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实习改进的策略研究
王人佼
摘 要:高师美术教育实习是连接美术课程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是教师上岗前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将决定着每个实习生走上岗位以后,衡量其教育水平优劣的标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提出建构美术教育专业特色的培养体制,建立美术实习档案袋,以集中实习为主,结合分散教育实践,“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和“以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推进教育实习。
关键词:美术;教育实习;教师资格证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实习改进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TSGZ201604]
教育部2013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2016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由此可见,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教育部为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制,已在各省开始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考核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其中学科笔试试卷中的教学设计题,分值为40分;面试环节则是考核申请人的说课水平,即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基本技能。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全面提升教育实习质量已迫在眉睫。
一、高师美术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师课程教学理念狭隘
“美术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德国,由“美术”和“教育”两个概念构成,美术提供其内容,教育决定其形式与性质,因此美术教育具有美术和基础教育双重色彩及本质。然而,多年来师范院校在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效仿美院的办学模式,重美术技能、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没有真正地凸显其“师范性”的教育功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正实现从美术学科本位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如果我们的师范生仍整日埋在画室苦苦钻研绘画技法和美术创作,而不关心教学法及其他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那么势必会使得高师美术教育脱离并滞后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形势的发展。
2.实习评价考核机制欠缺
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需考核申请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了对申请人教育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对教育实习评定的成绩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造成实习流于形式。现行的实习考评制度是由基地学校指导老师评分,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写实习鉴定表,通常附上实习生的几篇教案及个人书面实习总结即可,期间没有其他相关教学部门的考核和评估。基地指导教师主观性较强,绝大部分实习生的成绩都为优良,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纪律涣散、无故请假等现象被隐藏了起来,这就无法全面衡量实习生的表现。
(二)实习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
较多师范生不太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相关的课程,较少阅读有关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刊物,职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认为毕业出去当艺术家或是设计师才是最佳出路,这种“纯美术化倾向”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在高师美术生中占有的一定的比例,以至于很多学生“三字一话”的教师专业基本功薄弱。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另外,部分师范院校在实习前并没有对师范生提前作全面的动员工作,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实习效果势必会打一定的折扣。
2.教育教學能力缺失
教师资格证统考中的笔试部分考核申请者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师范生自认为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不知其缺失的是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他们自认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不知其缺失的是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的落实;他们自认为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知其缺失的是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始料不及的问题给予准确的分析和反思。总的来说,教学能力和方法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师范生在实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素质结构不够全面
随着“大美术观”的形成和美术教学内容的扩大,美术学科更趋向于综合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备更加博学的知识结构,这绝非一般只会画画的人所能胜任。教师资格证统考中的面试部分要求申请者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但往往在实习的教学过程中,师范生教态不自然、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教学内容空洞无物、抓不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示范教学不足等现象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实习生驾驭课堂的能力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薄弱。另外,实习生对关于班级管理能力,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能力亦有欠缺,全方位能力素养不足,这些都降低了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竞争力。
二、新形势下推进高师美术教育实习发展的具体方案
为了提升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从他们教育实习工作的视角,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改进策略:
(一)建构有美术教育专业特色的培养体制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领域内的结构更新,各高等院校应在制定美术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上作积极的探讨,加强美术教育实习在师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精简课程,加强核心基础课程
师范生毕业出去将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美术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理论知识浅薄,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精简不必要的相关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来强化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如加强人文类课程(《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鉴赏)、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中外美术教育史、民间美术鉴赏类课程等,提升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及时关注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态势与现状。
2.强化师范生基本功培养
现今,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比赛项目包括国考笔试科目以及通用技能(粉笔字和钢笔字,口语表达,模拟上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大院校对于师范生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反响很强烈。各学校应该利用这个契机每学期开展强化教育观摩、实训周、师范生基本功比赛等实训项目,强化美术师范生的口语能力、教具制作技能、评价能力、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能力等方面,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
