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探讨
代智慧 杨尊昊
摘要:在我国工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因为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教学目的间的偏差,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社会、企业对现在工科研究生的弱认可度,因此凸显出学、教与用之间的矛盾。本文针对研究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明确了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并且,在明确矛盾根源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最后,回归教育的初衷与本质,优化施教过程从更好传授知识、培养社会与企业需求的现代工程师因此处理“矛盾”。
关键词:工科学术型研究生 现状 培养方案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TB- 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国家林业局召开党组扩大会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及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座谈会,部署当前林业改革重点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全面落实《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促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解决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完善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完成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增长1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6亿立方米以上。要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人才,这就要求林业相关院校、研究所的工科院系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愿意为林业发展、为林业机械发展而服务,对该行业有志向、有兴趣、有热情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1 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研究生现状
第一,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减小。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和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术型研究生重点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高校研究所输送高层人才。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把2009年的招生数量作为基本,学术型招生人数比例减小5%-10%,用来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在工科专业学术型研究生数量已经小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
第二,硕士毕业直接就业学生多,硕博连读生少。在如今的“象牙塔”里,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有点尴尬的角色。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对于国民教育来说,他们可以是硕士精英,而作为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又仅仅是刚入门的“实习生”。硕士研究生是从通识教育走向专业研究的过渡群体,面对毕业后的人生道路,他们经常会陷入困惑: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依照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读研究生未含港澳台为191.14万人,在学博士生32.67万人。而毕业博士生5.38万人,毕业硕士生49.77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很多人将离开学术研究领域选择直接就业。
第三,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目前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共3060.5万人,其中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6%。全国每万亩土地只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三十到四十,而我国则是万分之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四,研究生校内培养多于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一个学生一个导师,研究生跟着导师做研究,仅少部分学生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所有合作研究。
第五,研究生自身情况:目标过低,学习热情不高。很多研究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就业去学习,而不是由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去研究,学生仅满足于能够毕业,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只是局限于“完成任务”,懒于思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发表,也是以满足毕业要求为目的,高质量文章少。定位错误,责任心不强。部分同学心思不在科学研究上,而是长时间在外兼职挣钱。
第六,导师队伍人才结构新老交替,非林业院校毕业导师比例高。导师队伍需要补充拔尖人才,而且导师中54%来自非林业院校,导师自身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培养学术带头人、林业科班资深导师任务紧迫。
2 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型研究生应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踏实、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重点是科学探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生源,培养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提高高等教育学术水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学术性创新人才,要求博士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学术贡献,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改善当前状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增大硕博连读生比例,宽进严出,提高培养质量
依靠科技发展林产业,首先要保证人才的数量、质量,通过创造性地实行弹性学制问题,实施“宽进严出”政策,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采取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素质和科研潜能作出准确评价,在坚持严把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按公平、公正、公开与择优四原则,对科研潜力较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其硕博连读、硕士生提前攻博或试点进行本博直通车等研究生培养学制,增大硕博生的比例,争取硕士、博士期间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踏踏实实把研究做深、做精,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保证研究的延续性和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学校严把人才培养的“出口关”,将合格的、优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给高校和研究机构。
2.2优化课程体系
林业院校工科的课程设置目标就应简洁明确为:传授林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研创造力。(1)优化课程结构,围绕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学科发展这个主题,增设林业工程专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相关林业特色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普及、深化林产业知识,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2)设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如林业机械、森林火灾扑救等相关研究,将研讨、实践融入课堂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程度更为紧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等。(3)增加工科院校的人文艺术课程。林业发展需要一大批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除传授行业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外, 还应增加社会、艺术欣赏等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拓宽研究思路。
2.3论文选题,侧重林业基础、探索性质的研究,注重原创性
學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分开培养,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学术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那么学术型人才的学位论文选题更偏重理论性或学术性,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工科研究生选题前,学校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结合林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工科研究生自身接受理论前沿知识,激发创新思维。选择可能导致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应用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选择对国家林业发展、林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提高林业行业研究比例,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2.4校企结合,加强研究生业务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首先,在培养环节上,严格按照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外语实践、seminar等制度要求,使研究生在文献查阅、独立思考、动手能力、总结分析、报告撰写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第二,注重以实际的科研项目锻炼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专业素质,通过参与组织项目实施来提高研究生的管理素质。第三,与专业硕士培养相结合,加强学校、林产企业、研究所之间的合作,熟练使用各种科学仪器。
