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情感类节目教育功能浅析

赵 尚
以主要展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或事件),借以吸引和感染观众为显著特点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如今在我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当然,“情感类节目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节目形态,而是对其表现内容、体裁、角度以及表现方式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界定。”①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河北卫视的《真情旋律》、北京卫视的《真情互动》、湖北卫视的《往事》以及央视的《讲述》等。作为一种比较新兴的节目形态,情感类节目显示出了比较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既然一般被定位为电视“社教类”节目,那么我们就对它的教育功能作一下解析。
情感类节目的美育功能
电视情感类节目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可以看作整个社会进行美育的一部分,是美育的一种形式,是通过电视进行的社会美的美育。比如在一期《真情旋律》节目中,“双癌少校”隋继国不向死神低头,只身单车行万里,义务宣传骨髓捐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普通的而又高尚的思想,无疑能够感动电视机前的观众。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和奋斗目标。所谓和谐社会,包括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等内容。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过的一些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在我国出现了。自然生态恶化、工具理性膨胀、市场拜物横行、精神疾患蔓延等,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所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功利主义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信条,人的人性和人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人际关系更加实用化,个体心灵倾向于自我闭锁,情感交流相对匮乏与单调等,总之是一种“物质生活富裕与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两极发展的悖论”②,这当然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当然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展现普通人的人性美,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为主的一些电视情感类节目便具有生逢其时的审美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这类节目像是心灵鸡汤一样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温暖、抚慰、净化和启迪,培养提升人的内在情感力,进而能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自身,使自身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节目不同程度地彰显了普通人的内在美,因为这些内在美而让电视观众们容易产生对他人的爱,有助于人们抛弃人与人是兽性关系的自然主义理解和“他人是地狱”的灰暗存在主义理解,建立人与人是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的人道主义理解。“人间自有真情在”,通过电视情感类节目,人们还能够感受到整个社会的美好和温暖,从而有助于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所以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
情感类节目的德育功能
别林斯基说过,“道德和美是亲姊妹”,实际上美育德育在很多时候都是难以分开的。呈现为社会美的情感类节目中的当事人在道德上都是高尚的,因而在审美上也达到了一种崇高的抑或是悲剧的美的境界。这样的情感类节目就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的形象之中了。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突出,情感类节目不仅是对美好道德的一种弘扬,也是对道德缺失的一种贬抑和批判。许多情感类节目在一步一步澄清事实的过程中,道德上的是与非就相应地彰显。比如江苏卫视《人间》有一期调解一对恋人矛盾的节目,事情起因于女主角对前夫的照顾和治病。原来,女主角虽然已和前夫离婚了,但当她得知前夫重病在床,而他新结识的女友又突然消失时,便义无返顾地照顾起了前夫,而且还为他凑钱治病。女主角新结识的男友不能理解,两人的矛盾就此产生。后来前夫的女友出现,自称为男友借钱去了,而通过记者的调查和女主角的暗中取证,证实前夫的女友根本就不是借钱去了,也不想为男友借钱治病。真相被揭穿后,坐在隔壁等待区的前夫女友无言以对,起身离席而去。节目进行到这里,两个女人在道德上的是非不言自明。这时候不需要主持人和特邀专家、嘉宾去过于明显地引导,电视机前的观众已得出结论。这时节目的“情感场”已成为了一个“道德场”,对道德缺失的否定也就是间接地对道德高尚的肯定,无形中起到了道德弘扬的作用。
“作为人类最高尚的精神需求,关于爱、诚信、忠实、友善、宽容和责任等主题永远不会过时,无论社会有多少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甚至阴暗面,真善美的价值都是永存的。”“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弘扬并非已经过时,只是更需要一种传播的艺术和理念。”③无疑,电视情感类节目弘扬道德的“传播艺术”是成功的,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情感类节目的智育功能
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情感上的矛盾和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不是单靠道德上的评判就能解决的。比如在江苏卫视的一期《超级调解》节目中,三女儿与三女婿与岳父母生活在一起,三女婿毕业两年了都没有找到工作,除了在家里帮岳母做家务外就是写诗,因而被妻子、岳父以及妻子的姐姐、姐夫们看不起,家庭矛盾就此产生。在调解现场,岳母和女婿站在一起,而妻子和父亲站在一起。究竟该怎么办,节目最后请上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轻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比较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许多的心理问题在表面上又都表现为情感上的矛盾和问题。情感上的问题有很多不是单靠道德就能解决的,还要靠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法律等专业知识来解决,所以我们在许多的情感类节目里面便看到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律师等嘉宾的出场,为当事人解疑释惑,出谋划策。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不仅对当事人,而且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起到了一种启发、借鉴和教育的作用,无疑也是智育功能的一种形式。
情感类节目的情商教育功能
情商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以及生活是否幸福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通过大量的情感类节目,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的人际矛盾都是一时情绪的冲动与失控造成的,经过主持人与专家的循循善诱与耐心调解,当事人的情绪得以平静下来,矛盾也就不难得到缓和与解决了。北京卫视有个栏目叫做《真情互动》,刚开始节目立足于公益,有着很强的悲悯性色彩,视角直击老弱病残、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在每期节目中先让嘉宾把苦难给“哭诉”出来,然后再实施经济救助。节目刚播出,效果还不错,但是问题很快随之而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半年后转型的栏目不再是悲悯性的情感节目,而成为励志性的情感节目,展现的是真情人物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弱势人群奋发向上的精神。果然,转型后的栏目对观众更有吸引力了。因为栏目转型后,节目中的当事人不但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而且都是有着“自我激励”能力的高情商的人,这样的节目无疑具有“情商教育”的功能。
美育、德育、智育和情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所以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今天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给人快感的、经过娱乐和审美的包装与处理过的电视情感类节目,能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启发人,最终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可以说这就是情感类节目的“教育艺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 释:
①③范 愉:《社会转型与公众精神需求——谈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功能与规范》,《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②曾繁仁等:《现代美育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相关文章!
  • 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发展

    李虹+孙宇科【摘要】公益广告对于传承社会优良传统,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为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结合

  • 《名人面对面》栏目的风格特征

    郭俊艳<br />
    【摘 要】《名人面对面》创办于2000年,至今已有14年的发展历程。它已成为了凤凰卫视的知名栏目,在国内外华人电视圈享誉盛名。

  • 书架

    《迸涌的流泉》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著,卫茂平 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定价:45.00元提要:该书是德国马丁·瓦尔泽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