“走出去”指美术师范生经常走出校园,参观古楼建筑,提笔速写;走访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如泥塑,彩绘,编织,剪纸等),了解其历史背景、材料构成以及工艺技术制作等方面。其一,可以让师范生感触历代文化遗产的用途特性及美感,开阔师范生的眼界,培养其美术素养;其二,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上很多课程涉及到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内容,走出去一次的收获胜于课堂的收获数倍。
“请进来”是指在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名师驻校工作室”,每学期邀请一到两位特级美术教师或成果比较显著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时间为一个月。实施方案:驻校期间名师提供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名师需开设讲座一次,在中小学开设公开课一次,并进行录像。名师驻校期间的工作资料将成为师范院校进行美术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料,所有课例与成果与出版社合作,定期出版《名师课堂》。
(二)建立美术教育实习档案袋,优化评价机制
教育实习评价是提高美术教育实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指导实习的高校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教育实习意识、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基础教育的指导技巧以外,还应对实习生的教案指导、试讲、听课次数等有详实的记录,并对实习生的课堂驾驭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指导及示范,完善实习导师指导环节,保障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常规化与制度化。
以往教育实习的评价只是附上《实习手册》,给出一个不分高低的等级或分数,不能真正反映出实习生实习的全过程。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做成实习档案袋,即把学生实习期间的资料(课程设计方案、课件和教具、自我反思、教学成果、他人的评价、课外活动计划等)加以保存,要求图文并茂,充分反映自己的实习成果。它贯穿于实习全过程,在评价体系中保证其完整性与有效性,摈弃了以往实习“全优化”的弊端,以便于实习生检查、反思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更是作为就业材料展示给应聘学校的一项优势。“实习档案袋”的评价应该具有开放性,给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提供交流平台,激发他们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力。考虑到纸质的局限性,档案袋也可由电子档形式保存或制作成多媒体形式。
(三)以集中实习为主,结合分散教育实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实习》纲要规定,师范生实践部分课程内容的培养分为“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两部分。教育实习环节薄弱的一种表现就是实习时间过短,很多学生纷纷表示刚从陌生期进入适应期,还未跨入熟练期。我国高师的实习目前占到总课时的6%,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实习时间,因此应延长至8%左右,适当地增加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见习时间。见习内容包括:参观和观摩学校的生活和校风,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情境;听课评课,熟悉教材和课堂教学方法,与基地老师开展座谈会;协助中小学老师开展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等。学生通过见习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对教育有个感性的认识。增加见习的次数,为实习做好铺垫。实习环节师范生不仅仅只是上课,而要包括教学实习、学生管理、班主任实习和专题研究等方面,循序渐进地提高实习生美术课堂教学技能和研究性教学实践能力。
分散教育实践还体现在教育实习之后可再补充一项“教育研习”活动作为拓展延伸,以专题讲座式或互动讨论式的方式解决实习中遗留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展示各自的实习档案袋、介绍公开课、发表实习感想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邀请低年级的学生旁听,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实习之后还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利用节庆或第二课堂的机会继续留在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深化实习阶段的效果。
(四)“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促进教育实习
目前,中小学正在尝试和推行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师范教育务必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师范生在实习期间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开展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的美术教育实习,围绕公开课的选题,学生自主调查、分析思考、设计创作,开出高质量的公开课,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按照实习日程安排,一般在进入到第3周左右就开始布置公开课的任务。公开课必须做好课题的精选,制订好教学目标,切实备好课。实习生选择哪个课题哪个课时,如何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运用什么教学策略,从哪方面进行拓展和研究,等等,形成一系列的研究任务。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备课,上公开课,课后反思等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师范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实习公开课会更具研究性,学生也会收获更多。另外,这也给师范生日后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案例分析,大大消除了师范生论文选题的盲目性以及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
(五)“以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推进教育实习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高师院校应该引导实习生超越美术教科书的限制,加入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动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编制校本美术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其个性成长,亦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利用地方资源、关注流行艺术等视角出发,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乡土资源等。
研究可分几个阶段进行。研究的准备阶段:高校与实习基地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多方的共同指导下帮助实习生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以江苏南通为例,“古朴清雅赋蓝白——蓝印花布印染”“回荡在通城上空的交响曲——板鹞风筝”“仿真绣:绣针引彩线,技艺夺天工”等教学内容。第一阶段:实习生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进行评估,开展南通美术课程资源调查。第二阶段:实习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编写校本课程并进行备课,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准备实习汇报课。在这个阶段双方的指导老师一定要予以指导,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发展。第三阶段:实习生实施校本美术课程,并进行评价。之后将反映整个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所有资料整理并修改,汇编成册,充分凸显出实习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最后在结题阶段,师范院校提供平台,开展研讨会议,实习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成果,讨论校本课程开发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审美性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整个研究过程大大提升了实习生美术教学的水准,推进了美术教育实习的进程。
教师资格证统考的实施对全国师范院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建立“大实习”观,加强实习在师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術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钱初熹.以项目研究推进教育实习——关于美术学科教育实习的行动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08,(03).
作者单位: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