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服务
段维莉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方便、快捷的效率大大降低了阅读人群过去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形,公共图书馆将通过怎样的服务让读者愿意在工作之余走进图书馆,获得阅读的乐趣和全新体验,笔者浅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公共图书馆 优势劣势 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A
“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通过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多年来全民阅读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10年到2014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提高了5.7个百分点;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由32.8%增长到58.1%,提高了25.3个百分点;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由4.25本增长到4.56本,增加了0.31本,这组数字说明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不断地提高。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有着全民阅读需求逐渐扩大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作为社会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拥有涵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学科的资源,承担着提供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责任,只有充分利用特色服务吸引读者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爱上图书馆,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体现出公共图书馆的价值。
1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优劣势分析
“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和推广,加快了信息传播流通的速度,大量智能手机阅读软件、网络资源,内容涵盖面广,信息获取便捷,赢得了广大阅读爱好者的喜爱,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虽然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扶持力度,但由于经费有限,在满足订购纸质读物的前提下,用于数字资源开发的经费相对就会少一些,造成数字资源薄弱,特色不突出,这就使得公共图书馆失去了一部分读者。同时图书从订购加工到上架借阅还有一段时间差,使得想在第一时间借阅畅销书的读者在图书馆借不到,又把这一部分读者送到了新华書店。这样一来,图书馆能留住的读者越来越少。但好在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它的公益性,除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零门槛的优质服务还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通过收集分析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开展特色服务,丰富服务的方式。
2 公共图书馆如何全面开展特色服务
2.1提升阅读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明确指出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在此前提下,公共图书馆首先就要从现有的阅读环境入手,提升阅读氛围和层次。在这里介绍成都远洋太古里的一家书店——方所书店,它是由文化创意界知名企业家毛继鸿、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廖美立及香港著名设计师又一山人联合主创,该书店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茶室、展览空间和服饰文化等混业经营为一体,是对原生书店环境的突破性创新,打造一种专有的混搭型的文化氛围。读者除喜欢方所书店,更喜欢它的装饰性环境,能够在书店购物的同时,还可以喝茶、喝咖啡,聊天谈心,书店成为生活馆,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和可接近性,体验式消费和差异化经营成为方所书店吸引注意力的主要原因[1]。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方所书店的设计理念,把场所进行分隔,设立安静的阅读区、介绍地方文化的展区、茶吧、咖啡吧休闲聊天区、慢音乐休息区等供读者选择体验,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既可以丰富知识又可以放松心灵的高层次生活馆。
2.2根据读者需要意向购书
传统纸质阅读在公共图书馆还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与现在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便捷相比较,传统纸质阅读内容更全面、更深入,所以在全媒体时代同样不可替代。在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选购读者需求更大的图书供读者阅读呢?购书前就要做好读者阅读需求分析工作,定期开展读者问卷调查工作,适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变化,同时通过图书馆借阅数据平台,收集读者借阅情况,加以比对分析,看哪类或哪些书籍最受读者的喜爱,给今后购书提供一定的参考,让书籍的利用率最大化。尝试运用云技术等服务手段引导读者发现更多优质馆藏资源,提高利用率。如青岛市市南图书馆推出云阅读系统,“你借书,我买单”,通过微信公众号“青云图”可下单想要阅读的书籍,由图书馆负责邮寄到家,并在全市设置便民还书点。长沙图书馆更是自主开发了“云馆藏”读者选购系统,读者通过注册账号和密码进入京东购书平台挑选自己心仪的图书,用领取的读书福利支付,京东网将根据下单时填写的收货信息直接送达读者手中,首创的采访、借阅模式,满足了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2]。
2.3强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职能
2.3.1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开展多种服务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靠读者上门的单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尤其是快节奏的年轻读者的需要,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截至2015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接近3亿,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并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2016年这一数字又上升至68.2%,显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阅读方式[3]。公共图书馆加强数字阅读资源建设,提高读者数字阅读资源利用率将是现在的首要任务。通过与第三方合作,丰富电子书、电子期刊的保有量、外购电子资源数据库,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有声读物,让读者边休息边听书,体验轻松的阅读形式;制作微电影、微视频,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图书馆的馆情动态和藏书建设;提供专题视频,比如定期开展讲座,并提供讲座的全程视频,能满足错过讲座或想多次学习的读者。同时自建数字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加大原创资源的阅读率,提升阅读推广内容独特性和多样化。
2.3.2利用移动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开展线上线下互动
