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摘要】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用好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机会,进一步调整结构,创新发展,使中国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一枝独秀、享誉全球。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新常态;优势产业
【作者单位】柳斌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因为人们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裕殷实,也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是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发展文化产业提上了发展日程,美国的版权产业(相当于我国文化产业+软件+通信)已经占 GDP比重40%以上,文化产品出口已占全国出口货物的第一位,不仅赚得大量美元,而且强有力地输出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英国的文化产业叫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75%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图书、新闻、影视节目、动漫、娱乐、数字内容产品等)都是出口的,维持了老牌帝国的国际影响力,尽管它的经济全球占比已经很低。
我国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才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并且提出5年左右达到这个目标。经过十多年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后来居上,蓬勃发展,已经具有支柱型产业的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专题调查,认定我国版权产业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7.28%,居世界中等水平。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考虑到未列入文化产业的软件开发、旅游文化中的文化产业产值,实际上文化产业总值已在5%以上,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且每年都是以高于GDP 6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发展,是经济门类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尽管有一段时间有人只说文艺“不做金钱的奴隶”,而不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生产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文艺作品”,压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仍显现强大的生命力,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多元投资,壮大了发展的资本实力。文化产业作为特殊门类,开始只有政府一家投资,改革后文化企业可以投资。现在则不同,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投资方向。随着政策放开,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风险投资、公民个人,把文化产业列入了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成为创业创新的热门行业。文化产业的资本实力已经壮大起来,跨国兼并高潮就是证明。
第二,多点发力,形成多层次齐头并进之势。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小微企业、文化创业家遍布城乡,就是落后的民族地区,非遗转化、传统品牌也撑起了文化大产业,有的还走向了国际。文化产业不像修铁路、搞航天工业那样必须垄断,是处处、人人都可发力的大众产业。
第三,多策并用,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硬实力,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精神的物质实体,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文化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支持文化、艺术产品创作生产;国家投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文化实体企业扩大生产、搞活经营;对出口文化产品适用退税和奖励的政策,鼓励扩大文化贸易;实施基层文化发展支持政策等,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第四,多业融合,培育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业态、形态创新是最快的。由AR、VR到MR,以数字化为核心,文化产业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形态的文化产品。数字印刷、3D打印改变了印刷产品形态,4D技术改变了光、电文化产品形态,大数据改变了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形态。多业态融合创新,超过了人们的预料,加快了智能化文化产品的研发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如人们坐在家里就能身临其境地观赏世界著名博物馆精品。
第四,多姿多彩,文化产品的创造力改变生活。当今世界的大米没有变,面包没有变,钢铁没有变,阳光没有变,那么人们为什么感到生活变了,生活越来越精彩纷呈?其实,就是文化改变了生活方式。传播业发达了,地球变小;文化产品丰富了,美化了生存环境;文化交流多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人们通过日常活动中的文化力量,发现了真、善、美和平凡中的乐趣。内在的需求,提升了全民的文化创造力,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都把文化产业放在重要地位,再次强调了“文化产业是支柱型产业”,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文化行业,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毫不动摇地发展文化产业。
当下的工作应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不失时机地发展文化实体产业,为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加强规划引导,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精心谋篇布局,发展根本性、全局性的文化产业门类,不搞乱圈地、乱开发甚至破坏历史文化、古村落风貌的文化建设,更不能搞误人子弟的假文化。
二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让它们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文化新产品,引领世界文化消费潮流,而不是小打小闹。
三要加快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传播体系,促进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按照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自由地流动,打破门门分割、行业分割的旧格局,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文化法制,所有文化市场主体都应依法经营和管理。
四要加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发展文化产业是战略问题,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政策环境应当是宽松的。当务之急是三件事:要坚决落实现有财税政策,不能名惠而实不至;要解决政策执行中的七折八扣,甚至当作部门谋利的手段问题,公开透明,一步到位;要出台新的优惠政策,使文化创造者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心甘情愿地把聪明才智奉献给文化事业。文化创造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知识分子政策不优化,只能模仿、复制、炒作旧文化,文化产业就没有创造可言。
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用好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机会,进一步调整结构,创新发展,使中国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一枝独秀、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