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导向性分析
王曙光 孙溪泽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国家层面及黑龙江省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还存在着政策设计缺乏产业导向、政策产业项目不够明确和政策优惠激励效应较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全面编制重点发展产业清单、强化重点产业创业项目引导和制定产业差异优惠激励政策等建议,旨在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大学生双创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叠加效应,促进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产业清单 产业引导 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黑龙江省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的总体情况
1.1创新创业的提出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创新创业或双创)的政策要求,同年6月国务院正式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学界研究及双创工作逐步开展起来。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战略地位。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中重要的生力军,具有思想活、学历高、闯劲足的特点,因而积极、科学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这对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创新创业的政策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主要指在2015年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战略、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和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多重背景下[1],国家和黑龙江省两个层面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见表1。
与以往政策相比,创新创业政策从政策的出台密度、覆盖广度和支持力度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强化,这些政策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的统计,仅2015年出台的有关黑龙江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就多达10余项,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界定范围扩大至“在校和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大学生创业财政贴息贷款的最高额度提高至10万元等。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至2017年年末,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从2015年的4019人次增至10148人次,3年间增长了1.53倍;毕业大学生创业人数从2015年的3659人次增至5963人次,增长了0.62倍;大学生创业企业注册从2015年的426家增至2074家,增长了3.87倍,参与并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18221人。在双创教育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将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教材也在全省推广使用,双创课程从2015年的80门次增加至2017年的1976门次,增长23.7倍,双创教师人数从1038人增至3981人,增长2.84倍。
2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的问题分析
产业结构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正是当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更好地实现黑龙江省大学生双创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叠加效应,应继续完善大学生双创政策,强化政策的产业导向性,给予符合产业规划中双创项目更多的政策倾斜,以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健康的发展[2]。
2.1政策设计缺乏产业导向
现行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的契合度不强,基本上是对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条件相同的支持措施,以致弱化了政策间的协同作用。一方面缺乏产业导向性的大学生双创政策将会降低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无产业差别的激励措施也将会降低符合黑龙江省产业发展需要及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延缓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1~11月黑龙江省GDP增长率虽小幅度回升(6.3%),但仍有经济增长压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第二产业GDP增长率仅2.6%,导致经济发展的负面拉动作用[3]。若科学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按照产业类别分类管理双创项目,则有利于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故此应进一步强化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創业政策的产业导向性。
2.2政策产业项目不够明确
自2015年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如浙江省提出了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四川省提出了重点支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广东省提出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轨道交通、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和生物”等产业 [4],海南省提出了大力扶持“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12个重点产业的发展”等等。
上述浙江、四川、广东和海南四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与本地区域产业政策的衔接十分紧密,且明确提出了具体支持的产业方向。通过将黑龙江省与四个省份的同级别及同内容文件的比较,尽管黑龙江省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发展“绿色食品业、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四项产业,但与其产业规划相比还较少、不全面,且在《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中缺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导向,未能做到整体就业创业与大学生创业群体及产业政策的有效结合。
2.3政策优惠激励效应较差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中的优惠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休学创业保留学籍(最高8年)、多元化创业培训与辅导、提供创业场所(第1~2年免费,第3年缴费50%)、财政贴息贷款(最高额度为10万元的2年期贷款)、种子基金奖励(无偿资助)、政府优先采购(6%~10%的价格扣除)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技术交易额的10%)。但其中与产业相关的优惠激励措施较为单一且力度较小、激励效应较差。如《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使用工作流程》中仅对从事互联网+、健康养老等五类的创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等。
通过对黑龙江省省辖市的《种子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中分析发现,哈尔滨市、大庆市和牡丹江市等地区并未对从事上述五类产业创业项目给予具體的政策倾斜,仅齐齐哈尔市明确对符合产业条件的创业项目补贴2万元资金。以大学生双创项目财政贴息贷款为例,至2017年6月黑龙江省已累计发放1036笔总额为7221万元的贷款,但平均每笔不足7万元的贷款较难满足诸多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可见,部分地区相关奖励措施的缺失及产业引导较低额度的支持,也说明现有黑龙江省大学生双创政策对重点产业激励的不足。
