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师生的阅读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 创新 阅读
作者简介:段广宇,台州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92
大凡进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尽管人人都在埋头阅读,但是阅读的目的与成效都不尽相同。或为更好地完成学业,或为陶冶心灵,或为扩展知识面,或为查阅一条资料或者消遣休闲,或为科研创新,可谓开卷有益。然而,就阅读境界而言,陶冶心灵可嘉,完成学业可点,而对推进现实价值最直接和最高的当属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是国人的共识。所以,将创新作为阅读追求,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材走向社会的需求,更是大学教职工从事科研成就事业的必需。因此,如何阅读才能创新?怎样阅读才能更多地创新?如何阅读才能有较高层次的创新?这是每一个读者尤其是大学人迫切渴望得到答案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此尝试作一探索,以期抛砖引玉,集思广益,推动此课题的深入。
以创新的视角观照阅读,就必须将整个阅读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将其视作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信息的系统工程加以实施。从信息的流程看,此过程的实质是:信息的选择,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即将整个过程分作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是环环紧扣,紧密联系,每个阶段都必须保证其合理的量与质,形成一个流程。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一个阶段得到预期的成效——预期的创新实现。一、信息的选择,即阅读材料(纸质的或电子形态的书和文献等,下同)的选择
这是整个创新阅读工程的起步。而第一步,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第一步决定了方向,决定了角度。有句名言:选择比努力重要。因为选择具有战略意义。战略错了,满盘皆输。而战略的实质就是选择;选择的实质就是舍棄。有所弃才有所得。因为时代发展至今,几乎每一方向的信息都浩如烟海。选择一旦出现偏差,则事倍功半甚至空忙一场。即读无建树,屡屡再覆前车者无数。回望大学图书馆前无数读者的足迹,仰望读出新见、阅出成就者,尤其是走出院士的先贤与时下引领时代科技风骚者的阅读实践,其实行的选择原则如下:
(一)选择经典名著
学者朱光潜指出:“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经典名著,具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因为它是某一领域人类精神成果之大成,代表了人类在某一领域的研究精华,它是人类认识成果的里程碑。例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等;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黑格尔的《小逻辑》,马克思的《资本论》,我国的《周易》、《老子》、《论语》、《古文观止》、《红楼梦》等。
有学者指出,决不读二流以下的书,旨在将精力用在精华的接收上。
(二)选择本研究领域最权威最核心的期刊与文献
由于课题与项目的不同,应当选择该专业最核心的期刊。因为它代表本领域本专业当前最确信最前沿的信息。从事科学不跟踪CNS(《Cell》、《Nature》、《Sicence》),不读中国本专业领域顶尖级期刊,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根据经典名著与权威期刊的注释索引适当扩展阅读,会比较靠谱,少走弯路
在研究领域,谁的著作或论文引用次数最多,谁的著作或论文,就最具有价值或最具有影响力,往往也最具有启发性,理当作为扩展阅读的优先选择。
(四)选择今典与权威教科书
创新,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上,不能拒绝或遗漏当代与时下的前沿信息。而前沿信息的获取除权威期刊之外,今典与权威教科书亦不可忽略。今典的选择,首先当尊重时下读者中从事同领域研究的专家的推荐,其次可参考课题研究联系密切的相关专家与权威的推荐。例如,我国两弹一星的研究,非平衡辐射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中子物理等理论的学习,都需要今典。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在二流或三流的书籍及教科书上错用功夫。二、信息接收,即阅读材料的吸收
(一)从精读一本开始
作为数学家,院士王梓坤说:“自己年轻时精读杜布(J.L.Doob)《随机过程论》、洛易夫(M.L.Loeve)《测度论》等世界名著,终身受益。这好比中国革命先开辟一块根据地,站稳后再创几块,最后连成一片。”
中国院士们的创新无一不是如此首先精心打造一块自己学术上的“根据地”,然后再逐步发展。卢梭说:“我相信,使所读书有用,就要压缩读书的数量。”卢梭是穿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创新阅读经验很值的我们继承和借鉴。卢梭的“压缩数量”之后所阅读并能应用之书,当是建立“学术根据地”之书,是精读之书。
(二)将书“读厚”
华罗庚院士的读书经被创新阅读者首先是院士的读者普遍认同,奉为真经。华罗庚将一本书“读厚”,即为了透彻地消化一本书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和方法等核心内容,需要对书的天头地脚写许多注解、理解,有时又要查相关的书予以加深理解。为此,除了原书的习题外,尚须找书做一些习题。这样,一本书就带动了几本书或多本书,于是把书“读厚”了。
(三)再将书“读薄”,薄成一张纸
这是华罗庚读书经的第二阶段。当把一本书读成“厚书”后,则要回头加以归纳总结,将第一阶段展开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简化,包括对重点的梳理,难点的突破,关键点的注意。于是,“厚书”变“薄”了,以至变成了网络纵横的一张图纸。“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谓此时的意象。钱伟长院士非常推崇林家翘院士的读书方法,作为清华学子的林家翘,每学完一门学科,就及时将该学科的知识总结为一张大表,有了这张表,就总能考出好成绩。书读至此,可谓“读薄了”。
三、信息的加工,即对阅读材料的思考(研读)
创新阅读中,本阶段或本环节是区别于非创新阅读的关键。即阅读中能否出新,能否得到启示,读出自己的崭新看法、独立见解和创造性构思,一句话,对现有的信息,能否加工出新的信息,乃是创新阅读的标志与本质所在。
纵观杰出创新人物的阅读实践,我们初步归纳出这些阅读高手有如下加工方法与特点:
(一)持批判性阅读态度
没有人能终极真理,正如钱学森所写的“Nothing is final”。任何人的经验与认识都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对阅读材料持批判态度是实行创新阅读的前提。作者说的对吗?作者说的全面吗?作者说到位了吗?作者考虑到在另一种条件下结论的正确性了吗?作者的说法为什么与我的认识不一致?诸如此类,阅读中可以提出各种具体的疑问。华罗庚在数学上初露锋芒是其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能成立的理由》,而这正是他在阅读苏氏文章时质疑后的研究成果。