移动新媒体是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具有新媒体特征的支持无线通讯网络连接的移动终端设备,是数字化的产物,“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基本特点[4]。随着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出现,尤其是具有强大功能和强大用户群的微信平台,更是掀起了一场浩大的移动数字阅读和交流的革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5]。其中微信又是智能手机用户最大、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根据《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在所有数字阅读内容来源类型中,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比例超过一半 [4]。图书馆除运用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外,更要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和强大用户群,开展全新的服务模式。
注册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社交平台,并设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利用公众平台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增设“个人中心”按钮,绑定读者借书证,可以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期限等,同时开通检索图书的借还状态、设置预约和续借功能,更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线上查询借阅。平台推送的信息须每天更新,内容除定期向读者推荐好书、好文外,还要针对当前人们较关心的核心话题、热点事件,与当前的形势相结合,并跟踪后续的内容。同时选择一些人们工作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比如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的相关信息进行转发推送,以满足人们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增加公众号的点击率。利用微信社交平台的微信群功能,由管理人员(群主)与有关的专家联合,建立不同的群,如“名著赏析”“论名人名家” “好书好文赏析”等,让读者根据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分别入群与专家一起定期进行线上讨论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质量。针对讨论较激烈或影响力大的选题,如名著《红楼梦》的赏析,就可以从线上移到线下,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让读者长了知识还交了朋友。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业内的行家到馆里来教授一些生活中的知识和技巧, 如插花、手工制作等,通過公众平台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只要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来,让读者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乐趣,丰富业余生活。
2.4优化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阅读服务
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里明确提出优化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视程度。
好的阅读习惯从孩子抓起,2011年国务院颂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首当其冲要主动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要做好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就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进行开展,学龄前儿童对直观易读的绘本接受度高一些,图书馆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比如亲子阅读分享、大家一起讲故事、通过书中角色扮演来丰富阅读体验,加深阅读记忆。学生则可以利用假期依据不同的年龄层开展阅读活动,比如分享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就某一学科开展知识竞赛、就某一本书或某一主题展开分析和辩论,加强彼此的沟通和思维上的完善,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丰富课外生活。
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供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特别是行动不便者),图书馆就要尽量考虑细致一些,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向社会招募义工,专门为此类有需要的读者提供方便,设置无障碍通道、盲道、直达电梯,并摆放有轮椅、老花镜、放大镜等供其使用。对于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到馆阅读的读者,可以按读者住地就近的原则,设置送书小分队,与这类人群结对子,定期根据读者的阅读意愿送书上门。同时建立社区分馆,加大社区分馆与社区的合作,利用社区分馆对读者相对固定和熟悉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完成上门服务的任务。对于盲人读者,公共图书馆要为他们创造阅读环境,设置盲人阅读室(角),除盲人纸质书籍,还可以提供一些有声读物,满足盲人读者的阅读需要。同时图书馆可以定期组织盲人读者开展阅读讨论活动,借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节目“朗读者”,通过工作人员、义工或盲人读者,以朗读好书好文的形式,让大家通过聆听学习并分享心得体会,丰富阅读体验。相对于老年人,除了满足日常阅读需求以外,也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定期开展一些现场互动交流学习的活动。比如老年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可以针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展开学习讨论。加上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怀旧心理,就可以针对这一选题开展活动,“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变迁”“往事的回顾”等等,让老年人在分享记忆的同时,又再次重温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可以针对老年人活动的内容很多,比如健康问题,除日常的一些讲座以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专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开展座谈,让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个明确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对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也在改变,但由于老年人对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功能运用的接受度相对慢一些,就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手把手地培训,让老年人也能体验到全媒体时代丰富的阅读和生活方式等。
2.5建立社区分馆,将服务延伸到各个社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60%,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将有8.4亿人口居住在城镇的社区里[6]。居住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不断扩大,人们的居住环境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又多在城市的中心,受时间和交通的限制,去一次图书馆相当费时费力,所以,公共图书馆在社区建立分馆就迫在眉睫,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通过社区分馆延伸出去。
社区分馆的建设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扶持、社区合作和争取企业的资助完成,管理上由总馆统一管理,保证服务的规范化。社区分馆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服务的,除日常阅读的书籍要时常保持更新以外,还要利用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与总馆和其他社区分馆的图书资源流通、数字资源共享,加强各馆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分馆在布局设置方面要全盘规划,满足社区各个层面人群的不同需要,比如儿童和成年人阅读娱乐休闲的区域、学生做作业和学习的区域等,做到互不干扰,各得其所。功能布局上也要多样化,比如藏书阅读区、期刊阅读区、电子阅览区、亲子区和社会文化活动区等,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分馆在总馆的协助下,定期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互动交流活动,如阅读分享和生活技能的培训等,以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学习兴趣和感情交流。