3 强化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产业导向性的建议
3.1全面编制重点发展产业清单
编制产业清单可为创业大学生在行业选择上,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参考。大学生群体选择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进行创新创业,更有利于企业借助政策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并积极带动提升省域的就业质量,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和就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产业清单中具体行业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规划”“龙江丝路带”“十三五规划”的协调,其中“五大规划”是五项黑龙江省全面深化改革规划的简称,“龙江丝路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5],“十三五规划”是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通过黑龙江省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三产分类项目,编制重点发展产业清单,见表2、表3。
3.2强化重点产业创业项目引导
完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发挥重点产业引领、带动和示范效应。可参考表2所概括的重点发展产业清单,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属相关的重点或非重点产业实施分类管理,科学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先等级和重要程度,对重点发展产业清单内的产业再分类和细化,实现产业引导的精细化管理,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在财政支出方面应集中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有限的财政资金,在政策上优先支持符合黑龙江省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通过产业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地分类管理,突显有黑龙江省特色的大学生双创政策产业导向性的重点产业项目,打破产业项目平庸、均衡支持方式,实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引导的目的,达到项目促产业、产业促结构、结构促发展的目标。
3.3制定产业差异优惠激励政策
依据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属性,实施差异化优惠激励措施。既要体现优惠激励类型的多样性,又要体现各项措施的支持额度和优惠期限等。如在现有单一创业项目产业“种子基金奖励”的基础上,强化财政直接补贴、财政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支持和政府采购优先等政策优惠;设立单独的“产业发展引导或奖励基金”,以额外奖励符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重点产业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优惠力度。如在财政贴息贷款方面,可将现行大学生双创重点产业项目最高贷款10万元的额度按照产业重要性或区分类别适度上调,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在种子基金奖励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和补充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奖励标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商梦雅.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7(1):5- 6.
[2] 王曙光,闫珅.资源承载力视角下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7(8):84- 85.
[3] 黑龙江省统计局. 2017年1- 11月月度数据[EB/OL].http://www. hlj.stats.gov.cn/tjsj/ydsj/201801/ t20180112_62399.htm.
[4] 邱峰.江浙粤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9):119- 121.
[5] 张效廉.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J].学习与探索,2015(11):1- 3.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国家层面及黑龙江省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还存在着政策设计缺乏产业导向、政策产业项目不够明确和政策优惠激励效应较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全面编制重点发展产业清单、强化重点产业创业项目引导和制定产业差异优惠激励政策等建议,旨在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大学生双创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叠加效应,促进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产业清单 产业引导 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黑龙江省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的总体情况
1.1创新创业的提出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创新创业或双创)的政策要求,同年6月国务院正式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学界研究及双创工作逐步开展起来。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战略地位。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中重要的生力军,具有思想活、学历高、闯劲足的特点,因而积极、科学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这对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创新创业的政策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主要指在2015年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战略、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和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多重背景下[1],国家和黑龙江省两个层面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见表1。
与以往政策相比,创新创业政策从政策的出台密度、覆盖广度和支持力度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强化,这些政策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的统计,仅2015年出台的有关黑龙江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就多达10余项,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界定范围扩大至“在校和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大学生创业财政贴息贷款的最高额度提高至10万元等。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至2017年年末,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从2015年的4019人次增至10148人次,3年间增长了1.53倍;毕业大学生创业人数从2015年的3659人次增至5963人次,增长了0.62倍;大学生创业企业注册从2015年的426家增至2074家,增长了3.87倍,参与并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18221人。在双创教育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将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教材也在全省推广使用,双创课程从2015年的80门次增加至2017年的1976门次,增长23.7倍,双创教师人数从1038人增至3981人,增长2.84倍。
2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的问题分析
产业结构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正是当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更好地实现黑龙江省大学生双创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叠加效应,应继续完善大学生双创政策,强化政策的产业导向性,给予符合产业规划中双创项目更多的政策倾斜,以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健康的发展[2]。
