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及分析
卞明明 宋金玲 冯佳音 刘志亮
摘要:为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型面积赤潮(大于100km2)频繁发生。
关键词:赤潮;秦皇岛海域;分析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赤潮一般发生在各国的近岸海域,面积可达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由表及里波及的海水厚度为3m左右。
秦皇岛市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部位、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40°37′,跨1°15′;东经118°33′~119°51′,跨1°18′。秦皇岛海域岸线总长126.4km,分布有三个岬角式港湾、分别为石河口港湾、汤河口至金山嘴港湾,金山嘴至滦河口沙质港湾[2]。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秦皇岛海域赤潮频发且规模不断扩大,给当地的渔业、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笔者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以便为今后该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警奠定基础。
根据2005至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秦皇岛海域发生赤潮情况如下:
2005年,秦皇岛全市海域未发现赤潮[3];2006年度秦皇岛市共发生2次赤潮,第一次发生在山海关东部海域,赤潮面积180.5km2,第二次发生在北戴河、秦皇岛港附近海域,赤潮面积250km2[4];2007年度秦皇岛市共发生4次赤潮,均发生在山海关和海港区附近海域,发生时段集中在7-9月的赤潮易发期内,并且有3次被确认为有毒赤潮,在秦皇岛海域尚属首次[5];2008年未发生赤潮[6];2009年在秦皇岛市海域共发生两起赤潮,面积分别为460km2和1000km2,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危害[7];2010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3次赤潮,其中发生的微微藻赤潮,面積约3350km2[8];2011年,秦皇岛市沿海共发生4次赤潮[9];2012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6次赤潮,其中一次持续时间两个多月,赤潮面积高达3400km2[10];2013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6次赤潮,最大一次赤潮发生在唐山市乐亭至辽宁绥中沿岸,面积为1450km2[11];2014年秦皇岛市沿海海域共发生6次赤潮,有2次赤潮面积超过100km2[12];2015年秦皇岛市沿海发生6次赤潮[13],其中抑食金球藻引起的赤潮最为严重;2016年秦皇岛市沿海共发生6次赤潮,该年是赤潮藻类种类最多的一年[14];2017年秦皇岛市近岸海域共发现5次赤潮,金梦海湾附近海域为赤潮高发区[15],4次的赤潮范围均涵盖该海域。
各年发生赤潮现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
2秦皇岛海域近年赤潮发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5-2017年秦皇岛市海域赤潮发生的分析,总结如下:
秦皇岛赤潮生物种类较多,其中夜光藻在秦皇岛市各个海域附近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出现次数高达22次,但是其持续的时间都比较短,只有在2006年、2009年以及2014年,4次赤潮发生面积超过了100km2,其他时间面积都不大,没有造成重大的影响。除了夜光藻以外,抑食金球藻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藻类之一。在往年公报[8-9]中提及的微微藻,2012年定名为抑食金球藻,自2009年微微藻赤潮首次在我市海域发生以来,到2015年,微微藻已经连续七年在秦皇岛市及周边海域形成赤潮,抑食金球藻引起的赤潮呈现出覆盖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这13年的公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型面积(大于100km2)赤潮发生了11次,绝大多数都是受夜光藻和抑食金球藻的影响。
根据上表显示,在秦皇岛海域有毒藻类的出现也是频率比较高的,共计21次。其中,有7种有毒藻类(微小原甲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米氏凯伦藻、古老卡盾藻、塔马亚历山大藻、血红哈卡藻)曾影响了赤潮的发生,微小原甲藻与赤潮异弯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2种藻类,分别是6次和5次。在2016年,不仅是有毒赤潮藻类种类最多的一年,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年,该海域发生塔马亚历山大藻,导致近岸海域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超标严重,出现多起因食用紫贻贝中毒病例。
2005年和2008年,秦皇岛海域未发现赤潮,2005年原因不明;而2008年的公报[6]则显示,可能是因为秦皇岛市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正在恢复健康。其余的11年该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几乎越来越多,藻类种类也在逐年增多,甚至有毒藻类成为赤潮发生的重大元凶;
除此之外不难发现,赤潮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赤潮发生面积的重要因素。
3结论
秦皇岛海域发生赤潮可能是因为海水富营养化、地理特征、水文、气象等因素造成的。由于赤潮发生时赤潮生物异常爆发性增殖,海洋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也会引起海洋鱼、虾、贝等生物死亡,或使毒素富集在海产品中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需要积极寻求赤潮监测和预警的方法和手段,为秦皇岛海域的生态平衡和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友文.遥感图像在秦皇岛海域赤潮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秦皇岛:东北大学,2013.
[2]刘明华,崔虹,张诚.秦皇岛海域生态环境特征与赤潮监测[J].海洋环境科学,1999,18(4):43-47.
[3]2005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局,2006:12.
[4]2006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局,2007:12-13.
[5]2007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局,2008:14-15.
[6]2008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2009:16.
[7]2009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2010:14-15.
[8]2010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2011:13-14.
[9]2011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2012:14.
[10]2012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2013:15.
[11]2013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局,2014:17.
[12]2014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局,2015:14-15.
[13]2015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局,2016:15-16.
[14]2016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2017:16-18.
[15]2017年秦皇島市海洋环境公报[R].秦皇岛市: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2018:18-19.
A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theoccurrenceofredtideinQinhuangdaoseaarea,thedataofredtideinQinhuangdaoseaareafrom2005to2017werecountedandanalyzedfromdifferentangles.Theresultsshowthatthespeciesofredtideorganismsintheareawerevariousandwidelydistributed.Largeareasofredtides(morethan100km2)occuredfrequently.
Keywords:redtides;Qinhuangdaoseaarea;analysis
(收稿日期:2019-07-18;修回日期: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