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双一流又称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自2015年开始,双一流战略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其主要的任务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创新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高校音乐专业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逐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最大程度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初步了解了双一流的建设特色,然后讨论了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最后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0 引言

    双一流建设,实际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培养创新人才。对各个高校来讲,基于双一流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对提高教师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高校竞争优势带来了直接影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高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双一流”建设特色与创新人才培养

    1.1 建设特色

    一是强调主干学科,彰显办学特色。双一流将学科作为资助主体,通过建设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学校的建设。资金支持方面,高校预算拨款制度要统筹考虑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财政统一安排资金;学科建设方面,引导水平较高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实现差异化发展,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方式。[1]

    二是突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制度。围绕绩效内容构建约束机制,确保学校的未来建设具有一定的特色。双一流方案指出,根据办学质量尤其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分配资金,为办学水平较高、教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提供更多支持,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强调扶优扶强扶特,并将淘汰机制融入遴选过程中。

    1.2 创新人才培養与“双一流”建设

    大学有机整合了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创新人才。我国只有坚持科学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道路,才可以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因此,双一流总体方案的核心内容即培养创新人才。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应不断改进高等教育机构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2 “双一流”高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本质

    2.1 模式内涵

    学,即教学,是大学的根本。教学活动综合了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时,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梳理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保证学生未来顺利地参与艺术实践。

    研,即科学研究,是学科研究的前提。科学研究是指人类借助自身知识,联合创造性技术,建立世界一流学科,最终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相较于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

    演,即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效区别的特色内容。艺术实践具体检验了学生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客观呈现教学和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2]

    实际上,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还表现出三位一体的特征,即教学中强调创新思维的应用,科研过程中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将成果作用于教学和艺术实践,以舞台的形式呈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这些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

    2.2 模式本质

    一是培养拔尖人才。该模式主要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有机融合课堂与实践、理论与技能、教学与科研,真实凸显学生的个体优势,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特性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此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成为能表演、能创编的高级人才。

    二是传承文化。该模式有利于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继承发扬地域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为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提供展示的平台,从而传承和创新文化,深度融合科学研究和艺术实践,在最大程度上对地域文化和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有效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三是努力转化成果。该模式成功对接与转化了教学、科研及艺术实践,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基础理论和艺术实践有效整合,结合校园和社区建立具有音乐专业特色的艺术展示平台,使音乐专业更好地服务于校园和社会。

    3 “双一流”背景下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3.1 围绕实践教育建立教学新模式

    目前,高校音乐专业采取的理论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利用双一流建设思路消除传统唯知识论带来的影响,使音乐艺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保证实践教育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一方面广大教师必须认清传统填鸭式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吸收借鉴最新的教育知识,为学生创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校音乐专业应围绕实践教育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为音乐专业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进行实践操作奠定基础。目前,一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实践教育,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吸引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实践活动。[2]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教学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领导的作用,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严格。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际上,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更喜欢研究理论,对具体音乐技能实践的研究并不深入,师资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明显不符。为此,高校一方面积极寻求与音乐文艺界的合作机会,鼓励一线音乐工作人员主动负责实践教育;另一方面,完善评价教师的相关条例,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3.3 建立多方联动教学体系

    对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来讲,独立开展创新学习非常困难。因此,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对学生创新给予大力支持。具体来讲,就是最大程度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让每个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例如,高校与社会各方通力合作,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设备等,保证学生在短期内快速学会有关内容。此外,高校与教育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一线实习的机会。

    3.4 科学研究地域特色,建立实践平台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地区。音乐学科的发展应汲取高校所在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内外部的特征,促使科研对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反哺:一是通过稳定的科研方式扩大教学范围,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文化;二是艺术实践通过科研成果积累丰富的材料,进而全面研究地域文化的特点,利用舞台继承与发扬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借艺术实践表达音乐的魅力,突出音乐专业的学习特色。

    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的成果可以通过校园和社区进行展示,同时增强了社会影响力。音乐是宣传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与其他文化形式比较优势更明显,即音乐的展示度和美誉度都极高。音乐专业学科应尽可能全面向学生传输音乐文化知识,为课堂教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地域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高度融合课堂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建设音乐社团、组织文艺汇演等方式增加校园文化的魅力,最终全面展现校园文化的风采,为校园发展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

    社区是社会群体或组织在某一区域内聚集生活的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音乐直接影响了社区文化的建设,音乐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文化水平、净化社会风气、陶冶群众情操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应将不同社区的人文特色、地域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群众文艺活动、社区合唱团活动、音乐作品欣赏会等高度融合,为音乐学科与社会文化创建交流平台,从而提升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

    4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吸引了多方主体的参与。高校已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任务,如何提高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永远探讨的主题。高水平大学必须勇于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高校要抓住双一流发展的重要机会,制定具有音乐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2] 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中国高等教育,2017(3):26-28.

    作者簡介:刘明月(1986—),女,黑龙江青冈人,硕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扬琴演奏)。

相关文章!
  •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张力汤美娜无论哪种造型艺术,都具有同其内容和表象相通的精神内核,而这就是它所呈现的造型艺术之美。差别仅在于——“因其各自独特的审美

  • 从大广赛谈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

    【摘 要】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高等院校最广、参与师生人数最多、作品水准最高的国家级大学

  •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唐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意识过,但它一直住在心里,也总会在心里。忘掉的也忘不掉,记住的总会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