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刘波?罗洪渔?程慧琳

    摘 要:“雷州换鼓”曾被明代冯梦龙誉为“天下四绝”之一,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它是湛江本土民俗文化的基础和缩影,更是湛江人文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对“雷州换鼓”民俗文化作进一步梳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探寻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必将对湛江经济建设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雷州换鼓”;雷州;文化;意义;湛江

    0 引言

    “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1]这是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拼生觅偶》中的论述。“雷州换鼓”这一“天下四绝”之首的诞生地就在广东湛江。在中央电视台2017年《魅力中国城》和2019年《东南西北贺新春》栏目中,一系列体现湛江地域特色、饱含湛江浓郁风情和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节目一一呈現。“雷州换鼓”作为湛江民俗文化的经典名片,也被揭开了神秘面纱,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相关舞蹈节目的创作引起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热议,也引起了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号召下,重新审视和梳理“雷州换鼓”这一传统文化,挖掘其文化内涵,探寻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 “雷州换鼓”文化

    “雷州换鼓”源自雷州先民古老的敬雷祭雷活动,是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州半岛历史上多雷暴,人们为了求得雷神的仁慈与眷顾,每年都会虔心祈祷,并制造最好的铜鼓来敬献给雷神,从而换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逐渐形成大型的祭雷活动。“雷州换鼓”文化是这一历史的延续,展现的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也不是单纯的人文现象,它是雷州半岛历史发展变迁与社会文化相融的产物,它包括了雷州半岛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是湛江“雷文化”的集中体现。

    2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

    2.1 “图腾崇拜”是“雷州换鼓”的文化基因

    雷州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是世界上仅次于爪哇岛的第二大雷区,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广东通志·雷州府》记载:“雷州海郡也,五岭之地,此为极南。地湿而热,积土薄而阳气泄。夏秋飓风大作,驱潮则咸流逆上,挟雨则拔屋撼山,昔人谓雷地。”[2]古时候的雷州是蛮荒之地,旱季和雨季区分异常明显。旱季来临时,常年干旱、土地贫瘠、赤地千里,人们颗粒无收;逢雨季来临,又常常电闪雷鸣、台风肆虐、暴雨成灾,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使得雷州先民不得不对上天产生敬畏之心。在蛮荒愚昧的远古时期,雷州古越族人便认为雷是主宰自然界的天神,具有无坚不摧的神圣能量,于是产生对雷的图腾崇拜,崇雷与敬雷自然成为“雷州换鼓”文化衍生的先天基因。

    2.2 “互换互应”是“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核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核是“互换互应”。这种“互换互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权力的更替和天人互应。

    其一,权力的更替。“雷州换鼓”的“鼓”为铜鼓,铜鼓在华夏文明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史籍记载:“有鼓者,为号都老,群情推服。”“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之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3]由此可以看出,拥有铜鼓是部落首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把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铜鼓这一重器献祭给雷神,希望得到雷神的眷顾,则代表“都老”和“王”对雷神的臣服,代表权力的更替。

    其二,天人互应。关于雷人造鼓祭雷,最早见于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补遗》:“雷州之西有雷公庙,百姓每岁配卒造连鼓雷车置庙内。有以鱼、彘肉同食者,立为霆震,人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4]雷州先民每年都把新造的雷鼓供奉于雷公庙,并奉上美酒佳肴,祈愿雷神驾驭新雷鼓雷车行云播雨,造福人民。而巧合的是,每逢祭祀都会迎来雷雨霹雳,人间鼓声与天神雷声交相呼应,而在雷雨过后,人们总能在野外田间拾得“雷公墨”,如获至宝。以上种种现象,使得人们认为他们的诚心祈愿得到了雷神的回应。

