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补偿与特色产业带动合力助力精准扶贫
佟丹丹
摘要:环京津贫困地区,不仅为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树立起牢固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也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这些贫困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怎样使这些贫困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实现农民增收,完成脱贫的任务?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思考和寻求环京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新动力、新路径,将区域生态补偿同发展特色绿色主导产业结合起来。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地区 生态补偿 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环京津贫困地区将生态补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精准扶贫
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的环京津贫困地区,既担负着北京、天津、河北平原地区的生态责任,又是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的重要治理区。由于要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和当地政府限制了对这一区域很多的资源开发以及工农业生产,这一区域也因此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京津冀区域之间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于当前这些地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实现双赢,可以说提供了解决的基础方案。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光是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群众保护环境的补偿,也是对生态功能区群众这些年来失去自身发展机会的补偿。对于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脱贫任务的完成以及可持续发展,既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也为别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限制开发区,以及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农民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提供参考和示范。
区域生态补偿既是区域之间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利益的重要手段,
也可以为生态环境支撑区的贫困群众提供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既然是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所以光是依靠生态补偿的力量来实现脱贫还是薄弱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这是贫困地区实现扶贫攻坚以及实现赶超的重要途径。特色产业中“特”的含义在于其产业拥有特有的、独特的产业基础、产品工艺,其产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与服务拥有独特的品质或使用价值。对于贫困地区,虽然大多都是生态脆弱的地区,但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恰恰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2 立足当地特有资源,加强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但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色产业的发展层次也不高,不仅发展上未成体系,产业基地的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等水平也偏低,相当一部分产业基地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粗放式经营状态,企业规模小、品牌名气小、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总之,自然资源的优势、生态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效益、经济效益,成为影响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贫困地区的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当地特有的资源情况以及认真思考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其他地区相比究竟自己的产业特殊在哪里,完成好特色产业的功课。不仅要明确特色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各种机遇和挑战,认真思考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等,将扶贫产业融入到本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规划内,加强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除此之外,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又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无论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首先要牢记和秉持的就是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
3 将生态补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
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若想取得预期成效,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寻求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带动相结合并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健全并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这个基础下,走上一条兼具环保、特色的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第一,生态先破题,以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将地处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局性设计中。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平衡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直以来,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农民的脱贫工作为什么会出现“年年扶贫还是年年贫”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扶贫项目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资金性质的“输血”措施,在项目的精准程度方面有待加强、缺少相应增加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机制的建立。所以,在“造血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今后要加强力度,可以创新相关资金的应用方法:根据精准脱贫攻坚的要旨加大生态补偿以及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项目和资金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倾斜力度;可以将过去“输血性”补偿资金变化为提供技术项目、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引导贫困群众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具备劳动能力的一部分贫困农民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成为产业工人、发展特色的“绿色产业”,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贫困地区生态功能的发挥得以保证,而且为贫困农民的脱贫增收也提供了保障。
第二,在“造血”机制的方面,本着优势互補、互通有无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各自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前提下,三地之间的产业合作更要加强,尤其是环京津贫困地区在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更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实现资源、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实现贫困地区的跨越赶超、绿色崛起。京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方面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在农业科技成果、项目的研发、转化、应用这些方面秉持共同分享的理念加强对环京津贫困地区的指导和帮扶力度;环京津贫困地区在与京津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也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紧紧抓住邻近京津的优势,借助京津的资源,在对接京津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并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在充分认清生态约束的现实情况下,借力产业对接,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大力发展可观光、采摘、体验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低投入、高效益生态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
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发展得好不好、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环京津贫困带地区虽然作为生态功能支撑区的客观现实无法改变,但通过精准帮扶,各个主体主动作为、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同样可以加快当地群众脱贫增收任务的实现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通过北京、天津对环京津贫困地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强帮扶和指导的力度,帮助当地的贫困农民能够充分认清并立足于自己的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民们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助推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生态补偿机制助力脱贫的同时,立足实际,将多种措施融合在一起,搭建拥有环京津贫困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贫困地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环京津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定位和选取非常关键,先决条件是必须要精準做到因地制宜,并且还得使贫困农民可以操作、能够融得进去、可以实现增收,特别要注重其适合性、符合性,不能与当地实际相脱节,始终牢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贯穿始终。
这些贫困地区在认真分析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其特色主导产业,坚持规划引领,将产业规划和当地实际精准对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等资金倾斜支持力度;创新帮扶方式,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已有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资金,探索将生产要素作为股权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获得分红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金融和保险帮扶方式,努力争取各类金融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优化当地农业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尤其要积极引导当地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产业升级,创建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的知名品牌。
突出以贫困农民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种养、园区带动等产业帮扶模式,不断摸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农民通过股权参与其中,从而使其从过去单一的种植收入向获得“三金”“四金”等多元化的收入转化,这样通过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能够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带动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第五,充分发掘环京津贫困带这些地区的区位优势,尤其打好生态资源这张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既生态又绿色富民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产业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之路。
充分运用北京、天津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通过聘请专家驻村、专业授课、现场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具备文化素质又精通农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尤其要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如:种养能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深入推广现代农业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而贫困农民通过“干中学”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整合资源,强化三地的科技协同创新力度,以各科技联盟、科技协作组织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助推环京津贫困地区特色绿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牟永福.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产业化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6(7):55- 59.
[2] 王晓东.河北省山区产业化扶贫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 (12):81- 83.
