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提升路径研究

朱艳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重要决策。高校科研水平是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的关键性因素,科研人员则是高校科研创新的核心力量,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是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和防止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保证。因此,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加强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教育则是势在必行。从阐释科研道德教育的内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科研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并从自律、他律及借鉴先进经验等方面阐述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提升途径。
关键词:科研道德教育;迫切性;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8)04-0097-0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与我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提升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文件,开启了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9月共同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科研是大学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核心竞争力,科研人员的道德素养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行为和道德失范,会严重影响高校良好的科研风气、阻碍高校的科研发展。教育部于2016年9月1日出台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就是要加强高校科研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现状、迫切性、提升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现状
(一)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内涵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关系所决定,具有引导、教育和调节的功能。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实际上每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Ⅲ具体到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科研人员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指从事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当今社会,各种不道德现象频繁地冲击道德底线,拷问人们的道德良知。因此,在重树道德权威,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社会诉求之下,道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道德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科研人员道德教育则是一般的道德教育在科研活动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是以培养和提高科研主体道德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是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复杂过程,也是为保障科研、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而帮助科研人员达成共同遵守的道德律令。
高校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科研道德意识教育即培养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意识,帮助其从思想、信念和情感等方面构建道德体系;其次,在科研道德规范教育过程中,培养科研人员掌握评价科研实践价值取向的善恶准则,是科研人员必须遵循的具体要求;最后,科研道德实践教育是指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一切具有道德意义的科研活动。从微观层面上看,科研道德教育也包括三个层次:道德层次,指对科研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技术层次,指引文注释、成果署名及各种符号的使用;内容层次,指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通过微观层面教育活动,使科研人员形成正确的目标、态度、客观公正的科研规范和准则。科研道德教育应帮助科研工作者树立求真务实、严谨客观、勇于批判的科研信念、帮助其形成科研自律性,自觉遵守科研规范的习惯,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塑造高校科研人员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既需要外在道德规范约束,也需要内省修炼内化为自身素养。这一过程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然而国内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及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科研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还有待时日。首先,大多数高校注重制定各种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罕有开展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即使有科研人员违反了科研道德一般也会从轻处理,极大损害了科研道德。其次,高校科研道德规范较为滞后。教育部2016年9月1日才出台《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在这之前科研道德教育缺少权威的规章制度和指导办法,自然难以大规模展开科研道德教育。最后,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研究较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立本发表在《光明日报》的“青年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等为数不多的文章。由此可见,现实调查和理论探索的匮乏严重妨碍高校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
二、加强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在“雙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更具有迫切性。“双一流”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既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又要直接参与到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因此,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的科研工作地位不可替代。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道德则决定了高校科研水平,也影响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科研人员的道德素养在保障科研活动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随着科学与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高校人员的科研道德教育作为形成和巩固科研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科研道德是高校科研人员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而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又决定着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这种科研价值观会指导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行为,好的科研行为将会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坏的科研行为将会为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目前,国内高校缺乏持续深入的科研道德教育,忽视了培养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意识与学术规范意识,造成了有些科研人员学术道德水平不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学术道德冲突时,没有守住学术道德的底线。国内高校近年来出现大量丑闻,如剽窃和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项目评审违规操作等,这些都亟需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重新审视科研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在高校开展广泛深入的科研道德教育,使高校科研人员具有了良好的科研品德和规范的学术行为,让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避免失范和技术不当行为,守住学术道德底线。
其次,高校亟须科研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用道德规范引导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促成科学良知的回归,从而促进科研健康发展,维护科学尊严与科研工作秩序。有些高校科研人员受到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企图在科研工作中走捷径,不尊重研究规律,追求短平快地出成果;或者缺乏创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更有甚者,为了名利不惜在科研成果上弄虚作假。比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教授干细胞研究成果系伪造案在世界科学界反响极坏。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危害学术生态环境,科研管理制度能在外部约束科研人员的行为,但还需要内在的道德规范才能标本兼治。