(二)比较中发现问题
鲁迅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类的真善美永远是与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疑问起于比较。(1)书的前后比较。是否同一个问题,书的前后是否持有两种看法?(2)与自己的认识比较。作者的见解是否与自己已有的认识相矛盾甚至大相径庭?(3)与不同的阅读材料比较。作者论述的观点或引述的数据材料,与其他书本或文献的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尤其优先注重完全不同的部分。(4)与实践中的事实相矛盾。例如,有文献称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40年中为创作科幻小说而写了二万五千本笔记,平均一天就写了近两本,这显然与实际相矛盾。
(三)在联想中发现问题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许多创新火花,都是联想与想象的结果。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立联想(互否關系),特殊联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太阳能是氢核聚变的结果,于是科学家就联想到——既然如此,地球上也有巨量氢,能否也模拟太阳的热核反应获得巨大的能量?于是产生了研制氢弹的原理。至于大学生在完成本硕课程,乃至博士生完成必修课的诸多学科的各种习题解答上,都离不开已知与未知之间去联想各科的概念、公式、定理、原理,从而达到相应知识与理论的掌握,实现学业的完成。创新性阅读既可运用上述简单联想,更可运用复杂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部分总体联想、作用-效应关系联想),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当然,更可以在联想基础上靠想象做各种思想实验,如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那样,为人类成就科学上的勋业。
(四)努力阅读材料背后的东西
这是创新阅读中最高层次的信息加工。我国科学院士冯端既未出国也未得名学者指点,却成长为世界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幽默地称自己是“晶体世界”的一名“工匠”。他说:“要想方设法把握作者工作的来龙去脉和他潜在的思维动向,摸清作者成果背后起作用的因素。为此,读书的同时科研,却在具体研究工作中进行临摹揣摩,即读书要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见解。”更不再说毛泽东战争年代从《大公报》中及反面报道找到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当然,能从材料阅读背后读出东西,必须具有深阅读的基本功,必须具有信息挖掘的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相关方面比较丰富的经验与精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可能从不连续的信息补上相应的空隙,才能在上浮冰山中得知水下的十分之九。四、信息输出,即阅读材料的收获的表达
按照读者对阅读材料的加工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信息输出方式:一是对阅读材料本身的消化理解与整理,即信息价值依然或基本上未超出原信息的输出形式,即读书笔记。二是对阅读材料的所收获的启示与心得,即信息价值已超出原信息的输出形式,即论文。
(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几乎是所有严肃的阅读者共有的信息输出方式。它即可以记载阅读材料本身的信息摘录、理解、质疑、归纳总结,也可以记载读者的思想发挥、心得和新的创建。而这种读书笔记往往就是读者写论文与著书立说的基础。例如,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笔记》(1843年),有评家认为这是《资本论》形成的思想起点。而这五本笔记仅仅是马克思的数以百本计的笔记的一小部分。再如,列宁的《哲学笔记》、《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又如,钱学森当年在导师冯·卡门指导下,为写第一篇博士论文《可压缩流体边界层问题》所写的450页读书笔记。
(二)论文
如果读者阅读后,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即收获高质量的启示与独立见解,那么,即可予以系统的加工整理,以论文或出版著作的形式输出(发表)。因为论文或著作已是完全创新的信息输出形式,也是创新阅读的理想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创新阅读是人类个体智力活动的系统工程之一,是每个阅读者应该自觉遵循阅读过程,因为它是创新阅读的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尽管每个读者的智力水平、专业基础水平、阅读技能、阅读风格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认知习惯等阅读主观条件不同,但是以上阐述的阅读流程所展示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则是天下每个读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时,更是一个肩负使命并以创新为追求的严肃读者书写未来奇迹而奠基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杨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侯艺兵.院士怎样读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本书编写组.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如何读,为什么读.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past, present, and future.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6][日]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相关文章!
  • 地方人大的代表功能与地方政府

    陈川慜〔摘要〕地方人大的代表功能的发展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回应性的提高?现有的研究对该问题的探讨十分有限。基于深圳市的案例,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继承与发展”:功能语言学本土

    李璐+何伟<br />
    〔摘要〕 文章介绍了2017年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21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论坛的理论研究。相关主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