2.1政策设计缺乏产业导向
现行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的契合度不强,基本上是对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条件相同的支持措施,以致弱化了政策间的协同作用。一方面缺乏产业导向性的大学生双创政策将会降低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无产业差别的激励措施也将会降低符合黑龙江省产业发展需要及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延缓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1~11月黑龙江省GDP增长率虽小幅度回升(6.3%),但仍有经济增长压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第二产业GDP增长率仅2.6%,导致经济发展的负面拉动作用[3]。若科学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按照产业类别分类管理双创项目,则有利于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故此应进一步强化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創业政策的产业导向性。
2.2政策产业项目不够明确
自2015年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如浙江省提出了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四川省提出了重点支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广东省提出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轨道交通、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和生物”等产业 [4],海南省提出了大力扶持“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12个重点产业的发展”等等。
上述浙江、四川、广东和海南四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与本地区域产业政策的衔接十分紧密,且明确提出了具体支持的产业方向。通过将黑龙江省与四个省份的同级别及同内容文件的比较,尽管黑龙江省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发展“绿色食品业、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四项产业,但与其产业规划相比还较少、不全面,且在《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中缺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导向,未能做到整体就业创业与大学生创业群体及产业政策的有效结合。
2.3政策优惠激励效应较差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中的优惠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休学创业保留学籍(最高8年)、多元化创业培训与辅导、提供创业场所(第1~2年免费,第3年缴费50%)、财政贴息贷款(最高额度为10万元的2年期贷款)、种子基金奖励(无偿资助)、政府优先采购(6%~10%的价格扣除)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技术交易额的10%)。但其中与产业相关的优惠激励措施较为单一且力度较小、激励效应较差。如《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使用工作流程》中仅对从事互联网+、健康养老等五类的创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等。
通过对黑龙江省省辖市的《种子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中分析发现,哈尔滨市、大庆市和牡丹江市等地区并未对从事上述五类产业创业项目给予具體的政策倾斜,仅齐齐哈尔市明确对符合产业条件的创业项目补贴2万元资金。以大学生双创项目财政贴息贷款为例,至2017年6月黑龙江省已累计发放1036笔总额为7221万元的贷款,但平均每笔不足7万元的贷款较难满足诸多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可见,部分地区相关奖励措施的缺失及产业引导较低额度的支持,也说明现有黑龙江省大学生双创政策对重点产业激励的不足。
3 强化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产业导向性的建议
3.1全面编制重点发展产业清单
编制产业清单可为创业大学生在行业选择上,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参考。大学生群体选择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进行创新创业,更有利于企业借助政策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并积极带动提升省域的就业质量,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和就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产业清单中具体行业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规划”“龙江丝路带”“十三五规划”的协调,其中“五大规划”是五项黑龙江省全面深化改革规划的简称,“龙江丝路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5],“十三五规划”是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通过黑龙江省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三产分类项目,编制重点发展产业清单,见表2、表3。
3.2强化重点产业创业项目引导
完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发挥重点产业引领、带动和示范效应。可参考表2所概括的重点发展产业清单,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属相关的重点或非重点产业实施分类管理,科学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先等级和重要程度,对重点发展产业清单内的产业再分类和细化,实现产业引导的精细化管理,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在财政支出方面应集中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有限的财政资金,在政策上优先支持符合黑龙江省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通过产业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地分类管理,突显有黑龙江省特色的大学生双创政策产业导向性的重点产业项目,打破产业项目平庸、均衡支持方式,实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引导的目的,达到项目促产业、产业促结构、结构促发展的目标。
3.3制定产业差异优惠激励政策
依据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属性,实施差异化优惠激励措施。既要体现优惠激励类型的多样性,又要体现各项措施的支持额度和优惠期限等。如在现有单一创业项目产业“种子基金奖励”的基础上,强化财政直接补贴、财政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支持和政府采购优先等政策优惠;设立单独的“产业发展引导或奖励基金”,以额外奖励符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重点产业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优惠力度。如在财政贴息贷款方面,可将现行大学生双创重点产业项目最高贷款10万元的额度按照产业重要性或区分类别适度上调,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在种子基金奖励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和补充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奖励标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商梦雅.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7(1):5- 6.
[2] 王曙光,闫珅.资源承载力视角下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7(8):84- 85.
[3] 黑龙江省统计局. 2017年1- 11月月度数据[EB/OL].http://www. hlj.stats.gov.cn/tjsj/ydsj/201801/ t20180112_62399.htm.
[4] 邱峰.江浙粤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9):119- 121.
[5] 张效廉.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J].学习与探索,2015(1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