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票的视角论景区被忽视的公共属性
韦可
近年来,景区纷纷掀起门票上涨的热潮,据调查,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超过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当今政府大力强调发展公共服务,而属于共有资源的景区的门票却不停涨价,基于以上问题,就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进行浅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起来。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状况下,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景点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具体落实点,然而近年来,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相继涨价,涨价幅度大,涨价频率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是激起了众多旅游者的不满,景点门票的上涨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出游成本,也影响到旅游者的心理感受。
二、我国景区门票的定价机制
从本质来看,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定价机制问题其实就是景点的管理体制问题,主要分为“国家公园论”和“经营权转移论”。我国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国家控制重要景区门票价格-下放一定定价权给地方-定价权在地方,但国家发改委仍享有公布定价原则并保留调整价格的最终权力。现在定价权交给了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地方政府的策略局限和多头管理等问题,造成我国目前旅游景点定价随意的问题。
三、我国景区公共属性的体现
(一)中国风景名胜区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虽然中国风景名胜区从定义上,突出了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然而在实际执行得过程当中,绝大多数中国风景名胜区都沦为了地方的“摇钱树”,成为了拉动一些号称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公共属性完全淹没在景区门票涨价浪潮当中。
我国景区票价明显偏高,与美国进行对比,美国国家公园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平均不会超过1%,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个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占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基本都在10%以上,高者甚至达到30%。举例来说,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票价180元,占当地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7%,足以说明中国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忽略了景区的公共属性。
(二)我国景区门票的定价依据
首先,在定价策略上,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则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普遍偏高,在“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大要素当中,景区门票的费用在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占据的比例已超过其余项目的花费。在成熟的旅游环境下,或者说在一个注重保障公共属性的社会中,景区门票不应该成为占据旅游消费的主要部分,应该为购物和娱乐提供充足的旅游消费支出比例,才能真正将景区的门票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造成我国景区门票价格较高的原因,是因为过分看重景区的经济功能,忽略了景区的社会公益性,地方政府将当地的景区作为拉动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龙头,将景区的门票收入看作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看作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在收入上对景区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其次,在门票调控上,我国存在的问题是通过门票价格对环境容量的调控。美国对景区容量的调控主要是体现在门票的预约销售上,主要通过限制门票的数量,不会通过调高门票价格来限制游客人数。在中国旅游业有相当明显的旅游淡旺季,而景区管理部门通过调整门票价格来实现调整淡、旺季游客的变化,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涨价。然而,除非门票的涨幅超过人们承受的心理底限,对于诸多外地游客对于景区属于刚性需求的条件下,单纯的涨价是无法实现控制客流的作
用的。
再次,在资金来源上,我国景区保护资金主要来自于门票收入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随着景区的增多,保护管理任务也急剧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增多,但是中央财政对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却仍然维持在1000万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唯有通过提高门票收入来补贴维护资金。
最后,在门票价格监管体制上,我国景区价格的制定实行价格听证制度,邀请业内领导、专家和群众代表对价格制定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向社会进行公告。但是对于目前国内的旅游价格听证会而言,其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实践中没有明确听证的实质规则,从而使得景区票价听证几乎面临“逢听必涨”的局面。
四、结论
从景区门票价格的视角对我国景区公共属性的分析表明,我国景区严重忽视了应该具有的公共属性,无法达到服务人民,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分析我国景区门票价格高的原因过程中可以得出改善的建议,我国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度的提高都需要充分发挥景区的公共属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