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行走在远古吟唱的岁月里
核心提示: 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老的城门,斑驳的城墙,巍峨的庙堂,千年的古树,寂静的古巷,爬满青苔的深宅,这些都诉说着曲阜的辉煌与荣耀。
来自遥远岁月的人文化石
今天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用“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来定位曲阜,既宏大又简洁,这是现代人的视野极限,也很符合现代文明快餐文化的审美取向。但曲阜绝不是这样的简单直白,易于解读。其实,曲阜还是通往中华民族遥远而隐秘岁月的入口,是整个中华民族向回溯望的起点,因为曲阜与中华民族童年时光的渊源实在是太紧密了。在这条时光隧道里的曲阜影像,五彩缤纷,婉约迷人,瑰丽神奇,摄人魂魄。
今天,在任何一本介绍曲阜旅游的小册子上,你都可以找到关于曲阜历史、关于孔子事迹的详细描述。当我们今天回眸曲阜时,会觉得它是一个关于文化的概念,一个模糊的历史背影,一尊混沌的人文化石,一首无法完全听懂的远古歌谣。曲阜太古老了。
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在曲阜寿丘;神农炎帝自陈徙都于曲阜,后称之为“大庭氏之墟”;轩辕黄帝之子少昊建都于此;舜作什器于寿丘。3500年前,人类进入文明史以后,曲阜在商代为奄国,并一度为商王朝的首都。
3000年前,曲阜为周代鲁国都城,是当时除首都镐京以外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考古发掘探明,鲁国故城面积约7平方公里,宫城、南门和祭坛构成的中轴线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出现最早的一条中轴线。
两汉时曲阜分别为鲁王、东海王国都。古鲁国至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历经870余年的兴衰,既有作为东方政治文化中心而威慑四方的鼎盛世代,也有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历史衰变。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正是“礼乐崩坏,群雄争霸”的历史大变局时期,处于古鲁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转折点上。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曲阜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境内现存800余处各类文化遗存,其中,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树名木17000余株,库藏文物11万余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26万余件。
今天的曲阜,守望着古老的精神家园。184处各级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先后获得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故城(三孔)景区被评为中国首批5A级景区;祭孔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阜的城市名片“三孔”
世界上最古老的庙宇,金碧辉煌,古木蔽天,鹭鸶盘桓,天籁和鸣,一派天人合一的迷人景象;在这里,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鸿儒硕学、文人墨客三拜九叩,顶礼膜拜;在这里,悠悠两千多年,悠长凝重的颂乐从未间断。
在曲阜浩瀚的文物古迹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三孔”。它是一组与孔子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群,是后世人们追思孔子、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承载孔子思想、延展儒家文化的载体。
巍峨肃穆的孔庙
孔庙是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世界上现有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孔庙,曲阜孔庙是立庙最早、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庙宇。它位于曲阜城中央,紧挨着孔子当年居住的茅草住宅。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曲阜孔庙建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庙屋三间”辟立为庙,陈列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春秋两季依时祭祀,开启了祭孔的历史大幕。
至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孔子思想便一跃成为国家的正统文化,孔庙也纳入了国家管理范围。此后两千多年,孔子思想为历代王朝竞相尊崇,顶礼膜拜,祭祀香火越来越旺。
现在的孔庙基本格局是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形成的。到了清代,又经过多次重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占地面积230多亩,主要建筑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和17座碑亭,共466间,各种门坊57座,古树1700余株,碑碣2200余块,南北长达1300多米。
规模宏大的孔庙堪称是孔子“ 中庸”、“礼秩”思想在建筑上的完美体现。孔庙主体部分前后九进院落,中贯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正殿前设五座大门,比附天子宫室五门之制;四隅建角楼,比附王者宫室角隅之制。如此规模的建筑群, 却巧用主侧、高低、大小、简繁、多少、华朴与明暗等概念与手法,既寓含了思想理念,又塑造了建筑之美,借以诠释诸如和谐、协调、对称、主次和秩序等儒家核心思想。
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从孔庙神道开始,一直到大成殿所做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显示这座宫殿的无比崇高。
