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志愿服务提升法律人才应用能力的实践
王平++吴梅
摘 要:通过实践育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来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将专业志愿服务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专业志愿服务;培养模式;社会责任意识;应用能力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概述
1.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一是“青春船长”团队。以法制讲堂、模拟法庭、法治漫画、法治短剧等方式,为北京市中小学生开展了近百场法制宣传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2014年2月,为北京市第三中学开设了以未成年人保护及未成年人自律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同年3月-7月,以“彩虹之旅—文物保护”为主题,完成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的课件制作和课程录制,并作为北京地区优秀课件推送到司法部“空中课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课件库,以及全国青少年法制宣传的网络公开课程资源,提升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水平和效率。因为工作出色,该团队在2013年-2014年连续获得了北京市高校“青春船长”优秀工作一等奖,部分学生获得“优秀船长”称号。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团队。以知识产权讲座、知识产权校园咨询服务、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宣讲与调查、知识产权辩论赛、“世界知识产权日”咨询宣讲、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参观调研等方式开展三十多场次活动,将知识产权知识(学校)、管理(政府)、运用(企业)等保护知识产权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校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好地完成了委托方的任务。该团队项目也被评为学校精品志愿服务项目。
三是“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成立伊始,主要以制作宪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展板、社区宪法宣传、宪法诵读等方式开展首个国家宪法日的宪法宣传活动,特别是与高教出版社合作,创新性地录制宪法诵读视频并在网络推送,强化了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效果,受到各方好评。该团队利用寒假、暑期社会实践,与社区、街道合作,加强基层普法宣传,已成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普法队伍。
2.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是规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重在解决专业基础教育和必要的实践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则可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安排各种实践活动,重在体现实践,即“学以致用”。将二者紧密结合,特别是通过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将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延伸至法律实践中,能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习或实践不实的问题。
二是政府指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志愿服务实践中,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但因为本专业各志愿服务团队均有与政府机构合作的特殊之处,各政府机构对志愿服务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各志愿服务团队遵从各相关政府机构的要求,以其为指引,制订志愿服务规划、实施具体项目。同时,志愿服务所涉及的问题专业性很强,需要教师的帮助,本团队教师均在各个阶段予以指导,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社会效果,其包括法治漫画的选材,法制讲堂课程规划、讲师遴选与培训、课件制作,模拟法庭训练演示,法治短剧编排,知识产权辩论赛筹备、实施,宪法日宣传、宪法诵读等。
三是完成交办任务与自主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相结合。如上所述,每个志愿服务团队要在政府机构的指引下,完成其交办的基本服务任务,这是志愿服务的基本遵循。同时,在具体实施志愿服务时,各团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开发新项目,以更加出色地完成各政府机构交办的任务。例如:在“青春船长”团队,学生除采用最常见的法制课堂的方式之外,积极开发出漫画、短剧、模拟法庭、公开课等方式;“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团队,开发出辩论赛、企业访谈、管理官员讲座等方式;“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则在传统的宪法知识展板、法律咨询服务之外,开创性地采用了宪法诵读并推向网络空间的方式开展活动。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成效
1.探索实践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新途径
目前,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相关政府机构面向社会法律服务的需求在增大,我们探索与之合作,开辟人才培养“第二课堂”,以法律专业志愿服务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学生得到了来自本专业教师和实务部门教师的双重指导。
2.专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志愿服务,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创新方式实施志愿服务,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例如:“青春船长”团队,2014年3月起,在北京市落实司法部“空中课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中,团队制作、讲授的文物保护法课程“文物保护知多少”,因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入选“空中课堂”优秀法制宣传课程或课件,并参加了之后的录制工作;“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则创新性地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充分地展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现实意义;“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首创以诵读宪法并将诵读视频发布到网络的方式纪念国家首个宪法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完美结合,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最大限度地宣传了宪法,甚至可以满足视觉障碍人士学习宪法的愿望。
3.积极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如前所述,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与相关单位密切合作,积极开拓,规划实施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十几所中小学开展了近百场法制宣传活动,为十几个社区开展20余次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举办的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辐射到近10所高校,都得到了合作方与服务方的积极评价,很好地践行了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
