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邱川宸 李涛 王博

    摘 要:社区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省、市及城镇、社区的工作效率。成都市双水碾街道社区借鉴先进的社会治理经验,积极开展社会治理,但是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街道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应完善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提升政府、社会的共同治理能力,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治理,重視社会组织和管理人才培养,结合科技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社区治理;治理现代化;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5.01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5-83-05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为我们进一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成都市双水碾街道借鉴先进的社区治理经验,以提高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为宗旨,提高整个地区的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分析双水碾街道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其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可以为更好地提高街道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借鉴。

    一、双水辗街道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客观现实对我们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也不断要求我们为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努力。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成都市成华区双水碾街道社区的现代化探索为我们研究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样本。

    双水碾辖区是1990年开始被统征而逐渐开发建设的新城市街道,目前有近二分之一的区域正在开发建设中。双水碾辖区是“城北新区”建设的桥头堡,同时也是市政规划的“城北行政中心”,享有政府发展策略的优惠政策。街道办事处根据双水碾的独特优势,制定了“站北商业区”“地铁一号红花堰休闲商业社区”“新绿水碾经济带”为代表的“两区一带”经济发展规划。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总人口181159人,其中常住人口56532人,流动人口124627人,辖7个社区、1个村及1个社区筹委会。2013年末有常住人口4.38万人、户籍户数8986户、户籍人口2.69万人,人口出生率6.77‰、人口自然增长率3.81‰、人口密度7967人/平方公里。

    2014年5月,成都市成华区紧扣“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立足于“院落+社团”的实验主题,将“实验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现代化的实验。双水碾街道作为成华区“实验区”的一部分,有其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政策扶持,但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应有作用发挥不到位

    “实验区”建设的主题是“院落+社团”,院落是社区治理的微细胞,院落建设的好与坏,是检验实验区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双水碾街道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大多停留在社区居委会-院落居民小组的层次上,院落设施老化、环境脏乱、治安问题频发等问题突出,长期无法解决,导致居民意见大、投诉多。目前,双水碾街道社区共建成连心驿站11个。但在检查中我们发现,有的连心驿站缺乏工作人员,设施配备不齐;有的则长期空置,使用率不高,群众知晓率低,功能发挥不明显,还没有真正成为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连心驿站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二)社会组织培育进程慢,居民需求满足度偏低

    街道各社区引进和培育的社会组织存在类型重复、结构单一等问题。在已备案和注册的47家社会组织中,大多数都是自娱自乐的活动型社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居民的作用,群众认可度低。仅有的几家服务型社会组织,服务活动开展也没有形成常态,只举行了一些为数不多的知识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要将上述社会组织作为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主体,显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社区凝聚力无法形成,社区自治普遍形式化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政策的宽松以及落户政策的放开,流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定居在双水碾街道社区的外来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这就造成了外来人员与本土居民之间融合程度低,社区凝聚力差,甚至无法形成基本的社区凝聚力。另外,由于社区人员之间熟悉程度低,交往活动稀少,社区自治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为社区治理也带来了不少障碍。

    (四)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缺少人才队伍后备军

    街道现有社区两委成员45人,社区工作站人员60人,这支队伍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但多年来,社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有的社区两委工作人员不团结,有的工作人员得过且过,甚至有的社区主要负责人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对社会治理的相关原理比较生疏,对社会治理相关工作缺乏热情,被动应付。这就在日常生活中给区民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往埋下了矛盾的隐患,社区工作人员与区民之间情绪对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双水碾街道社区治理实践及成效

    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双水碾街道社区紧密结合“院落+社团”的实验主题,将加强居民自治、深化网格管理服务、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作为重点工作,社区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大力加强居民自治,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街道通过对自治组织现状、资源配置和居民需求等基本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引导居民加强自治。一是成立健康有益的自治组织。如花径路社区成立居民小区自治协会,指导院落调解纠纷,为居民提供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各类贴心周到的服务;东沙路社区成立绿美园环境保护队,组织居民参与院落绿化整治、环境卫生宣传、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居民参与率达到70%以上。二是规范落实制度。引导居民自治组织阳光运行,落实理财、议事、监事三项制度和自治公约,积极吸纳院落居民参与小组会议,提高居民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三是探索社区治理新机制。推广“连心驿站”居民自治基础,发挥其在院落中民声倾听室、民智议事厅、民心服务站的“三民家园”作用,采取每户一表方式征求住户意见,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和认同度。四是平稳推进换届选举工作。严明“九个严禁、九个一律”的换届纪律,坚持村委会换届政策性、程序性,提高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选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换届选举,新一届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均有较大改善,班子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双水碾村的形象转变打下基础。

    (二)深化网格管理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街道合理划分网格,形成了全面参与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格局,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零距离的便捷服务。一是细分二级网格管理服务。目前,在已形成的79个一级网格的基础上,以500人为单位,细分出38个二级网格,党员和群众志愿者、物管公司和业委会成员共300余人积极加入。二是网格服务对象范围扩大。目前,网格服务对象已扩大到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农贸市场、街面商铺等院落外领域。三是建立网格服务回访制度。对居民进行随机抽查,听取居民对网格员服务质量、服务态度、院落环境的评价,作为网格员绩效考核的依据。四是制作“网格工作联系卡”。印制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网格员的服务行为,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依托社区网格,大力开展“挂包帮”“机关干部进网格”和“贴近群众话真情”等活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听取群众对街道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三)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既是实验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政府转变职能的客观需要。街道目前共培育社会组织47个。一是全方位培育社会组织。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性需求,积极主动挖掘各种资源,全方位为辖区居民提供助老、帮残、志愿宣传等服务。如园艺社区法制宣传服务队,针对社区拆迁住户较多且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知识宣讲等活动。截至目前,该服务队已在辖区内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20余次,成功调解居民纠纷10余起。二是支持社区组织参加活动。如“荆竹社区太极队”队伍逐渐壮大,代表成华区参加汇报表演多次,已成为辖区社会组织的一张名片。三是积极引进外部服务机构。街道成功引进一家养老服务机构入驻荆竹寿星颐养中心,开展健康体检、棋牌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培育了“老龄心灵驿站”。四是大力引进专门化残疾社会组织。如引进阳光旅途公益发展会,开展残疾人公益文化活动,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四)建设专业社工队伍,形成主动治理模式