2.5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在学术型硕士逐年减招的情况下,要想培养出量少质精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第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导师虽是课题负责人,有时以劳动报酬的形式给予学生经济资助,但导师并非“老板”,导师是一位育人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应强化对研究生培养的全局意识和责任心,从培养、教育、爱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基础。第二,学科基础厚实,研究方向明确。导师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夯实学科基础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林科院校工科导师最好从事的是林业相关研究,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题,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事林业相关研究,真正培养林业人才。第三,治学态度严谨。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踏实的钻研,导师应严加管教而不是放任不管,既然选择了做学术型研究生,那么就要踏踏实实、静心做研究。第四,具备创新精神,注重学术交流。要使研究生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必须由富有创造精神的导师来指导。导师需了解林业学术前沿,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多参加林业行业内学术会议、学科seminar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研究生思路,捕捉行业动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科研兴趣,激发研究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第五,发挥科研团队作用,实施主导师负责制与导师小组指导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建立导师—副导师—导师组机制。
2.6改革招生体制
改革单一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体制,新增且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林业院校工科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为增加林业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招生。招生面向应届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各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可接收推免生,毕业颁发毕业证、学位证。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力度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单独报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行。在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大力发展专业型硕士的同时,各高校也相继进行了“全日制工程型博士”招生尝试。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侧重于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工程博士的培养立足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校企联合,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3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立足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林业行业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林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导师队伍等方法,培养更多更优质更拔尖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林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鑫楠,熊佳容,韩子柯,胡钧婷,王诗淇.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5)
[2] 武慧儒,穆虹竹,张贤明.高校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和建设现状探究——以贵州高校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05):203- 206 .
摘要:在我国工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因为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教学目的间的偏差,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社会、企业对现在工科研究生的弱认可度,因此凸显出学、教与用之间的矛盾。本文针对研究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明确了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并且,在明确矛盾根源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最后,回归教育的初衷与本质,优化施教过程从更好传授知识、培养社会与企业需求的现代工程师因此处理“矛盾”。
关键词:工科学术型研究生 现状 培养方案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TB- 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国家林业局召开党组扩大会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及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座谈会,部署当前林业改革重点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全面落实《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促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解决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完善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完成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增长1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6亿立方米以上。要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人才,这就要求林业相关院校、研究所的工科院系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愿意为林业发展、为林业机械发展而服务,对该行业有志向、有兴趣、有热情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1 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研究生现状
第一,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减小。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和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术型研究生重点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高校研究所输送高层人才。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把2009年的招生数量作为基本,学术型招生人数比例减小5%-10%,用来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在工科专业学术型研究生数量已经小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
第二,硕士毕业直接就业学生多,硕博连读生少。在如今的“象牙塔”里,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有点尴尬的角色。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对于国民教育来说,他们可以是硕士精英,而作为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又仅仅是刚入门的“实习生”。硕士研究生是从通识教育走向专业研究的过渡群体,面对毕业后的人生道路,他们经常会陷入困惑: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依照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读研究生未含港澳台为191.14万人,在学博士生32.67万人。而毕业博士生5.38万人,毕业硕士生49.77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很多人将离开学术研究领域选择直接就业。
第三,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目前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共3060.5万人,其中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6%。全国每万亩土地只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三十到四十,而我国则是万分之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四,研究生校内培养多于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一个学生一个导师,研究生跟着导师做研究,仅少部分学生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所有合作研究。
第五,研究生自身情况:目标过低,学习热情不高。很多研究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就业去学习,而不是由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去研究,学生仅满足于能够毕业,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只是局限于“完成任务”,懒于思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发表,也是以满足毕业要求为目的,高质量文章少。定位错误,责任心不强。部分同学心思不在科学研究上,而是长时间在外兼职挣钱。