一是培养了自治能力,基于志愿服务自身的要求,各个团队都在沟通的意识与能力、中长期规划与具体项目策划、团队建设与梯队培养、志愿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强了建设。二是锻炼了(专业)表达能力,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们通过绘画、书面策划、讲课、演剧、模拟法庭演示等活动,逐渐锻炼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在模拟法庭中侃侃而谈,有律师和检察官的风范;他们录制的“彩虹之旅—文物保护”作为司法部全国青少年法制宣传的“空中课堂”公开课程资源。三是培养了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志愿服务实践为基础,学生们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功申报了校文科中心创新项目、“启明星”国家级项目,积极参加指导教师牵头的社会调研项目,调研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组队参加北京市模拟法庭竞赛并获得了市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四是锻炼了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宣传、教学、演出、咨询等活动,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又能很好地推动理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就业竞争力。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存在的不足与完善对策建议
1.专业志愿服务实践存在的不足
一是志愿服务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参与实践的学生作为在校生,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果政府部门希望开展某项普法活动,而学生已有课程若无法调整,就会出现无法兼顾的情况。例如:在“青春船长”系列活动中,因为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学业,再加上中小学有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普法时间上就有很大的变动性,每周一次普法课程,被取消或改动的次数较多,从而影响了志愿服务及效果。
二是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足。志愿者作为在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志愿学生,他们很有激情,都十分热心参与各项志愿服务,但他们的专业课程教育尚未结束,专业知识还有欠缺,法律思维仍需锻炼。虽然有专业的团队教师指导,但教师也有专业教学和研究任务,无法面面俱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效果。
三是志愿者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团队建立之初,没有完善的团队建制,没有完整的制度要求,队伍的规模也不大,虽然每个人都满怀热情,但随着各项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工作量成倍增加,渐渐出现了队伍人员流动、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志愿者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足逐步显现。
2.进一步完善专业志愿服务实践的建议
一是加强沟通、灵活处理,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同的机构和群体,基于各自的职责,其对志愿服务的要求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对于课业时间与志愿服务时间相冲突的情形,各方应加强沟通与协调,提前规划安排,灵活处理,做好方案与预案,将各种服务方式综合运用,重视实质上的志愿服务,为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例如:可以将原定以“法制讲堂”的方式改成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实质性地达到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是建立志愿者学习机制,加强指导,提升志愿者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为抓手,建立志愿者学习机制,将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与专业志愿服务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强化指导志愿者学习;同时,也积极引导高年级“退役”的志愿者做好传承工作,继续指导志愿服务,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完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提升专业志愿服务水平。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是志愿服务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则是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要完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团队职责和工作规则,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要落地。对于每项实践活动,有方案、有预案、有落实、有评估,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指导教师在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之前,要了解志愿服务的方案,对他们进行指导,督促落实,避免出现志愿者为完成任务而应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态度,进而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四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本专业绝大部分教师是实务部门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社会服务经验。因而,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能更加便捷、适时地指导志愿服务工作,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同时,专业教师也能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这将更加有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近年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专业志愿服务也是其中之一。社会对法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强化法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也将持续进行,并不断予以深化创新。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项目课题“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法学专业志愿服务为例”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报告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周郴宝,崔亦国.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强化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J].时代教育,2011(4):71-73.
[2]赵世琪.完善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之意见-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4):70-73.
[3]吴贵春.论法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蚌埠学院学报,2014(4):126-128.
[4]王麟.法学专业“五环节”、“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法学教育与研究,2013(9).
[5]胡晓涛.法学实践性课程体系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23-25.
[6]谢相勋,李同果,杜理才,张科,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7):123-125.
[7]宋红生.陕西省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价值工程,2011(16):253-254.
