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胡立刚 戴亚惠 项雅平

    【摘 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对上虞祝温村的研究,指出要实现在文化传承开发中推进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应具备内容、形式、队伍三个条件,即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加强地域文化载体建设、建设地域文化工作队伍,以期能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开拓社会治理研究视野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社会治理;祝温村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80-03

    一、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作用和特点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1]。关于“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文化单指社会意识形态,广义文化则将社会经济、宗教、政治、法律、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都包括在内。换言之,广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2]。然而关于“文化”的广义狭义之分只是停留在对“文化”的静态分析上,若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化”,则“文”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等,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者,一切文物制度,礼俗习惯莫不属之”[3];而“化”是指人接受教育而发生变化,《说文解字》作“教行”解,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所以“文化”即指各类文化形态参与民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最终积淀和表现在民众的观念和行为中,也就是说使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普遍操持的生活信念和价值准则;因而,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其实质是通过参与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规范、集体认同感等来构建和催生比较稳定的社会内生秩序,来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稳定,这正是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机制。

    基于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机制的分析,地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其所属区域的社会价值构建、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发展引领等①,也即构建作用、规范作用、生成作用和引领作用等。第一,地域文化影响社会价值构建。文化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其实是价值观念的传递,价值原则的塑造和价值观的确立,即影响着社会民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第二,地域文化能够规范社会行为。在地域文化实现构建社会民众价值观的基础上,地域文化能够依托其所蕴含的价值原则规范民众社会行为,使民众社会行为合情合理合法,正如文化决定理论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它决定了现实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规定了社会中人们互动的各种规范和内在标准,塑造着人的灵魂”[5]。第三,地域文化能够催生社会秩序。基于价值原则的塑造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其潜移默化地构建和催生出非制度性的内在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第四,地域文化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原则和人文精神对于社会发展起着精神引领和支撑的作用,通过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够创建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文明风尚,推动社会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地域性、内化性、稳定性、自觉性等特点:一是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范围,地域文化因其与当地环境相融合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而言,其核心影响力范围在地域文化的所属地。二是内化性。内化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方式,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不是外在的、强制的手段,而是内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三是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效果,因“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和控制不具有强制性,其作用发挥过程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从内而外的转化过程,因而也是稳定和持久的”[6],也就是说,由于地域文化是从引导和塑造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以催生内在社会秩序和非制度性规范,通过内生的社会秩序来规范约束民众行为,因而其治理成效相对比较稳定和长久。四是自觉性。自觉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目标,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依德依习依规依法的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治理更多地从依靠政府他律走向更多地依靠民众自律。

    二、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祝温实践

    祝温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在2006年由祝马村、温泾村、后桑村等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1.7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总人口1825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祝温村认真做好村文化建设和村级治理的结合文章,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人,用健康向上的村庄文化促进农民群众素质提升”[7],注重从当地文化、本村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精神凝聚人心,塑造了良好的乡风民风,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首届群众最满意平安村”等荣誉。总结祝温村“以文促稳”的推进举措,其主要做法有:坚持一个原则,开发一批资源,搭建一批载体,建好一批队伍。

    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稳”的原则。村文化建设是推动村级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祝温村或通过活动载体设计,如开展“乡风评议”和“五个十佳”评选等活动,树榜样、立典型,以身边优秀事迹、人物来教育感化村里百姓;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寓教于乐的墙绘文化,让传统美德、文明新风潜移默化,使人人崇德、行德、立德,在一次次文化活动中,逐步改变村风民俗,实现和谐稳定。无论是活动载体设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都在致力于构建农村共同价值观和集体认同感,形成最大共识,以催生村里内在秩序的重构和巩固,推动村级社会治理。

    二是开发一批资源。上虞有独特且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如,孝德文化、乡贤文化、信义文化、东山文化、慈善文化、基金文化等,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祝温村主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方面,将村文化建设与对接地方文化相结合。地方文化影响着当地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滋养着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开展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价值基础;地方文化易于被当地百姓所接受,便于形成价值共识,造浓农村文化氛围。在村级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文化活动载体的搭建,都应充分利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融于每一项基础设施建设,融于每一项文化活动的设计,以增加群众的亲切感和熟悉度。祝温村将上虞孝德文化与村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开设虞舜学堂、虞舜会堂;将上虞信义文化与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了信义广场、信义亭等;同时将孝德、信义等元素融于各项活动等,实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是将村文化建设与开发本村文化相结合。祝温村积极开发挖掘本村人文历史资源,让群众说自己的故事,使村级文化建设更具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能够使群众自觉践行和传承本村各类人文历史资源的精神价值。祝温村充分挖掘本村各类乡贤名人,开发建设村乡贤文化;大力挖掘各类慈善爱心助捐事迹,开发建设村慈善基金文化;认真梳理村级创业发展史,开发建设村创业文化。

