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

    柯雪芬

    【摘要】导语,历来被语文教师当作教学的“突破口”,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导语应具有的语言艺术:一、新鲜激趣;二、启发激疑;三、感染激情;四、描摹激境。

    【关键词】导语 启发 感染 描摹 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导语作为一堂课的开场白,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叶圣陶曾经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当,足以奠定全幕的空气,使人家把纷乱的杂念放下。”我以为,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摄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定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发人深省,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导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其应具有哪些语言艺术性?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抛砖引玉,以求方家指正。

    一、新鲜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有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上《人是什么》时这样导入:“有一种动物,太阳出来时是四条腿,中午的时候是两条腿,太阳落山时是三条腿,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生:是“人”。)关于人,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顿悟。这对人的理解确实很有意义。其实,关于对人本身的思考自从有了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人》。”这个导语,融汇了谜语和唱词,在熟悉中透着新鲜,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思考。一般而言,新鲜的东西最能激发人的兴趣,新鲜的语言最能快速激活学生的情绪,促使其深人钻研问题,使课堂气氛趣而不俗,活而不乱。

    如何保持语言的新鲜性呢?语文教师除了要博闻广采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警句等各种材料,保持语言的丰富性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与生活联系起来。生活的潮流我们阻挡不住,生活的逆流我们防不胜防,既然如此,干脆我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去适应他们。转变旧的观念,站在生活潮流的前端,用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关注学生的焦点话题,认真提炼,引入课堂。这样,我们的导语就具有生活常新,语言常新的艺术魅力了。比如在学习《胡同文化》时,中央电视台的《大宅门》正在热播,而电视剧也成了学生课余消闲的话题。于是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生活在皇城根儿的白景琦用他的笑声推开了两扇民族的大门,在这两扇大门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京都文化?今天我们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将更能理解京城人、京城文化。这样的开场,就迅速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向课文推进拓展。

    二、启发激疑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地话,那么,教师不是把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果实放到学生手里或一伸手就能逮到的地方,而是把它挂在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这个比喻就形象的说明了启发的含义和功能。在讲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唐朝诗人卢延让诗云“为吟一字安,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支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板书),这里为何说是对一“溪”云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当然,所启之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不啻于一上课就给学生一记闷棍;所启之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无味;所启之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同时,此种导入的语言还需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等提问技巧,使学生在老师所启发的悬疑下善于探索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感染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如何激发他们的情感,释放他们的心灵?我以为教师动情,学生方能动容。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融合着自己的真挚感情,去感染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心有戚戚焉”。

    比如在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峻美”。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翁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在世界文坛上,给我们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伟大的作品,大大的丰富了世界文化的长廊。他虽然贵为伯爵,但是他的灵魂却始终放射着自由和博爱的光芒,他爱这块土地,也爱这块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可是,他的妻子却不理解他,最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出走,不久病逝在一个陌生的小站上,托尔斯泰一生为声名所累,所以他才希望自己死后埋骨于一处他自己选择的幸福所在,将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栖之地。1946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造访了俄罗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语言不同语普通语言,它是一种被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导入新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当然,运用此法,对于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把握好语言情感的度。

    四、描摹激境

    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运用了这种方法:“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于是,农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一层金色,显得那么有诗意。那金色的彩霞,浅黄色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珠,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让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果园的清晨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行踪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这段导语,既传神的描述了客观的景物又抒发了主观的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绚丽的晨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从而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种通过描摹再现情境式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营造出一种与课文相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并在这种情境中加强情感体验,从而得到情感共鸣。青少年处于黄金时代,正是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描摹的语言应力求美感,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当然,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教师在追求导语的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导入的语言必须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忌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忌含糊不清、空发议论,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领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学生登堂入室。

    ★作者简介:柯雪芳,湖北省武汉市常青一中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