2.6加强社群合作,发挥图书馆的主导作用
“社群”这个概念兴起于欧美国家。1987年,英国社会学家彼得·沃斯利提出了“社群”的广泛涵义,即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是社会中拥有共同利益、共同经历或历史、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7] ,通俗地说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圈子”。公共图书馆就要充分利用社群的共性,积极与其沟通合作,加强社群的凝聚力和活力,起到对社群的一種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服务开拓了新的领域。不同的社群有着不同的文化,图书馆就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服务,比如“学生社群”,面对这样一群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群体,就要开展一些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下获取知识。“行业社群”可以针对所在行业的特点开展活动,丰富行业内群体的业余生活,增加彼此的感情和凝聚力。“民族社群”根据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开展一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丰富民族文化知识,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除此之外还有“老年人社群”“残疾人社群”等等。图书馆还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社群”开展服务,如服刑人员,2005年昆明市图书馆在云南省第二监狱建立了一个社区分馆――“育伦分馆”,分馆内设有纸质书籍馆藏区和书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室等,通过与监狱多年的合作,丰富了服刑人员的学习和生活。图书馆可以定期与监狱方合作,开展一些知识性和宣传正能量的活动,加强服刑人员对今后回归社会的信心和能力。在社群服务中,图书馆要采取请进来和走进去的形式,主动引导社群,激发社群的活力,让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方向更具体、更深入。
3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学习是人类进步基础,公共图书馆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寻求新方法、探索新路子、采取新举措,加强与读者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深层次地走进读者的内心需求,才能在任何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红、张玉斌.场景策展:图书馆融合服务的新常态[J].新世纪图书馆.2017(6):27.
[2] 周永红,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2006—2016年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报告的分析[J].图书馆.2017(7):57.
[3] 刘坤锋、曹芬芳、王文韬.双路径视角下纸质读物与数字读物的比较分析研究[J].图书馆.2017(10):55.
[4] 严贝妮、鞠昕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模式与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7(10):63.
[5] 张钰梅.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实践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9):19.
[6] 李英.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J].新世纪图书馆.2017(7):73.
[7] 陆和建、李皖颖.中外公共图书馆社群合作模式案例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2017(9):108.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方便、快捷的效率大大降低了阅读人群过去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形,公共图书馆将通过怎样的服务让读者愿意在工作之余走进图书馆,获得阅读的乐趣和全新体验,笔者浅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公共图书馆 优势劣势 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A
“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通过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多年来全民阅读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10年到2014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提高了5.7个百分点;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由32.8%增长到58.1%,提高了25.3个百分点;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由4.25本增长到4.56本,增加了0.31本,这组数字说明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不断地提高。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有着全民阅读需求逐渐扩大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作为社会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拥有涵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学科的资源,承担着提供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责任,只有充分利用特色服务吸引读者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爱上图书馆,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体现出公共图书馆的价值。
1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优劣势分析
“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和推广,加快了信息传播流通的速度,大量智能手机阅读软件、网络资源,内容涵盖面广,信息获取便捷,赢得了广大阅读爱好者的喜爱,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虽然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扶持力度,但由于经费有限,在满足订购纸质读物的前提下,用于数字资源开发的经费相对就会少一些,造成数字资源薄弱,特色不突出,这就使得公共图书馆失去了一部分读者。同时图书从订购加工到上架借阅还有一段时间差,使得想在第一时间借阅畅销书的读者在图书馆借不到,又把这一部分读者送到了新华書店。这样一来,图书馆能留住的读者越来越少。但好在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它的公益性,除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零门槛的优质服务还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通过收集分析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开展特色服务,丰富服务的方式。
2 公共图书馆如何全面开展特色服务
2.1提升阅读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明确指出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在此前提下,公共图书馆首先就要从现有的阅读环境入手,提升阅读氛围和层次。在这里介绍成都远洋太古里的一家书店——方所书店,它是由文化创意界知名企业家毛继鸿、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廖美立及香港著名设计师又一山人联合主创,该书店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茶室、展览空间和服饰文化等混业经营为一体,是对原生书店环境的突破性创新,打造一种专有的混搭型的文化氛围。读者除喜欢方所书店,更喜欢它的装饰性环境,能够在书店购物的同时,还可以喝茶、喝咖啡,聊天谈心,书店成为生活馆,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和可接近性,体验式消费和差异化经营成为方所书店吸引注意力的主要原因[1]。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方所书店的设计理念,把场所进行分隔,设立安静的阅读区、介绍地方文化的展区、茶吧、咖啡吧休闲聊天区、慢音乐休息区等供读者选择体验,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既可以丰富知识又可以放松心灵的高层次生活馆。