    三是搭建一批载体。在开发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祝温村注重活动载体的建设,围绕本地、本村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易于被群众接受的、能实现较好宣传教育效果的实现载体、表现形式,通过努力先后建立起了文化礼堂、图书馆、乡贤走廊、文化长廊、创业文化史陈列室、信义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教育学习活动场所;搭建了道德讲堂、虞舜学堂、虞舜会堂、春苗计划、贫困帮扶基金、“五个十佳”评选、村校共建计划等平台;组织相关力量创作了村歌《祝愿温馨》;修改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制度性规范。这些硬件建设、活动设计、规范制定等载体建设为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了桥、铺了路,为使文化资源效益转化为社会治理效益提供了可能性,并依托这些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建好一批队伍。祝温村在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是注重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村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村干部队伍在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带头作用,为推动全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稳定把准脉、布好局;其次是注重村乡贤队伍建设,加强乡贤组织建设,成立乡贤文化参事会,充分发挥乡贤在村文化建设中的智囊作用,在解决邻里纠纷、化解村民矛盾中的调解作用;再者是注重村文艺队伍建设,组建文艺表演队、健身舞队、腰鼓队等文艺团队,通过文艺表演活动的开展,宣传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相互谦让、勤俭持家等美德,既造浓了村里的文化氛围,又使村民之间更加和谐团结。

    三、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启示

    传承开发地域文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总结祝温村“以文治村”的基层治理经验,概言之,就是要紧紧围绕和依托地域文化,传承开发地域文化的社会治理资源,结合地域文化抓好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使地域文化能落地、能深入基层群众,发挥以文化人的社会治理效益,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因而在今后具体实践中,要实现在文化传承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地域文化构建、规范、生成和引领作用,应具备或努力构建三个条件,即内容、形式、队伍。

    (一)内容: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培育社会治理文化基因

    地域文化是推进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因而要实现“以文促稳”,首先就是要充分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培育社会治理文化基因,这是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一是要挖掘好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地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教化意义、治理作用,开发地域文化的社会治理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要挖掘和寻找地域文化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点,使地域文化能够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二是要传承好地域文化。在挖掘和开发之后,就应该以多种形式、多个维度和层次来传承地域文化,使地域文化能够绵延相续,同时要注重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域文化类型、精神、内涵等。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逐渐培育社会治理的文化基因,丰富社会治理的文化资源。

    (二)形式:加强地域文化载体建设,构建社会治理文化手段

    内容的传达需要依托一定的表达形式。以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要加强和创新地域文化表达、宣传载体建设,构建起多样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手段。表达、宣传载体建设,其实也是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文化治理功能的过程,这是重点和关键。地域文化宣传载体建设,可以分为硬载体建设和软载体建设,软硬载体建设要兼具,不可偏废其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硬载体建设,如宣传孝德文化,可以建设孝德文化公园、宗族祠堂等,以开展孝德教育,维护和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软载体建设,地域文化软载体建设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规范建设和活动设计:规范建设,包括家规家训、乡规民约等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8];活动设计,包括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评选活动、设置重要纪念日等。

    (三)队伍:建设地域文化工作队伍,培养社会治理文化人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无论是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还是地域文化宣传载体的建设,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地域文化工作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因而,需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社会治理文化人才,这是灵魂和核心。一是要有一批理论研究者,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对于地域文化与当下社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需要有一批人作关注和研究。二是要有一批顶层设计者,对于推动发挥地域文化社会治理作用的路径、方法和载体等,要有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做到蓝图清晰、推进有序、效果明显。三是要有一批基层宣传者,地域文化的弘扬,需要有一批专业的基层宣传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既可以是地域文化的宣讲师,也可以是地域文化的优秀践行者,但是不管其成员组成如何,对于这支队伍的建设都应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要坚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原则,以正能量提振人心,凝聚人心;第二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作为宣传者应以身示范,处处做榜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注释:

    ①参考谢新松在《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中对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内涵的界定,谢新松认为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建构、社会冲突整合、社会发展导向、社会结构互动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

    [2]杨孝容.“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略论梁漱溟乡村民众教育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363.

    [3]梁漱溟.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A].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433.

    [4]周振甫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1991.81.

    [5]何春革.基于文化视角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1.3.

    [6]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3.II.

    [7]马永定,张伟光,戴大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对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治村模式的调研[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5):24.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2014-10-23.

    作者简介:

    胡立刚(1987-),男,浙江上虞,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戴亚惠(1975-),女,浙江上虞,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学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项雅平(1967-),女,浙江上虞,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相关文章!
  • 让·米特里的影像观对华语电影

    王华云+岳凯华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让·米特里没有否认这种观点,而是区分了电影语言与语言学所定义的语言之间的异同。语言学

  • 探索广西“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

    白晓伟摘要: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

  • 武当山旅游文创创意产品设计分

    摘 要: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发展,是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十堰市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文化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