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

韩玉刚+丁荣萍


[摘 要]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知识的快速获取和有效转化能力,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所以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强调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通过对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介绍,探究其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状况,以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为对象,阐述了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原则、关键点和系统组成。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41-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型升级”等思潮的影响下,探究性学习将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各种类型研究生培养的主导模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及能力、发展潜能、个性的学习活动。[1]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其中对科学探究学习展开系统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杜威[2]、布鲁纳、施布瓦、费尼克斯等人。[3]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强调“科学教学必须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部分学者如刘炳升教、罗星凯、廖伯琴、靳玉乐和任长松等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方面,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论文搜索引擎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是为数不多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且较少涉及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探究式实验。因此,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设计研究,有助于拓展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内容,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能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模式的比较
(一)自主性
学生在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课题后,通常采用个人、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其信息来源是教师,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记录和接收信息。
(二)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开放多元,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点选择研究内容。传统教学实行学习目标、资源、时空、方式等一致的大班化模式,部分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弱化,教学成效一般。
(三)探究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而传统的知识复制导向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知识快速获取、有效转化和综合思维能力等都受到约束、限制。
(四)实践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的解决问题,都需要自己思考、亲身体验、精心设计,所以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同样重要。传统的的理论教学模式,强调书本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弱化,理论与实际脱节情况较为严重。
(五)合作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们组成小组,共同探究某类问题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组员之间互相协作,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各展所长,使学习过程更加饱满全面。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学生只是吸收教师所传达的知识,忽略了学习中的交际,不知道学习也是一种互动式、动态的学习过程。[4]
(六)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要求学生不以固化的方式来组织学习,探究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强调过程中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展示,弱化个体结果。而传统的、以最终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模式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要求,在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即提高了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探究性学习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结合专业实际的相关经济社会问题研究,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国内研究生教育方面,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教育,依旧重点使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育模式,关注理论而忽略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运用传统的模式教育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属于教师,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这就弱化了其学习的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5],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国探究性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关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探究式学习的模式、课程设计、组织方式等研究总体上较少。国内部分著名高校针对这一现象在部分专业进行实践,尝试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日渐增多。
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系统构建
(一)构建的原则
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中,探究性学习模式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具体包括统一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团队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各个原则的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二)构建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要抓住关键点才能保质保量完成。在整个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关键性因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双重要求
教师既作为参与者,又作为指导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领域业务素质的提高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科技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划和需求,这能促进教师所在的学科教育有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接轨社会需求。作为指导者,掌握前沿科学领域的知识,建立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6]
2.有效的学生激励制度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主体,应该关注他们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正向激励制度设计。应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下,资讯发达,现在许多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课下自控力有比较差,导致学习的总体效率不高。因此,应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这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另一个关键点。
3.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研究生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学习是一项系统性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过程的设计和管理。只有把握整个教学的整体性才能让学生的培养具有全面性。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平时的学习要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学生写作、语言表达和阅读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被充分挖掘,同时教师对整个过程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4.齐备的硬件教学设施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现代教学的设备、学生的交流渠道也趋向于多样化。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在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也要求尽可能的全面、丰富,以让学生拓展各种最新资讯的来源渠道、优化学习成果的交流表达方式,这些都需要硬件教学环境的保障。如加强多媒体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络、电子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等,让学生的资料来源渠道丰富,为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提供好的硬件支撑。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系统的组成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维度展开。其中课前维度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课中维度的核心是实践体验和展示交流,课后维度的核心是评价反馈,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具有很多的优势,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构建一个完整的探究性模式,需要关注教师、学生以及配套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使得研究生教学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探究性学习的构建过程需要投入极大精力,切实落实这一理论体系,能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天地.探究性学习对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情感和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
[2] 宗少华.思想政治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 邹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 高凌飚,张春燕.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一个国外案例分析[J].课程·教学·探索,2002(5).
[5] 吴倩茹,伍自强.新时代特征下中国梦与高校研究生教育主体性发挥的关系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4).
[6] 聂勇.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本科生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理论,2011(12).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