2.2根据读者需要意向购书
传统纸质阅读在公共图书馆还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与现在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便捷相比较,传统纸质阅读内容更全面、更深入,所以在全媒体时代同样不可替代。在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选购读者需求更大的图书供读者阅读呢?购书前就要做好读者阅读需求分析工作,定期开展读者问卷调查工作,适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变化,同时通过图书馆借阅数据平台,收集读者借阅情况,加以比对分析,看哪类或哪些书籍最受读者的喜爱,给今后购书提供一定的参考,让书籍的利用率最大化。尝试运用云技术等服务手段引导读者发现更多优质馆藏资源,提高利用率。如青岛市市南图书馆推出云阅读系统,“你借书,我买单”,通过微信公众号“青云图”可下单想要阅读的书籍,由图书馆负责邮寄到家,并在全市设置便民还书点。长沙图书馆更是自主开发了“云馆藏”读者选购系统,读者通过注册账号和密码进入京东购书平台挑选自己心仪的图书,用领取的读书福利支付,京东网将根据下单时填写的收货信息直接送达读者手中,首创的采访、借阅模式,满足了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2]。
2.3强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职能
2.3.1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开展多种服务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靠读者上门的单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尤其是快节奏的年轻读者的需要,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截至2015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接近3亿,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并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2016年这一数字又上升至68.2%,显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阅读方式[3]。公共图书馆加强数字阅读资源建设,提高读者数字阅读资源利用率将是现在的首要任务。通过与第三方合作,丰富电子书、电子期刊的保有量、外购电子资源数据库,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有声读物,让读者边休息边听书,体验轻松的阅读形式;制作微电影、微视频,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图书馆的馆情动态和藏书建设;提供专题视频,比如定期开展讲座,并提供讲座的全程视频,能满足错过讲座或想多次学习的读者。同时自建数字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加大原创资源的阅读率,提升阅读推广内容独特性和多样化。
2.3.2利用移动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开展线上线下互动
移动新媒体是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具有新媒体特征的支持无线通讯网络连接的移动终端设备,是数字化的产物,“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基本特点[4]。随着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出现,尤其是具有强大功能和强大用户群的微信平台,更是掀起了一场浩大的移动数字阅读和交流的革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5]。其中微信又是智能手机用户最大、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根据《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在所有数字阅读内容来源类型中,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比例超过一半 [4]。图书馆除运用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外,更要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和强大用户群,开展全新的服务模式。
注册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社交平台,并设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利用公众平台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增设“个人中心”按钮,绑定读者借书证,可以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期限等,同时开通检索图书的借还状态、设置预约和续借功能,更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线上查询借阅。平台推送的信息须每天更新,内容除定期向读者推荐好书、好文外,还要针对当前人们较关心的核心话题、热点事件,与当前的形势相结合,并跟踪后续的内容。同时选择一些人们工作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比如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的相关信息进行转发推送,以满足人们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增加公众号的点击率。利用微信社交平台的微信群功能,由管理人员(群主)与有关的专家联合,建立不同的群,如“名著赏析”“论名人名家” “好书好文赏析”等,让读者根据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分别入群与专家一起定期进行线上讨论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质量。针对讨论较激烈或影响力大的选题,如名著《红楼梦》的赏析,就可以从线上移到线下,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让读者长了知识还交了朋友。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业内的行家到馆里来教授一些生活中的知识和技巧, 如插花、手工制作等,通過公众平台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只要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来,让读者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乐趣,丰富业余生活。
2.4优化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阅读服务
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里明确提出优化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视程度。
好的阅读习惯从孩子抓起,2011年国务院颂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首当其冲要主动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要做好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就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进行开展,学龄前儿童对直观易读的绘本接受度高一些,图书馆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比如亲子阅读分享、大家一起讲故事、通过书中角色扮演来丰富阅读体验,加深阅读记忆。学生则可以利用假期依据不同的年龄层开展阅读活动,比如分享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就某一学科开展知识竞赛、就某一本书或某一主题展开分析和辩论,加强彼此的沟通和思维上的完善,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丰富课外生活。
