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物理教学中生活经验的影响

徐峰
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经过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年龄大都在十五岁左右。十五年的生活积累,对高中的物理教育有利有弊。十五岁的年龄是人生的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抽象思维水平仍然较低,处于从直觉型、经验型向逻辑思维型的过渡期。科学辩证思维处于初始状态,所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持。而学生十五年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就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十五年来积累的生活经验,并恰当的融合到以后的物理教学中,成为每个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学生的生活经验多种多样,诸如:儿时坐的小车只有推着才会走;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高速运动的物体具有很高的杀伤力;额定功率大的灯泡更亮;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等等。这些生活经验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但是这些经验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些只是一些肤浅的表面的东西,距离真实的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还比较远。学生的生活经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客观事实真实的正确的反应;一类是对客观事实错误的反应,我们可将它称之为错觉,对它们要区别对待。无论哪一种,只要在教学中恰当利用,都可以在活跃课堂气氛、凝聚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对客观事实正确反映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应用。比如在新课导入时用来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尽可能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比较熟悉自然、生产、生活中感知的事物,来领悟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由于这些生活经验比较形象直观,所以学生比较容易对知识产生共鸣,在最短的时间进入状态融入课堂,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例如:讲解“波的形成与传播”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波动现象比较多,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诸如风吹麦浪、石击水面、抖动绳索以及“带操”表演等经验,通过这些场景的描述,渲染了一个波动的世界。由于这些场景有的学生见过的;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让学生迅速的融入这节课,为下面对波的形成传播的讲解打开了良好的开端。还有些经验甚至可以取代课堂的演示实验,例如:几何光学板块的教学中,以下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取代实验来用。漆黑夜晚手电筒笔直的光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条条彩色光带,透过缝隙直射进房间的阳光等都可以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证明。碗里水面以下的筷子往上偏折了、玻璃下面的字迹位置抬高了、游泳池水实际深度比看着要深很多等,在讲解光的折射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产生原因。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肥皂泡、昆虫翅膀上的彩色光带,可以作为光的干涉的实例进行定量分析。有这些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用来创设物理情景,或者代替演示实验,或者用作巩固知识的训练,把原本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对于凝聚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大有帮助。
对于第二类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称之为“错觉”。是对客观事实的错误反应,这种错误反应是由于过多的干扰因素掩盖了客观事实,学生由于个人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排除不了这些干扰因素,从而形成了自以为正确的经验,并将其牢牢记忆。有个成语“先入为主”,意思是先听进去的话或者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遇到不同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所以这些“错觉”已经先入为主的占据了学生的思想,要想把这些错觉从学生思想中彻底的扭转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处理。
1.矛盾澄清法
我们首先肯定学生这类错觉是正确的,就从这个错觉出发,逐步引申、层层剖析,只要这个生活经验是错误的,总能找出它的纰漏或矛盾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它确实是个错觉,驳倒原错误经验的同时还能建立起正确观点。例如: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经验:物体越重下落越快。我们不妨参考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这本书里的思想,对学生作分析:如果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是对的,那我们取一块大石头,例如它的下落速率是8,和一块小石头,下落速率是4,将它们栓到一起,由于小石头速率小对大石头运动的迟滞作用,整个下落速率应该小于8;也就是说物体越重下落越慢。我们以物体越重下落越快为基础推出了物体越重下落越慢的结果。“矛盾”出现了,学生会恍然大悟。驳斥错觉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类比消除法
有些错觉是学生对已学的概念规律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造成的,由于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面对物理抽象的概念一头雾水,从而对物理概念产生错误的认识。要想纠正这类错觉,就要努力让这些错误的概念形象化。所以我们不妨用类比的方式从生活中找出具体的例证来说明。例如:在讲解完加速度的概念时,由于对加速度认识不清,学生会有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的错误认识。我们可以这样类比反问学生:你们现在是十五六岁的年龄,是你们身高长得最快的年龄,以后逐渐会长的慢下来,但是以后你们的身高是长起来了还是短下去了呢?到这时不用再做过多解释学生就会明白了。
3.实验纠错法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因地制宜的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动手实验探究,用实验来验证某些经验的正确性。这样在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的同时,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身边的废弃收音机里的磁铁,旧玩具里的电动机,还有易拉罐等等,甚至讲台上的一粒粉笔头,一张纸都可以作为实验的器材。例如:对学生思想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个认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激光小手电斜照家里的金鱼缸,注意观察光斑的位置。学生动手之后自然会对光沿着直线传播有了自己的认识。
总之,要区别对待学生生活中各种经验,将正确的经验,把它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方法同时从实践和理论上纠正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认识。并让学生逐渐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物理的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