正面组织”,或以自己的情感变化为中心组织素材,或以自己的探索解答过程为线索组织素材,或以人物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场景里的变化为依据组织素材,或按照纯粹以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组织素材,或以自己的观点看法组织素材。还可围绕一个主题,将自己的情感变化、探索解答、观察对象的具体变化以及背后的逻辑和自己的观点融合在一起,完成层次更丰满、思想更有深度的写作。
二、乡村生活化写作案例
(一)日常生活
尽管农村在不断城市化,但日常生活中依然保留了部分农村特色,比如饲养各类家禽家畜,日常劳作等。积累素材时,不妨选择具有农村特色的日常生活素材。如:一个学生选择的主题是笋。素材积累阶段,他从笋的生长季节、生长地点、挖掘时间、挖掘工具、挖掘技巧、挖掘出来怎么处理等多方面,系统化地对笋进行了素材收集。随后,他根据主题写了三篇不同的文章,第一篇讲挖笋,第二篇讲吃笋,第三篇讲卖笋。素材组织阶段,挖笋时围绕自己和邻居比赛看谁挖得多入手,多用对话,短句,突出热烈快乐的气氛。吃笋时写母亲怎么做笋,突出母亲的烹饪手艺,以叙述性、描绘性语句为主,呈现家庭温情。卖笋时侧重写讨价还价的经过,对不同买主的观察,卖笋时的具体感受,以及笋卖完后的所思所想,以心理活动与第一视角观察为主,思考体验意味较浓。
(二)乡村野趣
农村生活中有很多乡村学生才能体验到的野趣,笔者另一个学生选择的写作主题是捕鱼,捕鱼对人的技术性、技巧性、观察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都有一定要求。素材积累阶段,该生积累了很多素材,包括各类捕鱼工具的用途、制作材料、捕鱼技巧、父母教捕鱼的故事等。写作时,因为前期积累的素材太多,该生不知从何下手,“我”引导其只谈一件事,把这件事谈透。该生选择写他和父亲捕鱼时不慎落水,把鱼吓跑的经历。在对素材进行选择时,以自己好奇、兴奋、期待、失落但又开心的心情变化为重点,进行素材组织时,先写自己对捕鱼工具好奇但父亲却不告诉“我”用途,再写自己看到父亲捕鱼的动作悟出捕鱼工具的使用方法。从疑问开始,自己一步步观察、一步步推导,得出结论,最后再写因过于自信大意落水的过程,习作生动有趣,令人捧腹。练习过程中,学生充分掌握了积累素材、组织素材和运用素材的技巧,写作水平会得到很大提升。
结 ?语:
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的“米仓”也不同,而同样的生活环境中,不同学生发现的“米”也不一样。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尽管在阅读量以及视野上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但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场景,也为学生构建“米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生活化”写作理念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能更好地让这天然“米倉”为学生所用,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日常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米”,写出更真实、生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