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探究
丁力
[摘 ?要] 几何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问题类型,涉及众多知识点,问题形式也较为多变. 该类问题的求解需要把握常见的问题模型,理解问题本质,结合相关知识来合理转化. 文章对几何最值问题加以探究,解读基本模型,探究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
[关键词] 几何;最值;模型;将军饮马;线段和
问题背景
从最值问题的特点来看,其类型主要分为几何与代数两类,其中几何最值更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其中涉及角度、常见的几何图形、坐标轴和抛物线等知识内容,重点考查学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线段平移”等知识点. 学习时需要掌握常见的问题原型,例如将军饮马和选址问题等. 求解的总体思路是利用轴对称特性来实现线段的由“折”化“直”,从而可以利用几何定理来确定最值情形.
模型解读
几何最值的问题形式较为多变,但其中的基本几何模型是固定的,模型如下.
模型条件:如图1所示,点A和B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定点,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
模型问题:分析点P的位置,何时可使PA+PB的值最小.
解题方法 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为A′,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就为满足条件时点P的位置,此时PA+PB=A′P+PB=A′B.
方法解读 由轴对称特性可知PA=A′P,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A′P+PB的最小值,其中涉及A′、P和B三点,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可知:当A′、P和B三点共线时,A′P+PB取得最小值,从而实现了线段的化“折”为“直”.
问题探究
几何最值的问题类型有多种,设问形式也不相同,在实际求解时需要结合相应的知识来简化问题,然后结合几何基本模型求解,下面将对其中常见的三种最值问题进行探究.
类型一:几何中的线段和最值
例1 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E为等边三角形,点M是对角线BD(不与点B重合)上的一点. 现将线段BM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转60°,点B落在了点N处,连接EN、AM和CM,回答下列问题.
(1)求证:△AMB与△ENB全等.
(2)①点M位于何位置时,线段和AM+CM可取得最小值;
②点M位于何位置时,线段和AM+BM+CM可取得最小值,请说明理由.
解析 (1)根据正方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获得全等条件,过程略.
(2)①点M位于对角线BD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C与BD的交点为M时就是最小值的情形,此时点M为BD的中点.
②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需要采用等线段转化的方式,连接CE、MN,过点E作CB延长线上的垂线,垂足为点F,如图3. 由(1)问可知△AMB?艿△ENB,则有AM=EN,∠MBN=60°,MB=NB,所以△BMN为等边三角形,故BM=MN,则AM+BM+CM=EN+MN+CM.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点E、N、M和C四点共线时,EN+MN+CM=EC,点M位于EC与BD的交点处,此时距离最短.
评析 上述是关于几何图形的线段和最值,涉及三线、四点,但求解的基本思路和原理是一致的,采用轴对称变换的方式来化“折”为“直”,结合共线原理来确定最值情形. 几何最值问题实则就是几何动点问题,求解的过程可以视为化“动”为“静”,因此需要采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问题,结合几何定理来严谨论证.
类型二:几何图形的周长最值
例2 如图4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C=50°,∠B=∠D=90°,点E和F分别位于线段BC和DC上,试分析△AEF的周长取得最小值时∠EAF的度数.
解析 本题目属于周长最值问题,求∠EAF的度数显然需要首先确定△AEF周长最小值时的情形. L△AEF=AE+AF+EF,显然需要参照基本最值模型,通过轴对称转化的方式来实现共线,确定最值情形. 过点A作关于BC的对称点M,以及关于CD的对称点N,连接MN,设与BC和CD的交点为E和F,此时点M、E、F、N四点共线,AE+AF+EF=EM+NF+EF=MN,△AEF的周长最小. 根据轴对称特性可知∠M=∠BAE,∠N=∠DAF,在四边形中∠BAD=130°,在△AMN中有∠M+∠N=50°,所以∠BAE+∠DAF=50°,则∠EAF=130°-50°=80°.
评析 上述是关于几何周长的最值问题,结合周长公式很容易将其转化为线段和的最值,其特点在于涉及的线段、关键点更多,因此在实际分析时需要多次进行轴对称变换,但基本原理不变.
类型三:抛物线背景下的线段最值
(1)若抛物线经过点A和B,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情况下,若沿AC方向任意滑動时,设抛物线与AC的另一交点为Q,取BC中点N,分析NP+BQ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该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目的第(3)问为抛物线背景下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可以参照将军饮马问题的模型,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图中哪条直线为“河”,一般情况下以角平分线作为河. 作图过程与基本模型相同,差异点主要集中在求解线段长上,抛物线中可利用点坐标的距离公式来求线段长.
评析 上述是抛物线背景下的线段和最值问题,抛物线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该内容含有代数与几何的双重特性,该背景下的线段和最值问题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计算线段长需要结合点坐标,二是确定模型中的对称轴需要结合其中的角平分线. 而解题的总体思路是相一致的,通过轴对称变换来实现线段和的化“折”为“直”.
思考建议
求解几何最值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将军饮马”问题模型是最常用的方法策略,适用于单纯的几何线段和最值、几何图形的周长最值以及抛物线背景下的线段最值. 解题时需要明晰模型破题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线段等长变换,上述呈现了三类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方法技巧,下面提出几点学习建议.
1. 关注问题模型,掌握方法本质
本文的最值模型的解析过程中涉及了轴对称变换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共线定理,也是解决几何线段和最值问题的核心内容. 学习该类问题的解题策略就需要关注模型本质,了解解题思路的构建方法,即通过轴对称变换使同侧线段转换到参考线的两侧,从而为后续的点共线、化“折”为“直”提供可能. 因此在探究经典问题时需要深入了解问题模型,掌握解题原理,总结问题特点,强化基础知识,提升解题灵活性.
2. 强化推理能力,提升解题思维
几何最值问题是中考数学的经典问题之一,在探究解决过程中需要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转化问题,利用共线定理来确定最值情形. 该过程需从动态角度来加以分析,因此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探究时需要注重分析推理,提升解题思维.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变换问题条件、重组问题结构,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严谨论证,亲身经历数学模型建立、证明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