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究

    陆津

    摘 要:本文在“三训一赛”教学模式的“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笔者从观念、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分析了考试改革的意义所在;将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并为进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设计;考试改革

    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不仅需要极具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还包括大批兼具理论与技能,又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我校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力求培養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卓越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成功与否的重要方式,同样需要给予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传统考试形式存在的问题

    1.1 从教学主体到考试主体都忽略了考试的真正意义

    教师在学校考试体制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延续了以期末一张卷,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接受程度的形式。学生则也是只为了得到高分,而形成了平时懒散、期末突击的习惯。这都无法使考试达到检验教学成果的目的,更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较高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要求。

    1.2 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大多数课程的传统考试形式是“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这里的“期末成绩”又有一定的比例,且只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这不仅不再适应当下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更无法满足多门实践类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而且对学生来讲,会很大程度上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无法达到知识、能力的积累,无法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自我发展,影响其关键能力的提升。

    1.3 考试内容局限性大

    考试形式的单调,也就造成了考试的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的范围。当前,知识更新极快,课堂的有限知识在学生进入社会后半数以上都会过时,尤其是环境设计这个发展迅速的行业。课堂重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有限的知识。局限性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吸收,不利于学生眼界的打开,影响其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考试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具体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特性,针对相应问题,提出改革措施的初步想法。

    2.1 教师首先转变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要想进行改革,首先就要进行观念的转变。学生在考试这个问题上没有主动改变的能力,所以要从教师和管理者开始转变。学校管理层面的转变可以引导教师的具体行动,这也是彻底转变的前提和保障。更关键在于教师,他们需要认识到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考试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考试的目的在于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其关键能力的养成。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存在个人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各展所长,在考试中同样关注这一问题,以学生能力的增长为评价标准,这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自信,以激励其更快成长。此为改革的前提。

    2.2 考试形式的多元化

    多元的考试形式可以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此结合专业具体展开。

    第一,设立丰富的课程考核形式。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可以开展卷面考试、论文、讨论、案例汇报、方案设计及图纸表现等形式的考核。不同的考核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能力的训练,真正使考试从“考知识”转变为“考能力”;而且还应注意新媒介的应用,如卷面的考试就可以从纸质的形式搬移至“云班课”等手机APP上。在“建筑发展史”课程中,教师即进行了此尝试,简化了考试程序,减轻了教师负担,且更具公平、公开性,还能有效降低考试作弊等问题的出现。

    第二,注重过程考核。知识和能力都是需要不断积累和培养的过程。一步一考核,将教学过程与考核相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好极其有限的课堂学时,更可以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都设计了丰富的教学环节。“三训一赛”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整合所有教学过程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复合型教学模式。在模块训练过程中,涉及案例的汇报、分组讨论等环节,可以几种结合进行考核;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更涉及讨论、汇报、方案设计、小组及个人过程中表现等方面的过程化考核。考核成绩可以展示学生能力,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提醒教师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调整学习方法和状态。

    第三,“以赛代考”。将课程设计与高级别专业赛事联系起来,依托大赛的导向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同时取得比赛成绩,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赛代考”是“三训一赛”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已经践行多年的考核方式之一。几年来,这个专业学生参加全国3D大赛、国家及省级艺术展演、大学生广告大赛等赛事,成绩斐然,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同时在设计、表达等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将拓宽“赛”的范围,不仅是大型赛事,还比如可以在班与班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机制可以更直接地起到督促与鞭策的作用。

    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是改革的核心所在。

    2.3 考试内容的丰富化

    主要指理论类课程如“建筑发展史”和“中外设计简史”,或实践课的理论部分的考核,考试内容体现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首先要注意考试题目的难度梯度,试题难度应分布均匀,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掌握层次,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高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其次要提高开放性和创新性题目的比例。我们强调学生应进行自主的学习,强调课堂外学习,那么就需要在考试中得以体现。这类考试题目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将理论与设计结合,鼓励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指导设计的创新意识。此为改革的基本。

    2.4 考试制度的完善化

    主要是改革评价评分机制。一是改变平时30%、期末70%的比例标准。实践类课程要按照过程考核,结合课程具体执行情况,按比例给分。理论课也强调平时的过程训练和考核,所以也应加大平时分数的比例,建议为5∶5对开。二是改变分数由教师“一言堂”的制度,在设计课程的最终方案汇报中,要有多位教师或设计院工程师参与给分。同时在过程考核中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这也是一种反馈机制的体现,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此为改革的保障。

    3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意义

    学生获取扎实的理论基础、高水平的动手实践能力及一定的创新思维及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体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及意义所在。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3.1 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能力和扎实程度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性课程,理论知识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一成不变的学期末闭卷考试往往只是流于死记硬背、疲于应付的境地。多元的考试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记忆知识,并创新性地使用知识。

    3.2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设计思维的创新、设计方案的表现和语言的表达等。考试形式和考试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讲都会以主观或被动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能力的提高。

    课程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将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应用,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符合环境设计课程目标需要。本文总结经验,提出设想,以期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泉泉.差异发展教学理念下高校课程考试改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 张志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9).

    [3] 谭晓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6).

相关文章!
  • 电影《呼啸山庄》改编的异同与重

    张艳玲对于文学和电影来说,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而文学文本也更成为电影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蓝本。其实,从某种角度分析可以发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娄烨与《苏州

    刘孟禹【摘 要】用精神分析法研究艺术作品,对于影视批评来说是一把利刃。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独立电影的代表作,娄烨的影片《苏州河》能在兼具

  • 从《沉睡的维纳斯》到《奥林匹亚》

    何阿梦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创造了卧式女人体的范式,到了19世纪,爱德华·马奈模仿乔尔乔内卧式女人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