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睡的维纳斯》到《奥林匹亚》的传承与革新

    何阿梦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创造了卧式女人体的范式,到了19世纪,爱德华·马奈模仿乔尔乔内卧式女人体的表现方式,创作了《奥林匹亚》这幅有悖于传统人文理念及绘画技法的现代化表达的画作。文章通过对《沉睡的维纳斯》的分析入手,借助图像学的方法,梳理并归纳出维纳斯形象的转变与绘画技法的革新,从而探讨出《奥林匹亚》的现实意义及其影响。

    关键词:马奈;《奥林匹亚》;图像;革新

    一、从《沉睡的维纳斯》到《奥林匹亚》

    《沉睡的维纳斯》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的作品,其中部分背景是他死后提香继续完成。乔尔乔内约1477年年出生于卡斯泰尔弗兰科镇,约1490年在威尼斯接受绘画训练,很可能随威尼斯最著名的画家乔凡尼·贝利尼学画。[1]他出身低微,但天资聪颖,善良随和。而不同于老师追求严整造型的画风,乔尔乔内追求明亮的色彩。幽雅柔和的女性裸体与宁静和谐的自然融为一体,是乔尔乔内艺术作品的特点。如著名的《沉睡的维纳斯》,创作于1510年,布面油画,108厘米×175厘米,现存于德累斯顿的古典巨匠画廊。画中裸体的维纳斯安静地沉睡着,身体优美的弧线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维纳斯的身后,是山石树木,在西方绘画史上,在威尼斯画派以前,自然不是审美对象,乔尔乔内开创了一个表现自然美的时代。尽管乔尔乔内笔下的自然还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只是人物的背景,但是,在绘画作品中,畢竟有了自然美。“这幅维纳斯的意义——它实际上是在构建感觉上存在的美和和谐的冥想。” 维纳斯睡着了,仿佛在做一个甜甜的梦,梦中听到了一曲轻音乐,和谐的色彩似乎代表着和谐的音符。在乔尔乔内的画中,我们读出了古典的、优雅的、和谐的美,维纳斯是高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她是美的化身。

    如果说《沉睡的维纳斯》代表美,那么到了19世纪,马奈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维纳斯美的印象。1832年,爱德华·马奈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对于一个热衷艺术、有良好家庭教育和经济保障的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相对于那些依靠社会捐款或者赞助谋生的艺术家要独立很多。在人们普遍认为“伟大的传统已经消失了,新的传统还没有建立起来”[2]的时候,马奈面对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从传统艺术学习入手,在掌握了传统的构图、色彩、笔法处理后,他开拓了一条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生活气息的艺术范式。如名为《奥林匹亚》(Olympia)的作品创作于1863年,尺寸是150厘米×190厘米,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实际上,在西方绘画史上,对于裸体女性的描绘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在马奈的艺术生涯中,这幅裸体绘画《奥林匹亚》却给他带来逃亡的命运,这也清晰地传达出他对于传统的反叛精神。依旧是采用乔尔乔内卧式女人体的范式以及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的题材,这幅画的绘画主题和色彩,完全与学院派的原则相抵触,更是对封闭社会的一种挑衅。马奈对于这幅画的处理,“一方面似乎表示出对于传统的心知肚明;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在表示对于因循传统的一种讥嘲,对现代学院派一味仿效古代的一种鄙视”。

    二、图式的传承与演变

    (一)描绘对象与图式的传承

    西方裸体艺术的发展演变是从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发展而来。希腊女性裸体艺术形象的出现和繁荣主要是在希腊文明后期。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迁,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国家的理想、公民的责任信仰在逐渐地衰落,世俗化倾向、享乐思想以及个人趣味成为主导人们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价值标准。作为人本来的欲望以及包含着道德伦理的审美趣味在这个时候通过表现裸体的希腊女神得到诠释。

    公元1世纪至2世纪,基督教开始在罗马帝国蔓延。从5到14世纪,基督教统治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近一千年。在这黑暗的一千年中,绘画所表现的题材全部为宗教服务,裸体女性画是禁止出现的。即使一些宗教绘画也有裸体的体现,也并非是表现裸体与身体美,而是体现神和宗教的精神。直至公元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兴起,在绘画领域,人的本性和价值得到肯定,于是艺术家们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中吸取养分,借助古希腊神话题材表现对女性肉体美和灵性美的爱慕。如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亚的《田园合奏》与《沉睡的维纳斯》就在这个时候被创造出来。这些裸体女性形象有着迷人的曲线,或丰满,或修长,或妩媚。在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中,维纳斯化作裸体女性的形象,躺在宁静的大自然中,与自然融合成一体。在画面中裸体的女性形象丝毫没有亵渎维纳斯女神的形象,从此,乔尔乔内创造的这种范式得到许多的模仿,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中,提香把维纳斯的形象世俗化,展现了贵族少妇的奢华生活与享乐主义;迪亚哥·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裸体的马哈》……一直到19世纪马奈依旧借助传统的表现女人体的范式来创作。