[3] 王大明.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以四川广元市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2- 95.
摘要:环京津贫困地区,不仅为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树立起牢固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也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这些贫困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怎样使这些贫困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实现农民增收,完成脱贫的任务?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思考和寻求环京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新动力、新路径,将区域生态补偿同发展特色绿色主导产业结合起来。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地区 生态补偿 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环京津贫困地区将生态补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精准扶贫
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的环京津贫困地区,既担负着北京、天津、河北平原地区的生态责任,又是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的重要治理区。由于要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和当地政府限制了对这一区域很多的资源开发以及工农业生产,这一区域也因此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京津冀区域之间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于当前这些地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实现双赢,可以说提供了解决的基础方案。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光是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群众保护环境的补偿,也是对生态功能区群众这些年来失去自身发展机会的补偿。对于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脱贫任务的完成以及可持续发展,既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也为别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限制开发区,以及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农民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提供参考和示范。
区域生态补偿既是区域之间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利益的重要手段,
也可以为生态环境支撑区的贫困群众提供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既然是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所以光是依靠生态补偿的力量来实现脱贫还是薄弱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这是贫困地区实现扶贫攻坚以及实现赶超的重要途径。特色产业中“特”的含义在于其产业拥有特有的、独特的产业基础、产品工艺,其产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与服务拥有独特的品质或使用价值。对于贫困地区,虽然大多都是生态脆弱的地区,但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恰恰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2 立足当地特有资源,加强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但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色产业的发展层次也不高,不仅发展上未成体系,产业基地的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等水平也偏低,相当一部分产业基地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粗放式经营状态,企业规模小、品牌名气小、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总之,自然资源的优势、生态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效益、经济效益,成为影响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贫困地区的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当地特有的资源情况以及认真思考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其他地区相比究竟自己的产业特殊在哪里,完成好特色产业的功课。不仅要明确特色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各种机遇和挑战,认真思考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等,将扶贫产业融入到本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规划内,加强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除此之外,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又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无论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首先要牢记和秉持的就是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
3 将生态补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
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若想取得预期成效,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寻求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带动相结合并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健全并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这个基础下,走上一条兼具环保、特色的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第一,生态先破题,以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将地处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局性设计中。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平衡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直以来,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农民的脱贫工作为什么会出现“年年扶贫还是年年贫”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扶贫项目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资金性质的“输血”措施,在项目的精准程度方面有待加强、缺少相应增加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机制的建立。所以,在“造血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今后要加强力度,可以创新相关资金的应用方法:根据精准脱贫攻坚的要旨加大生态补偿以及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项目和资金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倾斜力度;可以将过去“输血性”补偿资金变化为提供技术项目、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引导贫困群众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具备劳动能力的一部分贫困农民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成为产业工人、发展特色的“绿色产业”,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贫困地区生态功能的发挥得以保证,而且为贫困农民的脱贫增收也提供了保障。
第二,在“造血”机制的方面,本着优势互補、互通有无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各自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前提下,三地之间的产业合作更要加强,尤其是环京津贫困地区在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更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实现资源、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实现贫困地区的跨越赶超、绿色崛起。京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方面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在农业科技成果、项目的研发、转化、应用这些方面秉持共同分享的理念加强对环京津贫困地区的指导和帮扶力度;环京津贫困地区在与京津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也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紧紧抓住邻近京津的优势,借助京津的资源,在对接京津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并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在充分认清生态约束的现实情况下,借力产业对接,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大力发展可观光、采摘、体验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低投入、高效益生态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
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些地区发展得好不好、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环京津贫困带地区虽然作为生态功能支撑区的客观现实无法改变,但通过精准帮扶,各个主体主动作为、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同样可以加快当地群众脱贫增收任务的实现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通过北京、天津对环京津贫困地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强帮扶和指导的力度,帮助当地的贫困农民能够充分认清并立足于自己的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民们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助推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生态补偿机制助力脱贫的同时,立足实际,将多种措施融合在一起,搭建拥有环京津贫困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贫困地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环京津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定位和选取非常关键,先决条件是必须要精準做到因地制宜,并且还得使贫困农民可以操作、能够融得进去、可以实现增收,特别要注重其适合性、符合性,不能与当地实际相脱节,始终牢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贯穿始终。
这些贫困地区在认真分析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其特色主导产业,坚持规划引领,将产业规划和当地实际精准对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等资金倾斜支持力度;创新帮扶方式,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已有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资金,探索将生产要素作为股权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获得分红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金融和保险帮扶方式,努力争取各类金融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优化当地农业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尤其要积极引导当地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产业升级,创建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的知名品牌。
突出以贫困农民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种养、园区带动等产业帮扶模式,不断摸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农民通过股权参与其中,从而使其从过去单一的种植收入向获得“三金”“四金”等多元化的收入转化,这样通过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能够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带动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第五,充分发掘环京津贫困带这些地区的区位优势,尤其打好生态资源这张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既生态又绿色富民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产业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之路。
充分运用北京、天津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通过聘请专家驻村、专业授课、现场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具备文化素质又精通农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尤其要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如:种养能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深入推广现代农业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而贫困农民通过“干中学”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整合资源,强化三地的科技协同创新力度,以各科技联盟、科技协作组织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助推环京津贫困地区特色绿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牟永福.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产业化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6(7):55- 59.
[2] 王晓东.河北省山区产业化扶贫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 (12):81- 83.
[3] 王大明.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以四川广元市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2-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