    2.3 “敬祖归宗”是“雷州换鼓”的文化延续

    据民俗学家考证,雷州先民用铜鼓祭祀雷神主要是唐代以前,而唐五代以后,则主要演变为对雷祖陈文玉的崇拜和敬祭。

    雷祖陈文玉于唐贞观年间担任雷州刺史,他勤政爱民,精察吏治,兴修水利,郡民丰衣足食。他奏请唐太宗改东合州为雷州,亲自督建雷州城,完成了统辖雷州的大业。他是雷州历史上德高望重的“父母官”,雷州人民敬奉他为雷祖。在他逝世后,唐太宗鉴于其丰功伟绩,以及出于对边疆属地政治稳定的需要,于贞观十六年诰封其为“雷震王”,并建祠世代祀奉。随后的历朝历代也对其进行多次诰封,陈文玉逐渐成为雷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由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即陈文玉羽化升天的日子,官民共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正月十五前后,属地政府官员和庶民齐聚,把新制的铜鼓置于祠堂,设酒席敬献,各族人民大摆雷鼓阵,表演傩舞、蛙舞、龙舞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敬雷祭祖的宗教活动,人山人海,盛况空前。[5]“雷州换鼓”一说此后便记载于古籍文献,古老的祭雷活动也逐渐成为祭祀宗族、缅怀先祖的人文事象。

    对雷祖陈文玉的神明化,标志着雷州人民从对“自然之神”的崇拜过渡到对“社会人神”的崇拜。雷祖陈文玉伟大的感召力成为雷州后人凝心聚力、励精图治的精神信仰,雷州族人们的团结意识、宗族意识、家国意识也随着“雷州换鼓”等一系列有关雷文化的民俗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

    3 “雷州换鼓”的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在历史上成为“天下四绝”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其较高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各地与雷州人民的往来,促进了古雷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那么,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雷州换鼓”文化对当下的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深入探讨和研究“雷州换鼓”文化又有何现实意义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3.1 促进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湛江的古先民通过辛勤的生产劳作,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我们留下了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当今高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观念等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年轻一代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很容易出现身份认同上的“断代”和“不确定”。相当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消失的险境。因此,开展包括对“雷州换鼓”在内的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将引领更多年轻人关注与参与,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3.2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回溯历史,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最南端,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和融汇了古老的南越、俚僚文化,不断地碰撞与融合更新,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雷州文化。当前,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湛江经济建设的全面崛起,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全国各地以及全球各地的人们来到湛江工作学习,并逐渐落地生根,在带来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影响和促进了湛江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湛江人民,进一步挖掘和繼承“雷州换鼓”传统文化,将使我们在面对新的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与其他先进的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并逐步提升自身文化的影响力。

    3.3 提升城市艺术品位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是当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对外宣传良好的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加快对湛江城市文化的打造,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能够促进湛江经济的发展。通过挖掘湛江优秀传统文化——“雷州换鼓”,并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将有利于湛江城市艺术品位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宣传。

    3.4 助力城市文化繁荣和跨越式发展

    湛江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相对于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现在落后了,这就需要有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力度、更快的发展步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经济的崛起,而经济的崛起也需要依赖深厚的文化支撑。通过探讨“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并研究将内涵转化为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平台展示独具特色的“雷州换鼓”文化,将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对助力湛江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雷州换鼓”起源于雷州先民古老的祭雷活动,是古雷州奇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雷州换鼓”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是湛江本土文化的基础和缩影,更是湛江人文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文化价值极高。进一步梳理和挖掘“雷州换鼓”文化,并加以合理利用,必将对保护与传承湛江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城市形象与文艺品牌以及城市文化繁荣与综合跨越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3)[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陈志坚.雷祖—陈文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3] 王宇,蔡举坤.雷州鼓文化与“雷州换鼓”辨议[J].岭南文史,2007(04).

    [4] 刘岚.雷祖文化特性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2).

    [5] 牧野.雷州历史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波(1982—),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舞蹈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教学与作品创作,民间舞教学与创作实践。

    罗洪渔,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6级舞蹈编导专业学生。

    程慧琳,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6级舞蹈编导专业学生。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