    (二)表现手法的转变

    自文艺复兴以来,裸体的女性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其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各类女神形象,其高贵、纯洁、永恒的形象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崇敬之情。而在马奈的《奥林匹亚》中,首先看到的是真实,画面中一个裸女舒适躺着,眼神挑逗,姿态高傲,脖子上系着黑蕾丝,这在当时是“妓女”的形象,女人并未因自己的身份感到卑微。画面的右上角的背景是由一个黑人女仆和一只两眼放光、尾巴上翘的黑猫组成,女仆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这也再次表明了这个裸女的身份——这也许是某一位客人为了讨好送的。

    在表现技法上,马奈舍弃了在平面上以透视、阴影造成虚构的立体感,只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这在当时也是不被认可的;在色彩运用上,大量的涂色和深浅色彩的对比运用,以及性惑的轮廓线条,使丰满的裸体女人更加突出。色彩在马奈画中独特的意蕴,他是这样予以表述的:“色彩是一种趣味的感觉,例如,总需要表现出一些东西,否则你在艺术中也就无望了。” 可以看出色彩在马奈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讽刺与批判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从1863年在落选沙龙上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到1865年在官方沙龙展出的《奥林匹亚》,马奈以一种离经叛道的精神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绘画理念的转变。利用传统的卧式女人体的表现手法是马奈《奥林匹亚》入选官方沙龙的原因,但当人们得知《奥林匹亚》上的模特与《草地上的午餐》是同一人时,则打破了人们一贯对于维纳斯的印象。

    从大自然中崇高、优雅的维纳斯到豪华卧室里的妓女形象,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反映了艺术形象的世俗化,绘画题材不仅来自于古希腊和圣经题材,更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一种赤裸裸的真实面前,马奈对于传统的讽刺是不言而喻的,新的艺术形式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三、 马奈的贡献与作品的革新意义

    (一)马奈与“印象派”

    从此,马奈成为“印象派”艺术家们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并未把自己看作“印象派”画家的马奈,因为他在《奥林匹亚》这幅画中提出了后来为整个当代艺术奉为基础和旗帜的自由观察方法的原则,而成为“印象派”的先驱。“不论从用色、用笔还是着眼点上,马奈均是具有革命性的。”[3]在印象派的观察法则与表现手法上,对于光和色的描绘几乎是到了极致,而马奈的《奥林匹亚》正是用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身份不被世人接受的裸女形象。他的影像性还体现在题材上,以往的官方展览的描绘对象大多是历史、圣经、神话或是王公贵族,而到了马奈这里,全部都变了。《奥林匹亚》把马奈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对于传统的反叛就像文艺复兴一样,带人们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

    “马奈不仅审视传统,他还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然。”也许马奈并不同意自己是印象派,因为他所画的东西不完全来自自然,在他看来,他的作品是经过忠实的分析和准确的表现表达出来的。他告诫人们要“培养你的记忆力,因为自然除了向你提供信息外,不会有别的东西,它有如一排使你免于滑向平庸的栏杆”。[4]从这里可知,马奈对于自然的运用不像印象派达到痴迷的描绘,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分析、深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

    (二)《奥林匹亚》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绘画技法上来说,《奥林匹亚》中光的描写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在他之后创作的《基督与天使们》中完全可以看出基督实际上就是裸女的再现,这也是他被认为是“印象派”的精神领袖的原因之一;第二,在《奥林匹亚》中,裸女、黑人女仆、黑猫以及背景均是采用平面化的處理方式,为了突出真实尽量地减去多余的描绘,这为后来的表现主义与抽象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之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带来了生机;第三,《奥林匹亚》对于传统的反叛精神是最重要的,为之后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四、结语

    马奈是“印象派”绘画的奠基人,正是其离经叛道的绘画思想与大胆的绘画技法表现,才成就了19世纪最重要的画派——印象派。他的艺术实践充满了对于传统的反叛和现代的革新精神。对于他的这种反叛实践,从《草地上的午餐》开始,就在不断地浓缩与呈现。画面中卧式的女人体继承了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的范式,这种继承,仅仅是一种图式的传承,其表现技法与传达出的有悖人文理念的革新思想则真正体现了马奈的艺术实践。《奥林匹亚》之后,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并为之后的艺术形式的繁荣带来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埃尔克·琳达·巴克霍尔兹,格哈德·布勒,卡罗琳·希利,苏珊娜·卡佩尔,艾琳娜·斯托特兰德.世界经典艺术[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162.

    [2]波德莱尔.波德莱尔论美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6.

    [3]王子明.马奈——一个具有印象性的非印象派画家[J].艺术理论,2009,(05).

    [4]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上下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4):359.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电影《呼啸山庄》改编的异同与重

    张艳玲对于文学和电影来说,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而文学文本也更成为电影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蓝本。其实,从某种角度分析可以发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娄烨与《苏州

    刘孟禹【摘 要】用精神分析法研究艺术作品,对于影视批评来说是一把利刃。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独立电影的代表作,娄烨的影片《苏州河》能在兼具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设计

    陆津摘 要:本文在“三训一赛”教学模式的“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