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诌议
张献礼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院内部改革、乡镇卫生院改革正日益深入,在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制约改革进展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复杂化。作为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多年的基层负责人,笔者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医改中的职能定位、人事制度、工作绩效、经费保障等问题遵循医药体制改革中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结合多年的实践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世纪完全公益化的卫生防疫体制为预防控制疾病作出了贡献
建国初期,参照前苏联模式,围绕“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卫生防疫体系,结合深入持久的爱国卫生运动,为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疾病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上世纪50~70年代,我们先后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等,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免疫屏障。历史证明: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一种疾病,首先是靠党和政府坚强正确的领导;其次得益于当时政府领导、全民参与、完全公益化的卫生防疫体系;再次是靠人们坚定的必胜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市场化运作颠覆了卫生防疫事业的本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也被推向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三年之内要给卫生事业完全断奶”迫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依靠市场找饭吃,医疗卫生的公益化性质丧失。卫生防疫机构不得不在市场上寻求生存的稻草。首先得抓创收,保证职工不挨饿;其次要挤出财力和时间为政府买单搞防疫,以保住不挨打;再次要腾出手来应对多个职能部门的检查,以抓好协调保稳定。上述情况至少在县级卫生防疫机构(疾控中心)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状况持续至今并无根本改善。
因为本应由政府买单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业务工作经费多年来一直是空头支票,为保职工饭碗同时也为保业务工资经费,基层卫生防疫机构不得不把创收放在第一位。创收必然逐利,逐利与公共卫生机构公益化的性质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在创收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限制因素和非议,生存十分艰难,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的负责人和职工,无不时刻盼望通过医改尽快摆脱这种困境,让他们全心全意搞防疫,一门心思为人民健康服务。
三、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改革的目标上应坚定不移地回归疾病预防控制完全公益化的本性,不要留任何余地,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拉回到全民公益事业的性质的职能定位上丝毫不能动摇。要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抗击“非典”的历史教训,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刻总结和吸取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卫生防疫事业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果,决不能重蹈医疗改革失败的覆辙。
其次,围绕目标着力解决改革进程中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要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问题。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规范各级疾控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及工作职能,科学细化人员编制标准、人员准入的必备条件及岗位职责。二是要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对现有非卫生技术人员要坚决实行分流或有条件下岗。要把单位内部人事管理自主权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卫生事业单位,让他们决定单位人员的聘用、奖惩和去留。卫生、人事、劳动等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制定人事管理政策和规章,监督审查卫生事业单位落实情况,并予以奖励和惩戒。要制定卫生事业单位职工劳动人事管理办法,真正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工作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三是要建立疾控机构自上而下和单位内部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工资制。实行绩效工资制的前提是结合实际科学规范地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要尽快落实绩效工资。
再次,政府职能是否真正到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一是能否建立长期稳定的政府财政预算供给制度决定公共卫生事业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县政府要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独立的财政预算账户,取缔中间环节,实行财政经费真拨制度,防止截留、滞留和挪用。对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上级政府财政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预算经费足额到位。二是如果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疾控工作区域绩效部分应当履行的职责不到位,那么基层疾控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就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如果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上缺乏信心,改革不到位,那么其结果将导致机构越来越臃肿,人员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复杂,甚至会彻底颠覆改革成果,因此改革中人的因素是最复杂的。
改革是对旧事物的一场革命,是各方面权利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遭遇到各种阻力和风险是必然的,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更不会有发展。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坚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门全体职工的支持配合下,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卫生防疫事业定会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太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