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刘光峰

    [摘要]重视运用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优良品质。当代中国,引导高校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重视传承运用比较法进行教育,探索如何在比较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世界,探讨比较视野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比较视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5-0018-0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为比较视野下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提供了方法指南。为了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质量,本文拟对比较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探析,以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

    一、重视运用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优良品质

    重视比较法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共识。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视运用比较方法。早在1877年10~11月,马克思在写给《祖国纪事》编辑部信中写道:在比较中很容易找到理解“相似的事变”在不同条件下引起完全不同结果的“这种现象的钥匙”①马克思还曾在哲学主题的比较中,在《神圣家族》一文的第六章《绝对的批判的批判或布鲁诺先生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中的第三节《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中,马克思把“法国唯物主义的世俗群众的历史同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作一个对比”,发现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尤其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斗争”②。马克思在文中对起源于笛卡尔的法国唯物主义和起源于洛克的英国唯物主义进行全面比较,发现了前者的機械论性质和后者的感觉论性质。③在马克思看来,采取比较的方法,的确是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比较方法的重要,恩格斯与马克思英雄所见相同。在致弗兰茨·梅林的信中恩格斯指出:“在研究德国历史(它完全是一部苦难史)时,我始终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的时代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正确的标准,因为那里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④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倘若要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全面地进行这样的批判,必须“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不太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同时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较。”⑤列宁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比较的做法。关于比较的必要性,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指出:“把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比较,把各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纲领也加以比较,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各现代国家无疑具有共同的资本主义本性和共同的发展规律”⑥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恩列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事物时,重视使用比较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视运用比较方法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一生都重视运用比较方法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重要结论,为我们党制定后来的土地政策,获得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过去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写下了《〈共产党人〉发刊词》等系列光辉巨著,使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毛泽东不仅重视纵向比较,也重视横向比较。以中国国情为依据,把中国革命道路与苏联革命道路作比较,毛泽东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注重把我们党与苏共等国际共产党比较,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不同政党之间进行比较、借鉴,从中获得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共识。毛泽东曾说:“斯大林曾犯过的错误,这在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周恩来也认为,鉴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性质,我们不能学③“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但“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因为这能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⑦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以瑞典内阁首相“手上拿一个皮包,搭公共汽车到首相办公室去办公”,华盛顿做八年总统之后退为平民,艾森豪威尔当了总司令之后、又当大学校长,马歇尔当了国务卿之后、又去当红十字会会长等为例,认为“资产阶级有些制度也可以参考”。⑧陈云在他的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领导原则与工作方法。这些充分证明,我们党始终重视比较,坚持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态度。

    二、在比较中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创立的重视运用比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今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如何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要重视传承运用比较法进行教育。

    第一,要引导大学生在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不同命运结局比较中深刻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一个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与中国几乎是同一时代开启的社会主义改革,同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共产党领导,两国领导体制有许多相似之处,苏联改革的时候家底比中国更好,它是超级大国,人少,地大、资源丰富。但两党两国的命运结局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是两国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苏联最后走的先坚持教条马克思主义,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走全盘西化的改革道路;中国走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借鉴但不照搬西方国家模式的改革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共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启示我们,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繁荣昌盛、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关乎人民幸福。在历史比较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增强中国综合合国力、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条正确发展道路。

    第二,要引导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五次历史比较中充分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性和历史必然性。

    在近百年波澜将壮阔的艰难探索中,我们党领导人们历经五次比较才探索出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一次历史比较:用什么主义救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用什么救中国”成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考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选择马克思主义救中国之前,中国共产党人曾尝试信仰过其他主义救中国,以毛泽东为例,毛泽东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救中国前,曾信仰教佛教,信仰过康有为等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信仰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直到看过《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经过认真比较,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此终身再未动摇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与毛泽东一样,深入思索,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们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

    第二次历史比较: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走俄国的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还是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重大历史课题。在长期与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深刻比较,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的指引下,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第三次历史比较:新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把中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社会的重大课题。到底是建立全部为私有制的社会?还是建立私有制与公有制共存的社会?抑或是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社会?经过比较,最终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比较多地借鉴苏联模式的纯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次历史比较:要不要鼓励发展商品经济?要不要改革开放?