[8]古红梅,张伟,韩晨光. 地方大学创业教育机制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5-11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法律系)
[责任编辑:卜 珺 实习编辑:陈 栓]
摘 要:通过实践育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来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将专业志愿服务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专业志愿服务;培养模式;社会责任意识;应用能力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概述
1.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一是“青春船长”团队。以法制讲堂、模拟法庭、法治漫画、法治短剧等方式,为北京市中小学生开展了近百场法制宣传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2014年2月,为北京市第三中学开设了以未成年人保护及未成年人自律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同年3月-7月,以“彩虹之旅—文物保护”为主题,完成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的课件制作和课程录制,并作为北京地区优秀课件推送到司法部“空中课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课件库,以及全国青少年法制宣传的网络公开课程资源,提升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水平和效率。因为工作出色,该团队在2013年-2014年连续获得了北京市高校“青春船长”优秀工作一等奖,部分学生获得“优秀船长”称号。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团队。以知识产权讲座、知识产权校园咨询服务、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宣讲与调查、知识产权辩论赛、“世界知识产权日”咨询宣讲、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参观调研等方式开展三十多场次活动,将知识产权知识(学校)、管理(政府)、运用(企业)等保护知识产权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校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好地完成了委托方的任务。该团队项目也被评为学校精品志愿服务项目。
三是“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成立伊始,主要以制作宪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展板、社区宪法宣传、宪法诵读等方式开展首个国家宪法日的宪法宣传活动,特别是与高教出版社合作,创新性地录制宪法诵读视频并在网络推送,强化了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效果,受到各方好评。该团队利用寒假、暑期社会实践,与社区、街道合作,加强基层普法宣传,已成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普法队伍。
2.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是规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重在解决专业基础教育和必要的实践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则可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安排各种实践活动,重在体现实践,即“学以致用”。将二者紧密结合,特别是通过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将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延伸至法律实践中,能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习或实践不实的问题。
二是政府指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志愿服务实践中,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但因为本专业各志愿服务团队均有与政府机构合作的特殊之处,各政府机构对志愿服务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各志愿服务团队遵从各相关政府机构的要求,以其为指引,制订志愿服务规划、实施具体项目。同时,志愿服务所涉及的问题专业性很强,需要教师的帮助,本团队教师均在各个阶段予以指导,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社会效果,其包括法治漫画的选材,法制讲堂课程规划、讲师遴选与培训、课件制作,模拟法庭训练演示,法治短剧编排,知识产权辩论赛筹备、实施,宪法日宣传、宪法诵读等。
三是完成交办任务与自主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相结合。如上所述,每个志愿服务团队要在政府机构的指引下,完成其交办的基本服务任务,这是志愿服务的基本遵循。同时,在具体实施志愿服务时,各团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开发新项目,以更加出色地完成各政府机构交办的任务。例如:在“青春船长”团队,学生除采用最常见的法制课堂的方式之外,积极开发出漫画、短剧、模拟法庭、公开课等方式;“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团队,开发出辩论赛、企业访谈、管理官员讲座等方式;“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则在传统的宪法知识展板、法律咨询服务之外,开创性地采用了宪法诵读并推向网络空间的方式开展活动。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成效
1.探索实践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新途径
目前,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相关政府机构面向社会法律服务的需求在增大,我们探索与之合作,开辟人才培养“第二课堂”,以法律专业志愿服务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学生得到了来自本专业教师和实务部门教师的双重指导。
2.专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志愿服务,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创新方式实施志愿服务,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例如:“青春船长”团队,2014年3月起,在北京市落实司法部“空中课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中,团队制作、讲授的文物保护法课程“文物保护知多少”,因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入选“空中课堂”优秀法制宣传课程或课件,并参加了之后的录制工作;“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则创新性地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充分地展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现实意义;“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首创以诵读宪法并将诵读视频发布到网络的方式纪念国家首个宪法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完美结合,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最大限度地宣传了宪法,甚至可以满足视觉障碍人士学习宪法的愿望。
3.积极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如前所述,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与相关单位密切合作,积极开拓,规划实施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十几所中小学开展了近百场法制宣传活动,为十几个社区开展20余次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举办的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辐射到近10所高校,都得到了合作方与服务方的积极评价,很好地践行了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