“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 , 开始叫文宣王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赐名“大成殿”,并亲书殿额。我们今天见到的大成殿是清代按皇宫规制重建的,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廊下环立的28根石雕龙柱,尤其是前檐的十根深浮雕龙柱,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细心的工匠还在28根龙柱上刻下了1296条龙,据说这是传说中天下所有龙的总数。
延绵不息的祭孔大典
祭孔活动最早始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卒后的第二年,由鲁哀公拉开祭孔历史大幕。而将祭孔大典升格为“国之大典”的是汉高祖刘邦,他于公元前195年首次以最高的祭天大礼“太牢”祀孔子,首开帝王亲临阙里祭孔先河。
历史上曾先后有11位皇帝18次亲临曲阜祭孔,随着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孔子的褒赠加封,祭孔大典也日益隆重,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悠悠两千多年,祭孔大典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是中国唯一完好保存下来的古代大型祭祀雅乐,堪称世界祭祀史上的奇迹。
祭孔大典是由乐、歌、舞、礼四部分构成的综合性大型庙堂祭祀乐舞。祭孔之乐谓之雅乐,源于中国上古虞舜时代的《韶乐》,故史称祭孔之乐为萧韶遗响;祭孔之舞承袭了中国上古夏禹时代的《大夏》之舞, 典雅端庄, 古朴大方, 犹如汉雕, 故史誉有“汉雕之美” ; 祭孔之礼是整个祭祀活动的核心,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展现“礼”而进行的。祭孔大典不同于一般的祭祀乐舞, 也有别于单纯的音乐舞蹈,它是集中而形象地阐释孔子学说中“德”与“礼”含义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是历代帝王推崇儒学的一种形式,既具有历史传承的印记,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4年, 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 在“ 孔子诞辰故里游” 开幕式上隆重推出,轰动四海,并催生了“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节”这一最能代表汉文化特质的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进入21 世纪以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要求,曲阜在保留传统祭孔大典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丰富和完善,“全球联合祭孔”、“同根一脉,两岸祭孔”、“春季祭孔”等,在祭孔大典的空间拓展、环境布局、氛围营造、背景音乐、舞美设计及表现內容上都进行了创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更好地在情绪上完成了从现代情境到历史氛围的心理铺垫,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理震撼。
现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9月28日,曲阜孔庙大成殿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海内外嘉宾如云,盛况空前。
尊贵显赫的孔府
号称“ 天下第一家” 的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庞大建筑群。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悬挂在孔府大门两侧的蓝底金字楹联,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现存孔府是至清代才形成的规模格局,占地240亩,古建筑463间,呈三路布局,九进院落,所有建筑以中轴对称排列,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在中国封建社会,就是要建造三路五进的院落,也需要皇帝的特许。像孔府这样三路九进的院落,实际上是比照帝制,除皇室外,无人能比。孔府也处处体现着孔子中规中矩的正统思想。
“衍圣”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衍圣公”是北宋宋仁宗1055年赐封的, 到民国初年, 这一封号承袭了32代,近900年。
宁静隐逸的孔林
孔林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墓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孔林占地3000多亩,林墙周长5591米,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3座,古建筑116间,历代石像、石仪85对。
孔林内有柏、桧、柞、榆、槐、楷等各类古树名木10万多株,各类药用植物和其他野生植物数百种。墓地内林立的墓碑、石人石兽、亭殿牌坊,都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孔林没有墓地的阴森,倒像是一处幽静的园林。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所面对的社会景象和问题,今天仍依稀可辨,这足以令我们感到震惊;他在两千多年前的呐喊与彷徨、梦想与执着,至今仍不停地拷问着我们的心灵,足以让我们的灵魂颤泣。他的人格、思想,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也超越了千年时光。
站在孔子墓前,心情凝重。孔子墓并不显赫,其长眠之地如此简陋。生前的孤独和落寞与身后的荣耀和喧闹、纷争与热闹比起来,反差之大,多少让人有点悲凉。但仔细想想,这也符合孔子的本色,因为他一生就是孤独寂寞的。虽然与头上的光环相比, 他最后的归宿是如此简陋平凡,但他身后留下的却是一座有着鲜明东方个性的真正的纪念碑——这是精神的丰碑、文化的象征,他使任何一座气势显赫的帝王陵墓都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