    在经历建国三十多年的实践后,我们党发现: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并不能很好地发展我国经济,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愿望,长期下去,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比较,我们党最终选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商品经济发展,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为补充、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愿望。

    第五次历史比较:构建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确立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后,到底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社会?是建立一个完全照搬欧洲福利主义模式的市场经济?还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又一重大课题。经过认真比较,我们党最终还是选择后者。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正因为选择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九十七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不断比较而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在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义性

    在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欧洲各老牌帝国确立,还是日本帝国主义崛起;无论是前苏联超级大国的确立,还是美国霸权的崛起;它们走的都是军事入侵别国、非法侵略别国领土、掠夺别国资源和财富、沾满被殖民国家人民鲜血的、其富强是建立在别国人民痛苦基础上的殖民之路。英国殖民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德国也侵略发动数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沙俄及前苏联占领我国大量领土;美国也占领墨西哥大量领土……它们的大国崛起之路是非法的、不光彩的,永远受到世人谴责的发展道路。与这些大国崛起之路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侵略别国的,睦邻、富邻、安邻的,世人共享中国智慧、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和平发展之路;是一条人类最正义的大国崛起之路。诚然,我们承认,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完美,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是被实践证明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并為之不断奋斗,不断完善。

    第四,要引导大学生在与国外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中认识中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怀疑中国走的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体现为:一是,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是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民主社会主义不再强调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三是,是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民主社会主义不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四是,是否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主社会主义不再坚持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即通过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体系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再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它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是能够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由之路。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就是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和国家发展上的优越性和实际力量显示出来了”。

    三、在比较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世界

    当代世界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时代。有鉴于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与责任,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回避的另一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处于低潮,“资强社弱”的基本格局短时期内难以改变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互联网技术、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国际规则等掌控能力方面仍然占在优势,国际社会“资强社弱”的世界态势没有改变。从国家综合实力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悬殊很大。现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落后,工业不发达,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大,经济发展后劲缺乏。从技术上看,西方资本主义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例,全世界互联网运行的一系列根本性技术都由美国创造,世界互联网规则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从话语权看,西方资本主义具有话语优势。在网络上,中文的信息量在整个网络上的占比还不到10%,80%都是英文的。西方的舆论传播不断创新话语体系。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从所谓的自由、民主到公平、正义等,西方都是话语创设者。比如比较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人权、全球化、治理、公民社会等等都是从西方来的。从各种力量的组合情况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反资本主义的力量至今还没有形成合力”,“共产党还没有掌握世界进步运动的主动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执政的共产党及非执政共产党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匮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协调机制缺乏”等等,都制约着社会主义影响力、号召力的增强⑨。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现状看,资本主义完全占据攻势,社会主义处于守势。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右的错误思想时常抬头,甚至有人鼓吹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经济遭到重挫,但社会主义力量未能抓住机遇,一方面,一些国家共产党由于多年来力推革新调整,去意识形态化,导致世界左翼力量的思想和组织混乱、行动能力弱化,不能有效地把自我纲领融入具体的反政府紧缩政策的示威抗议活动中;另一方面,民粹主义与极端势力崛起,也压缩了传统左翼的战略空间,削弱了世界左翼力量的话语优势。因而,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呈现人们设想中的左翼力量普遍崛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

    第二,要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很多,但自我调节能力依然强劲。

    历史地看,资本主义制度曾经有其先进性的一面。如同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100多年的阶级统治当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历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按照它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一个世界。关键在于,在资产阶级社会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随着不断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2012年,英国《金融时报》曾以“危机中的资本主义”为题,向一批专家征集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文章,探讨并找寻未来发展新模式。随着美国金融海啸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改造资本主义”、“重塑资本主义”等呼声不绝于耳,西方标榜的资本主义制度优势黯然失色,西方发展模式走下“神坛”,国际社会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探讨资本主义弊端绝非偶然。美国金融海嘯发生后,国际金融乱象丛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相继发生,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高债务,使西方制度优势遭到质疑。以美国为例。1991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看来似乎已经结束,当时的美国没有什么敌人,全世界都唯其马首是瞻。然而,今天,全世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现实挑战:一是日益庞大、最终不可持续的国债;二是不健全的金融制度,即高风险及不顾后果的扩张行为,如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全球经济;三是因社会流动性受阻而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日益加剧社会不平等,并长期威胁着社会共识和民主稳定性;四是日益老化的基础设施;五是公众对世界缺乏了解;六是日趋严重的内部对立,党派越来越强的政治制度,政治妥协越来越遥不可及;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美国制度在世人看来越来越黯然失色。如美国贫富差距十分突出,据美国联邦储备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最富裕的1%美国家庭占有33.8%的社会净财富,然而,美国下层50%的家庭却只拥有2.5%的社会财富。⑩舆论称美国已成为“最不平等”的发达国家。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美国社会历史上几次大的改革以及当代大小不等的改革与调整,其主观目的在于挽救资本主义,客观上也促使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萌生了一些新的因素、新的社会胚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都为美国今后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准备着条件。倘若认真审视,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吸引人才的机制仍十分强劲。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坚信“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是正确的,也是会最终实现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现实的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任重道远。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为此,马克思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阐明这种替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决定了两种制度或两类国家将会长期共存。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社会主义发展障碍很多,短时期内不可能完全代替资本主义。一方面,对于越南、朝鲜、古巴、老挝而言,四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理解不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影响根深蒂固,思想阻碍较大,改革和建设受到来自“左”和右两方面错误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虽然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动而实力大大增强;但毕竟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中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且也面临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从现实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力量并未因金融危机及中国崛起而明显壮大。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的现实境遇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实现代替的历史进程中,两制并存在的长期性。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将长期并存,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第四,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力量的敌视、打压、遏制将长期存在。