第六,导师队伍人才结构新老交替,非林业院校毕业导师比例高。导师队伍需要补充拔尖人才,而且导师中54%来自非林业院校,导师自身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培养学术带头人、林业科班资深导师任务紧迫。
2 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型研究生应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踏实、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重点是科学探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生源,培养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提高高等教育学术水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学术性创新人才,要求博士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学术贡献,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改善当前状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增大硕博连读生比例,宽进严出,提高培养质量
依靠科技发展林产业,首先要保证人才的数量、质量,通过创造性地实行弹性学制问题,实施“宽进严出”政策,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采取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素质和科研潜能作出准确评价,在坚持严把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按公平、公正、公开与择优四原则,对科研潜力较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其硕博连读、硕士生提前攻博或试点进行本博直通车等研究生培养学制,增大硕博生的比例,争取硕士、博士期间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踏踏实实把研究做深、做精,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保证研究的延续性和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学校严把人才培养的“出口关”,将合格的、优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给高校和研究机构。
2.2优化课程体系
林业院校工科的课程设置目标就应简洁明确为:传授林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研创造力。(1)优化课程结构,围绕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学科发展这个主题,增设林业工程专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相关林业特色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普及、深化林产业知识,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2)设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如林业机械、森林火灾扑救等相关研究,将研讨、实践融入课堂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程度更为紧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等。(3)增加工科院校的人文艺术课程。林业发展需要一大批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除传授行业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外, 还应增加社会、艺术欣赏等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拓宽研究思路。
2.3论文选题,侧重林业基础、探索性质的研究,注重原创性
學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分开培养,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学术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那么学术型人才的学位论文选题更偏重理论性或学术性,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工科研究生选题前,学校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结合林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工科研究生自身接受理论前沿知识,激发创新思维。选择可能导致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应用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选择对国家林业发展、林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提高林业行业研究比例,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2.4校企结合,加强研究生业务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首先,在培养环节上,严格按照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外语实践、seminar等制度要求,使研究生在文献查阅、独立思考、动手能力、总结分析、报告撰写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第二,注重以实际的科研项目锻炼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专业素质,通过参与组织项目实施来提高研究生的管理素质。第三,与专业硕士培养相结合,加强学校、林产企业、研究所之间的合作,熟练使用各种科学仪器。
2.5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在学术型硕士逐年减招的情况下,要想培养出量少质精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第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导师虽是课题负责人,有时以劳动报酬的形式给予学生经济资助,但导师并非“老板”,导师是一位育人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应强化对研究生培养的全局意识和责任心,从培养、教育、爱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基础。第二,学科基础厚实,研究方向明确。导师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夯实学科基础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林科院校工科导师最好从事的是林业相关研究,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题,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事林业相关研究,真正培养林业人才。第三,治学态度严谨。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踏实的钻研,导师应严加管教而不是放任不管,既然选择了做学术型研究生,那么就要踏踏实实、静心做研究。第四,具备创新精神,注重学术交流。要使研究生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必须由富有创造精神的导师来指导。导师需了解林业学术前沿,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多参加林业行业内学术会议、学科seminar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研究生思路,捕捉行业动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科研兴趣,激发研究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第五,发挥科研团队作用,实施主导师负责制与导师小组指导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建立导师—副导师—导师组机制。
2.6改革招生体制
改革单一林业院校工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体制,新增且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林业院校工科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为增加林业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招生。招生面向应届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各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可接收推免生,毕业颁发毕业证、学位证。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力度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单独报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行。在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大力发展专业型硕士的同时,各高校也相继进行了“全日制工程型博士”招生尝试。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侧重于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工程博士的培养立足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校企联合,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3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立足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林业行业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林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导师队伍等方法,培养更多更优质更拔尖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林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鑫楠,熊佳容,韩子柯,胡钧婷,王诗淇.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5)
[2] 武慧儒,穆虹竹,张贤明.高校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和建设现状探究——以贵州高校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05):203- 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