一是培养了自治能力,基于志愿服务自身的要求,各个团队都在沟通的意识与能力、中长期规划与具体项目策划、团队建设与梯队培养、志愿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强了建设。二是锻炼了(专业)表达能力,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们通过绘画、书面策划、讲课、演剧、模拟法庭演示等活动,逐渐锻炼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在模拟法庭中侃侃而谈,有律师和检察官的风范;他们录制的“彩虹之旅—文物保护”作为司法部全国青少年法制宣传的“空中课堂”公开课程资源。三是培养了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志愿服务实践为基础,学生们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功申报了校文科中心创新项目、“启明星”国家级项目,积极参加指导教师牵头的社会调研项目,调研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组队参加北京市模拟法庭竞赛并获得了市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四是锻炼了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宣传、教学、演出、咨询等活动,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又能很好地推动理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就业竞争力。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存在的不足与完善对策建议
1.专业志愿服务实践存在的不足
一是志愿服务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参与实践的学生作为在校生,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果政府部门希望开展某项普法活动,而学生已有课程若无法调整,就会出现无法兼顾的情况。例如:在“青春船长”系列活动中,因为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学业,再加上中小学有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普法时间上就有很大的变动性,每周一次普法课程,被取消或改动的次数较多,从而影响了志愿服务及效果。
二是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足。志愿者作为在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志愿学生,他们很有激情,都十分热心参与各项志愿服务,但他们的专业课程教育尚未结束,专业知识还有欠缺,法律思维仍需锻炼。虽然有专业的团队教师指导,但教师也有专业教学和研究任务,无法面面俱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效果。
三是志愿者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团队建立之初,没有完善的团队建制,没有完整的制度要求,队伍的规模也不大,虽然每个人都满怀热情,但随着各项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工作量成倍增加,渐渐出现了队伍人员流动、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志愿者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足逐步显现。
2.进一步完善专业志愿服务实践的建议
一是加强沟通、灵活处理,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同的机构和群体,基于各自的职责,其对志愿服务的要求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对于课业时间与志愿服务时间相冲突的情形,各方应加强沟通与协调,提前规划安排,灵活处理,做好方案与预案,将各种服务方式综合运用,重视实质上的志愿服务,为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例如:可以将原定以“法制讲堂”的方式改成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实质性地达到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是建立志愿者学习机制,加强指导,提升志愿者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为抓手,建立志愿者学习机制,将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与专业志愿服务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强化指导志愿者学习;同时,也积极引导高年级“退役”的志愿者做好传承工作,继续指导志愿服务,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完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提升专业志愿服务水平。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是志愿服务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则是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要完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团队职责和工作规则,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要落地。对于每项实践活动,有方案、有预案、有落实、有评估,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指导教师在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之前,要了解志愿服务的方案,对他们进行指导,督促落实,避免出现志愿者为完成任务而应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态度,进而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四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本专业绝大部分教师是实务部门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社会服务经验。因而,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能更加便捷、适时地指导志愿服务工作,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同时,专业教师也能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这将更加有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近年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专业志愿服务也是其中之一。社会对法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强化法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也将持续进行,并不断予以深化创新。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项目课题“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法学专业志愿服务为例”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报告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周郴宝,崔亦国.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强化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J].时代教育,2011(4):71-73.
[2]赵世琪.完善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之意见-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4):70-73.
[3]吴贵春.论法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蚌埠学院学报,2014(4):126-128.
[4]王麟.法学专业“五环节”、“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法学教育与研究,2013(9).
[5]胡晓涛.法学实践性课程体系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23-25.
[6]谢相勋,李同果,杜理才,张科,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7):123-125.
[7]宋红生.陕西省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价值工程,2011(16):253-254.
[8]古红梅,张伟,韩晨光. 地方大学创业教育机制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5-11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法律系)
[责任编辑:卜 珺 实习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