最后,科研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行为,有着科技和道德的双重价值。科研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规范性,是科研行为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在防止科研腐败和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是内生性因素,具有内源性作用。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有科研道德教育的保驾护航,因此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教育活动。
三、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的提升路径
科研道德教育在于改造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属于伦理道德教育,难度之大显而易见。这一漫长的教育过程,中间若出现停顿或退步也属正常现象。针对科研道德教育这一特征,高校需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坚持从自律、他律以及借鉴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先进经验人手,来探索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道德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形成道德自律
提升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需要激发内在约束力,形成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康德说:“有两件事物,当我对它们思考的越恒久,我就越对它们抱有敬畏之心,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内心的道德律令。”只有唤起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他们才能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一直恪守科研规范,如果科研人员失去了对“内心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就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自律必不可少,唯有科研道德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时刻自我监督、自我反思,科研道德规范才能发挥最大的警示与指导作用。
激发科研人员道德自律的科研道德教育,第一个方法是唤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当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拥有无限的热爱,将其视为可以奋斗终身的神圣事业,就会在日常科研中一丝不苟地遵守科研规范和准则,不会轻易为了一己之利而打破底线。第二个方法是树立科研道德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强化道德自律,鞭策自己见贤思齐。因为科研人员的科研生涯长达几十年,他们需要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道德自律非常困难,因此需要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的榜样,反复强化道德自律。
(二)建立科研规范制度
提升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需要建立相关的科研规范制度,通过他律来制约科研人员的道德行为。要求所有的科研人员有着很强的自律性强、并可以持之以恒是不切实际。因此除了激发科研人员自律以外,还需要用完善的制度来开展科研道德教育。如北京大学发布的《北京大学教师学术纪律规范》、被称之为“清华十戒”的清华大学制定的《清华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以及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16年9月颁发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都对各种科研人员的不端行为做出了说明,并明确了惩罚方式。其中《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规定。通过规章制度,不仅明确了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责任也健全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的受理机制,严格规范了高校科研人员的道德行为。
当然,一套完善制度规范,还需要认真执行,大力落实,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更无法对科研人员展开切实有效的科研道德教育。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执行科研道德守则和学术纪律规范,处理了不少学术不端行为,很好地维护了高校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落实执行违反科研道德规范惩罚的机构中,除了高校和教育部等直接管理部门还包括相关的管理部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部门于2016年12月通报了8个违反科研道德规范的不端案例,包括虚构审稿人的邮箱与评审意见使其文章得以发表,项目申请书造假、抄袭或信息不实等,撤销部分已经获得的项目,追回已下拨的经费,并取消其l至7年不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资格。这无疑是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与教育意义的科研道德规范教育。
(三)加强科研道德宣传
提升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需要开展相关的科学道德教育讲座、论坛及课程,加强科研道德教育的宣传。分级、分层次开展科学道德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将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知识产权及著作权等法律问题通过讲座、论坛以及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宣传,强化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意识,形成诚实守信的科研态度。
(四)借鉴经验
提升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需要借鉴美国科研道德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体系。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科研人员的道德素养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大学委员会等相关专业协会开始关注科研诚信,并制定相关的职业道德准则规范科研行为,还开展相应科研道德教育课程来改善大学里的科研道德文化氛围。不仅如此,美国许多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展科研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其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遵守哪些科研道德规范。如哈佛大学编写的《哈佛大学资料使用指南》,对如何正确引文、列举别人观点等学术研究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科研人员從研究生阶段就接受科研道德规范教育,明白科研规范与学术不端的界线。此外,美国大学还非常注重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建设研究,并发布了相应的科研成果,如《负责人的科学:确保研究过程中的科研诚信》《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等研究报告。这些研究促进人们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了解,并将科研规范应用于实践,以此来提高科研诚信。相比于美国的科研道德教育,我国高校的科研道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形成广泛开展科研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深入研究道德理论研究。我国高校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参考借鉴美国科研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制定政策规范、设立专门的科研道德教育机构、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方面要向美国学习。
总之,科研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高校科研人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才能最终提升自身的科研道德境界,把遵守科研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必须要有国际视野且依照国际标准来开展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发展,提升我国高校科研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形成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
(文字编辑:贾俊兰 责任校对:王香丽)
相关文章!
  • 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及对策

    杨爱兵 杨爱军 孙 景[摘 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摘 要 法学教育旨在通过向学生教授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律思维,而这其中,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的法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