    街道对社会工作的相关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区工作者参加专业社工培训和资格考试。街道现有社区工作者21名,其中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18名;已有初级以上社工师16名 、社工员14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双水碾社工服务队”,指导社区专业化工作开展,发挥专业社工“助人自助、专业引领”作用,推动社区治理从刚性管理、被动回应向柔性服务、主动介入转型,从生存型、补救型向预防型、发展型延伸。现社工师已与独居的30户老人、智残家庭10户形成了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工作21人,送专业辅助设备15套及各种生活用品、用具等,把专业工作融入社区治理的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服务之中。

    (五)重视民生工程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生活

    街道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在道路,教育、文体等民生领域均有较大改善。一是成功拆迁华业公司办公大楼。街道工作人员成立了拆迁攻坚小组,并与选出的7名正式股东代表商谈处置方案,指派专人与华业公司法人、股东代表召开会议30余次。街道工作人员还走访生活困难的群众,尽全力协助解决困难股民的子女上学、就业等困难,牢固树立“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的家园意识。2017年11月,双方签订了“红花堰村土地补偿协议”等相关协议和承诺书,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拆迁公告,完成华业公司办公大楼的拆除工作,为凤凰高架成华段建设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目前成都市城投集团的有关施工单位已进场打围施工。二是荆竹片区两所公益性幼儿园均于2014年4月动工修建,目前已竣工,即将交付使用,有效解决了该片区适龄儿童入学困难的问题。三是先后投入资金280萬元对16个老旧院落进行全面改造。院落硬件设施、环境秩序焕然一新,居民自治得到全面加强。四是金凤凰大道于2014年底破土动工,通车后将实现地铁一号线升仙湖地铁站与北门片区多条道路互通,大大方便市民出行。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社区治理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成华区双水碾街道立足于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结合社区实际,提高了街道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但针对社区治理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完善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要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要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从宏观角度规划调整现有社会治理制度。理念层面上,要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和活动边界,摒弃原有的垂直式管理体制,科学减政、合理放权、依法治理。政府关键是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体系层面上,要明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摒弃原有的盲目治理手段,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利益问题;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关键是做到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规划层面上,要把握好社区治理创新的阶段性,摒弃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实际的治理规划,从远、中、近三个跨度来规划:近期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期目标调整优化治理结构,远期目标建成具有内生活力的健康社区。

    (二)提升社会、政府的共同治理能力

    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区治理的创新需求,应成立专门机构研究社区治理理论,结合有关部门统筹协调社群治理工作,明确带头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明确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科学分类社区服务体系,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吸收政府以外的社会治理团体共同应对治理过程中的难题,提升治理能力。以双水碾街道社区为例,可实行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站分离,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划入社区服务站,服务站站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与街道办事处签订工作合同,按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和绩效奖励。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建设科学智慧社区。只有社会和政府双结合,才能提升治理能力,有效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治理

    对于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认同度的极大缺失,是存在于我国城市居民中的普遍现象。相当数量的居民从未与所在社区有过任何方面的联系,甚至很多居民不清楚自己所在的社区名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社区中最主要的“三驾马车”——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过于行政化;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发育不良。仅就政府而言,培育和发展社会力量的关键并非直接地给予物质资源,更重要之处在于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社会组织本体要不断主动地完善自身建设,不断减少对行政资源的依赖,提升“造血”的能力。除了政府这个一元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个人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市场资源的充分发展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物质保障,社会组织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与社会组织可以并且应当协助政府提供社会服务,从而破除政府主导社会服务功能的僵硬格局。

    (四)重视社会组织和管理人才培养

    在我国,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难度大、质量良莠不齐,草根组织技能业余,大多只是停留在自益阶段;另一方面大量优秀专业社工人才流失、人才队伍发展缓慢。北京地区每年毕业的社工专业人员超过2000名,但真正能投身社会工作、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带动其他非专业人员一起开展工作的每年不足200名。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尽快抓住社区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做好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共同的发展,支持专业社工事务机构培育优秀的社会组织。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原则,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引进有针对性的社会组织,打造群众认可度高、影响幅射面广的品牌社团组织,积极开展跨区域联动服务活动。围绕“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思路,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的,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监督,抓好人才储备,为社区治理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社区工作人员向专业社工转化,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激发社工人才队伍活力。

    (五)结合科技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当前科技领域发展迅猛,“互联网+”方兴未艾。紧跟时代潮流,结合科学技术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改进社区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各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推進。利用信息平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社区网站,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提高街道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区服务的精准化和时效性,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孟营.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3).

    [2]李广德.社区治理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10).

    [3]公圆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J].管理视窗,2016(6).

    [4]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6).

    [5]夏静静,张语.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06).

    [6]雷怡安.一个开放式社区的探索之路[J].特别策划,2017(4).

    [7]裴泽庆,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5).

    [8]唐忠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J].中国民政,2015(4).

    [9]中共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康 ? 璇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构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话

    刘旭<br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来,话语体系初具雏形,党的十九大提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建设

  • 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

    摘 要 根据《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耕地总量呈持续减少趋势,耕地质量下降。我国现在基本确立了以耕地总量动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