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供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特别是行动不便者),图书馆就要尽量考虑细致一些,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向社会招募义工,专门为此类有需要的读者提供方便,设置无障碍通道、盲道、直达电梯,并摆放有轮椅、老花镜、放大镜等供其使用。对于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到馆阅读的读者,可以按读者住地就近的原则,设置送书小分队,与这类人群结对子,定期根据读者的阅读意愿送书上门。同时建立社区分馆,加大社区分馆与社区的合作,利用社区分馆对读者相对固定和熟悉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完成上门服务的任务。对于盲人读者,公共图书馆要为他们创造阅读环境,设置盲人阅读室(角),除盲人纸质书籍,还可以提供一些有声读物,满足盲人读者的阅读需要。同时图书馆可以定期组织盲人读者开展阅读讨论活动,借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节目“朗读者”,通过工作人员、义工或盲人读者,以朗读好书好文的形式,让大家通过聆听学习并分享心得体会,丰富阅读体验。相对于老年人,除了满足日常阅读需求以外,也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定期开展一些现场互动交流学习的活动。比如老年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可以针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展开学习讨论。加上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怀旧心理,就可以针对这一选题开展活动,“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变迁”“往事的回顾”等等,让老年人在分享记忆的同时,又再次重温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可以针对老年人活动的内容很多,比如健康问题,除日常的一些讲座以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专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开展座谈,让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个明确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对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也在改变,但由于老年人对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功能运用的接受度相对慢一些,就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手把手地培训,让老年人也能体验到全媒体时代丰富的阅读和生活方式等。
2.5建立社区分馆,将服务延伸到各个社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60%,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将有8.4亿人口居住在城镇的社区里[6]。居住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不断扩大,人们的居住环境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又多在城市的中心,受时间和交通的限制,去一次图书馆相当费时费力,所以,公共图书馆在社区建立分馆就迫在眉睫,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通过社区分馆延伸出去。
社区分馆的建设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扶持、社区合作和争取企业的资助完成,管理上由总馆统一管理,保证服务的规范化。社区分馆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服务的,除日常阅读的书籍要时常保持更新以外,还要利用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与总馆和其他社区分馆的图书资源流通、数字资源共享,加强各馆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分馆在布局设置方面要全盘规划,满足社区各个层面人群的不同需要,比如儿童和成年人阅读娱乐休闲的区域、学生做作业和学习的区域等,做到互不干扰,各得其所。功能布局上也要多样化,比如藏书阅读区、期刊阅读区、电子阅览区、亲子区和社会文化活动区等,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分馆在总馆的协助下,定期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互动交流活动,如阅读分享和生活技能的培训等,以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学习兴趣和感情交流。
2.6加强社群合作,发挥图书馆的主导作用
“社群”这个概念兴起于欧美国家。1987年,英国社会学家彼得·沃斯利提出了“社群”的广泛涵义,即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是社会中拥有共同利益、共同经历或历史、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7] ,通俗地说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圈子”。公共图书馆就要充分利用社群的共性,积极与其沟通合作,加强社群的凝聚力和活力,起到对社群的一種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服务开拓了新的领域。不同的社群有着不同的文化,图书馆就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服务,比如“学生社群”,面对这样一群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群体,就要开展一些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下获取知识。“行业社群”可以针对所在行业的特点开展活动,丰富行业内群体的业余生活,增加彼此的感情和凝聚力。“民族社群”根据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开展一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丰富民族文化知识,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除此之外还有“老年人社群”“残疾人社群”等等。图书馆还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社群”开展服务,如服刑人员,2005年昆明市图书馆在云南省第二监狱建立了一个社区分馆――“育伦分馆”,分馆内设有纸质书籍馆藏区和书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室等,通过与监狱多年的合作,丰富了服刑人员的学习和生活。图书馆可以定期与监狱方合作,开展一些知识性和宣传正能量的活动,加强服刑人员对今后回归社会的信心和能力。在社群服务中,图书馆要采取请进来和走进去的形式,主动引导社群,激发社群的活力,让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方向更具体、更深入。
3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学习是人类进步基础,公共图书馆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寻求新方法、探索新路子、采取新举措,加强与读者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深层次地走进读者的内心需求,才能在任何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红、张玉斌.场景策展:图书馆融合服务的新常态[J].新世纪图书馆.2017(6):27.
[2] 周永红,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2006—2016年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报告的分析[J].图书馆.2017(7):57.
[3] 刘坤锋、曹芬芳、王文韬.双路径视角下纸质读物与数字读物的比较分析研究[J].图书馆.2017(10):55.
[4] 严贝妮、鞠昕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模式与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7(10):63.
[5] 张钰梅.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实践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9):19.
[6] 李英.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J].新世纪图书馆.2017(7):73.
[7] 陆和建、李皖颖.中外公共图书馆社群合作模式案例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2017(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