    从历史上看,自列宁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就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敌意,想方设法围剿。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并没有改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中国。其主要策略及手法为:一是攻击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二是鼓吹“自由、民主、人權”等民主政治价值观,意图动摇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三是利用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的领袖人物、否定党的历史,瓦解人们对党的执政的认同感。四是培植国内政治反对派,在党内寻找“合作者”、“代理人”,旨在演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推翻共产党的领导。五是挑拨民族关系,利用宗教势力进行思想渗透,西化、分化中国。六是利用香港、台湾搞分化中国基地,支持台独、港独、疆独、藏独势力,不断制造麻烦。七是利用经济制裁,对我国进行施加压力。

    值得注意是,我们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而不是矮化社会主义制度,贬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更不是妄自菲薄。

    四、坚持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比较原则

    运用比较法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解决为什么比的问题,而且要要解决怎么比、坚持什么样的比较原则的具体问题。只有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比较原则,才能使学生得到关于理想信念的正确认知。

    第一,坚持辩证法比较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反对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体现在教学中:一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比较。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宇宙间的每一事物均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性质和状态唯有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才能得到真正解释。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中国、认识当代世界,反对孤立地认识中国、认识当代世界。二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世界历史上,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都历经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在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置于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比较,不能以社会主义在某时期的变化发展,推断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和变迁。三要用全面的观点进行比较。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比较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不仅要纵向比较,而且要横向比较;既要比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也要比政治、民俗、国情;既要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要比现实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既要比今天,也要比咋天、明天;既要比历史成绩与现实问题,也要比未来发展潜力及趋势。如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时,必须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包括在内。有人在比较两种社会制度优劣时,言必比欧美。殊不知,当今资本主义世界,除了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先进外,世界上还有10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第三世界,不少国家发展比我们落后。唯有把所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考虑进去,才能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比较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如,在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遇到挫折这个知识点时:一要教育大学生分清指导思想上的正确和错误。以往评判一种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在许多时候有人混淆指导思想正确和错误。当前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比较的唯一标准;不能仅凭主观想象比较。二是教育大学生不能简单地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挫折时期的一切,要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挫折作历史地具体分析。包括:挫折是支配全局的还是局部性质的;领导所犯的错误在一个历史阶段是不是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党曾经的错误有无得到过纠正;纠正错误是否彻底;有什么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挫折为后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等等。只有在具体分析挫折基础上,才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挫折期给予恰当评。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正确与否与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和努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四是,引导大学生对不同社会制度存在问题的责任要作分析。什么情况下问题的责任更多在个人,什么情况下问题的责任在制度。制度有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不能把问题的责任简单地归于根本制度。五是,引导大学生对比较国家发展快慢的原因要作分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个人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都要作分析。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认识当代中国、认识当代世界。

    第三,坚持历史的比较原则。历史比较法要求将有一定联系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异同、剖析缘由,得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及特点。历史比较既包括寻找相异点的比较和寻找相同点的单一比较,也包括既找相同点又寻不同点的综合比较。历史比较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将中国特色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包括各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根本目的、核心主张、重要影响及阶级属性。其中重点则应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进行比较。历史比较不仅在于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关键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及本质特征,发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本质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而在进行比较中要将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考察,要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基本主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比较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