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电钢常态教学的有效性及多元性
章也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实施的大背景下,一场有关音乐学科的变革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着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发展,现如今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已然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二选择。在不凌驾于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如何更为科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高效的借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本身,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多元化的体验,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音乐教学 ? 模式探索 ? 有效实施 ? 多元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12-03
《基础课程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电子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类教学软件应运而生并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也从某种程度上革新了音乐课程的本身。从理念的转变到软件的运用再到课程的设计,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优化与选择。如果能借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让多媒体技术切实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本身,是笔者从教七年间不断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探索教学模式
南京市弘光中学自开设校本课程电钢琴以来,起初笔者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进行集中授课。每学期基本要弹奏8-10首作品,绝大多数的作品还需要学生左右手配合弹奏或是弹唱。这对于绝大多数没有键盘类基础的学生而言想要在短时间内很好的达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难度极大。
(一)教学时间的延伸
电钢教室历经七年,有些电钢琴因年久失修导致某些功能受损。学生在自主练琴时即便主动将弹奏的音量相对减弱,四五十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弹奏,整间教室还是显得异常的吵杂。即便笔者利用课上的时间有计划的进行个人及小组的还课展示,想要仔细聆听所有同学的现场演奏并一一作出点评,面面俱到的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也是不太现实的。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只是单纯依托每周电钢课上现有的时间练习作品,学生往往受到空间、时间、模式上的诸多限制无法去真正感知音乐独有的魅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其思维模式及教学手段的种种局限,所以很多时候无法用更加科学直观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
放眼国内外,ipad进校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校作为南京市首批数字化试点学校,在ipad教学中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借此契机,笔者开始思考能否借助ipad展开电钢教学。
例如:受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影响,直接导致某些稍有难度的作品无法完成。特别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展示环节,这更加考验组员之间的默契性及融合度,几乎每组都会因为个别同学自身弹奏水平欠缺而导致作品展示大打折扣,甚至发生所谓的“车祸”现场。
一次成功的回课,无论是个人弹奏或是进行分组合奏都需要演奏者能相对熟练的掌握指法,能富有感情的完整弹奏出整首作品。单纯的依托45分钟的课堂时间,对于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而言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越是零基础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可现实情况却是能够在家练琴的学生几乎微乎其微。在调查后笔者发现并不是学生主观意识上不想练琴,而是他们基本不具备回家练琴的条件。
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开始尝试将ipad运用在日常电钢教学中。借用“谈弹古筝”“钢琴块2”及“完美钢琴”等软件,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对于电钢学习的兴趣。ipad的出现结束了学生因沒有钢琴而导致在家无法练琴的尴尬。从后面还课的质量上也不难看出似乎学生更加喜欢这种随时随地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时间上的大幅度延伸也让笔者开始思索能否尝试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创新。笔者将每个班级的同学分为两大类,A类是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同学,B类是完全零基础的同学。根据这两类同学的自身情况,笔者开始合理化的选择曲目并制定了最终的考核方案。
A类同学因为之前接受过某些较为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无论是识谱能力、视唱能力、弹奏能力应该都不在话下。所以笔者让A类同学自由组合,分别选择演奏的方式及最终的考核曲目。例如:演奏方式可以选择独奏或是四手联弹,考核的曲目可以选择传统的钢琴作品也可选择带有一定难度的流行作品。那么每节课,A类同学在电钢琴教室的后排落座,插入耳机进行自由练习。每半个月A类同学将自己弹奏的进度上报笔者并上传该段时间内弹奏的最佳视频发至A类学生qq群进行共享,供笔者和其他同学下载聆听。qq群成了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佳平台。学期结束时笔者根据A类同学qq群上传次数及最终的演奏情况,二者综合后给予A类同学学期成绩。
B类同学由于是零基础,所以笔者将传统的电钢授课模式与新型的ipad授课模式相结合。B类同学在电钢教室的前排就座,每周电钢课前30分钟笔者针对B类同学通常进行集体教学,后15分钟让其进行自主练习或是还课展示。从作品的选择上笔者倾向选择一些B类同学较为熟悉的歌曲。在视唱简谱的环节,笔者为了提高B类同学唱谱的兴趣,借用ipad上“弹弹古筝”的软件进行视唱训练。要求B类同学在拨动琴弦的同时也能准确唱出曲谱,边玩边学的教学方式也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们的识谱能力。
在至关重要的弹奏环节上,笔者借用ipad上“完美钢琴”的软件展开弹奏教学。当单手弹奏时,可以采用软件中的单排模式,在双手合练时,可以采用软件中的单排模式或是对弹模式。模式的选择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弹唱环节,笔者借用“变声实验室”上的录音软件,让B类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位同学进行歌曲演唱,两位同学进行左右手双手合奏,一位同学进行整体录音并剪切音频。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考虑到B类同学基础相对薄弱,每次教授新作品时,笔者都先行拍摄好单手、双手、弹唱的三个视频发送到B类同学qq群,让学生们利用课下的时间根据笔者先行上传的视频运用ipad进行自主练习。在还课的方式方法上B类同学可以选择传统的电钢弹奏或是ipad弹奏,可选择现场弹奏或是视频展示。
二、探索评价机制
授课模式的改变无论是对A类同学或是B类同学,都使其能更加自主的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曲目以及学生们所喜爱的授课方式。课程的评价体系则可以更加直观客观的让师生相互了解其真正的诉求,从某种程度上对课程本身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最终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都直接影响课程的目标实现。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评价内容重学科知识轻实践能力。第二,评价标准易忽略个体差异及个性化发展。第三,评价方法以传统的考试为主,很少采用新的评价手段及方法。第四,评价主体中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地位,几乎没有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模式。第五,评价中心过于关注结果,没能最终形成过程性的评价。
在《音乐课程评价》中指出,音乐教学应关注: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所以在电钢课上笔者希望借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来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根据其受众群体的实际水平来进行分层教学,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的评价,让笔者第一时间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手段。通过终结性评价也让笔者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整个过程,继而使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和最佳保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模式或是评价机制的改变都应尊崇“还给学生音乐学习的多元体检”这一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找寻趣味,在趣味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展示自我,在展示中获得自信,这才是每一个传道授业者最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陈蓓蓓.把学习还给学生,让音乐课灵动起来[J].数码设计,2017,(11).
[2]汪艳华.体验 探究 创造 合作——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